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石巍
新聞貴在“新”,然而在我們日常的報道中,經常出現日復一日地在淺層次中重復的現象。那么,如何使我們報道的同一題材的新聞跳出淺層多次重復的圈子,讓每一條新聞都給人以新的感覺?
看透事實本質 寫出獨家視角
對于同一件事實,換個角度去觀察,往往就會得出兩個不同的結論,對于記者而言,在新聞采寫過程中,選擇一個更新的角度,不僅僅是新聞寫作上的技巧,更是避免與上一篇同一題材稿件重復,使新聞更具新意的重要手段。
例如:獲得一九九九年度省優秀新聞二等獎的作品《項麗英換將》,記者最初采訪到的新聞事實只是民營企業——永安集團公司董事長項麗英用三年時間招聘了六十多名大學生。民營企業招聘大學生的新聞在此之前已報道過多次,如果不改變報道視角,還像以前那樣報道一個企業花了多少錢,招進了多少名人才,就只能是數字的變化,其主題還是在重復以前的報道。為了避免重復,寫出新意,記者反復到企業進行深入采訪,結果挖出了那家企業用招聘來的大學生陸續換下了十七年來一直擔任各部門領導職務的家族成員的新聞事實。這一招聘大學生進廠的事實本質被挖出后,新聞的角度一下子由過去報道過的民營企業重視人才變成了民營企業要想跟上時代的腳步以及市場的需要,就必須改變家族式管理模式,沖出作坊式,走現代企業之路了。
由此可見,深入采訪,挖出新聞事實的本質,才能寫出獨家視角,才能在同類主題的報道中避免重復,使新聞更具新意,更具指導性。
深入采訪 挖出基礎事實的內涵和外延
任何新聞事實的發生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因此,它同時也就具有了報道的多側面性。關鍵是記者要知道自己身處哪個歷史階段,這個階段的社會、經濟、文化的主流是什么。也就是說記者只有清楚地知道自己身處的那個歷史階段提倡什么,反對什么,才能在采訪中面對最初了解到的事實進行多角度的思考,在對事實進行多角度思考并進行深入采訪的同時,挖掘基礎事實的內涵與外延,從而得出自己獨特的見解,確立避開與此前報道雷同且更具新意、更符合時代精神的新聞主題。例如:遼寧科技大學學生佟某因在英語考試中作弊被學校開除學籍,佟某不服,把學校告上了法庭。2008年4月鞍山市鐵東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此案,判佟某敗訴。按以往常規報道模式,記者只要寫出開庭時間、地點、原告、被告及庭審結果就可以了。為了不重復過去對庭審的報道模式,記者就法庭為什么判佟某敗訴的問題進行了深入采訪。當采訪一位旁聽了庭審的市人大代表時,他說:“考試作弊反映了原告對誠信意識的缺失,而誠信意識正是建設和諧社會最基本的信譽,絕不可忽視。”這句話一下子打開了記者的思路,找到了報道的角度,最終把一次常規的庭審寫成了《缺乏誠信意識,大學生狀告母校敗訴》的新聞。
這篇對庭審的報道由于挖出了事實的內涵,不僅避免了與過去對庭審報道模式的的重復,也達到了新聞教育人的目的。
深入觀察 尋找更具新意的主題
記者必須每時每刻都用心地去觀察事物是怎樣發展的,發展的趨勢是什么,在發展過程中又出現了哪些深層次的卻容易被表相所掩蓋了的新的事實。只有不斷地深入系統地了解事物發展的內在聯系,看出事物的本質,才能跟著事物的發展寫新聞,才能使我們的新聞跳出淺層多次重復的怪圈。例如:《劉春余教子》一稿,一開始記者了解到的新聞事實只是個體戶劉春余帶著慰問品去敬老院慰問老人。這樣的新聞事實在過去的許多年里一直反復報道著。正當記者因做重復報道而為難的時候,記者看到劉春余與他帶來的一個小男孩一起,把一條條新床單鋪在老人床上。敬老院院長劉靜英撫摸著小男孩的頭,對劉春余說:“這孩子長大了準錯不了。”觀察到這兩件事實后,記者心里有了譜,在通過進一步采訪后,寫出了《劉春余教子》一稿。不僅避免了與以前同類報道的重復,而且突出了個體戶劉春余時時事事不忘教育孩子要做對社會有用的人的主題。
試想,如果沒有記者在現場的細心觀察和進一步的深入采訪,能寫出這篇既避免了同類報道的重復,又更具有新意的主題嗎?
(作者單位:鞍山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