王婷
新聞傳播應該反映社會生活的完整性和真實性。負面新聞報道作為新聞傳播的一部分當然必不可少。負面報道由于其聚焦社會反常現象的特性,客觀上反映了現實真實矛盾;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受眾傳播權利的滿足;加之負面報道的取材更容易迎合受眾,因此對于大眾傳媒來說容易形成較高的關注度。但一些時候,一些具有絕對化、否定化傾向的負面報道,也滋生出一些不良的社會心態。那么,如何讓負面報道呈現出正面的力量?
負面報道的正面功能
在社會中,負面現象是客觀存在的,負面新聞也就有了它存在的理由,新聞只有真實地展示社會世界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人們才能全面地認識我們這個社會,不過,負面事件及相關的負面新聞不應是我們社會的主流。此外,要認識到,矛盾可以互相轉化,負責新聞信息的報道既可以產生消極不好的影響,也可以轉化為產生積極的、正面的效應。
例如:2008年9月11日,《東方早報》的一篇《甘肅14名嬰兒疑喝三鹿奶粉致腎病》的報道,引起社會極大震驚,也由此拉開了一場以食品安全為主題的全社會關注。不過,這篇乃至以后引起各大媒體關于國內乳品行業調查的“負面報道”,不僅讓國人知曉了存在于乳品行業內部的貓膩,更直接的作用還在于通過強大的輿論壓力,推動了國家對于相關行業的監督檢查,甚至推動了相關標準的制定,促進了問題的解決。不能不說,盡管在當時這樣的報道令公眾對國內乳品行業產生普遍質疑,但從長期來看,其對行業整體發展是非常積極的。可見,積極化負為正,就能推動社會正向發展。
但不能忽視的是,在整個對于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的報道過程中,媒體對于相關部門的監督檢查、法規制定、標準出臺等跟進性的報道,則使得其正面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減少了公眾對于整個乳品行業的擔憂和恐慌,即對公眾心理的安撫功能非常重要。
避免產生不良社會心態
在當前信息時代,雖然新聞封鎖難成可能,但一味曝光揭丑,片面追求轟動效應與收視率,并不適應新聞和現代媒介生態和社會發展的要求。畢竟,輿論監督一旦失控,負面情緒積累,新聞報道只會放大、激化矛盾,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導致不良社會心態的產生,這顯然與輿論監督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這方面失誤的案例有很多,不作贅述,只想講一個新聞實踐中被“槍斃”的負面報道,借以說明對負面新聞報道的選取要謹慎。
我市一家媒體的記者在農村采訪時,無意中獲得了一個消息,便進行了深入采訪。主要內容是一位生活在農村的殘疾青年男子,父親早逝,與母親相依為命。因為家境貧困加上身患殘疾,年過三十仍沒有女孩愿意下嫁。愛子心切的母親最終作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就是甘愿滿足兒子的生理需求。到記者采訪的時候,這件事已經進行了一年有余。母親的做法很愚蠢,但不能不令人對其母性感慨。對追求“眼球”的都市報來說,這則新聞絕對具有重大關注度,那位記者也想以這個負面新聞個案,講述農村底層的生存態,并探討道德倫理與舐犢情深的母愛間的矛盾沖突。但報社領導經過深思熟慮之后,最終還是將這則報道“槍斃”,理由很簡單,也很有說服力:這是一個極特殊的個案,并不具備普遍意義;而且,這個非常特殊的個案如果經過媒體大肆報道,將會對社會人文、道德習慣以及受眾的心理都產生強大的負面沖擊,滋生不良社會心態。筆者認為,這的確是一個非常理性的取舍,這樣的負面事件,的確不適合大眾傳媒傳播。
如何正確進行負面報道
提到負面報道和輿論,時下我們已經無法繞開網絡傳播。2010年微博的出現則開創了媒體個人化的時代。微博成為網民發布個人信息、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一個平臺。一方面它為傳統媒體提供了海量、實時的新聞信息資源,同時也成為了新聞信息造假的源泉。2010年,金庸先生在6月份和12月份兩次“被死亡”,最初的消息來源都是微博。而恰恰最初出來辟謠的鳳凰衛視記者閭丘露薇也是通過自己的個人微博發表的。
筆者注意到,近年來,隨著社會信息傳播方式的多元化,從郭美美到“表哥”楊達才,在很多公眾事件,尤其是反腐事件中,負面報道曝光起到了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而這些負面報道的信息源往往起源于網絡自媒體。盡管我們看到,國內有很多反腐案件已經通過網絡的力量傳播和放大,但不容忽視的是,和所有的網絡應用一樣,自由隨意的結果往往會導致信息發布的失實,而人際傳播加上網絡化的擴散將會變成“病毒化傳播方式”。由于信息來源沒有經過專業甄別,網絡自媒體的很多信息并不真實,由此也產生了很多假新聞。
如何合理利用這些信息源,呈現出正確的負面報道?這是一個值得探究的話題。目前相關部門不斷出臺相關政策,禁止網絡傳播虛假消息,但對于新聞媒體來說,更需要更為細心的甄別,將負面報道的正面元素積極推廣開去。首先,要甄別新聞來源的準確性。網絡新聞眾說紛紜,因此很多信息究竟是“當事者說”還是“道聽途說者說”往往很難分辨。如果需要采用網絡新聞源,記者一定要追索到第一信源,即事實本身最初的來源。此外還需要經過多個信源的核實,來確定消息的可信性。其次,對于新聞工作來說,本身要盡量杜絕“獵奇”的心理,應盡量以旁觀者的身份去采訪當事人及事件發展全過程,真實地呈現原本事實。最后,要挖掘負面新聞背后隱藏的社會問題,不為報道而報道,或許就可以跳出新聞事件本身來實現一個客觀的關注。
社會中正向的信息資訊和負面的信息資訊總是有個大致穩定的比例的,由于社會生活內容的穩定性,造成了一個固定地域和固定時期這個比例的相對穩定性。然而如果媒體的報道理念是大量追逐負面效應的報道,則偏離了社會現實的常態,這樣做與媒體的社會責任背道而馳,是不可取的。因此,筆者認為,要正確呈現負面報道,很重要的一點是,需確定報道題材可能引起的正負新聞效應和社會效應,從而確定刊發的比例,使負面新聞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正負新聞刊發的比例應該大致反映社會客觀現實狀況。對于可能引起負效應的報道,要著力挖掘其正向的積極的因素,形成良好的輿論環境,正確履行媒體的社會責任,才能事半功倍地凈化社會風氣。同時,負面報道絕不能以偏概全,誤導受眾,而應該見微知著,有效引導受眾客觀認識社會發展規律,以便對社會現象做出符合其發展規律的準確評析;要引導受眾學會知性思考,從而最終實現人性真善美的升華和社會風氣的凈化。
(作者單位:大連晚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