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海波
采訪是新聞工作的重要環節。面對不同的環境和人群,記者要通過有針對性的訪問、觀察等方式采集新聞材料,在這個過程當中,記者的言談甚至形象都將影響雙方溝通的效果。那么,怎樣做才能在這個過程中與被采訪對象進行心靈上的交流,來挖掘對方的內心世界,從而得到最真實的第一手資料呢?本文以央視新聞記者、節目主持人柴靜為例,通過理論與案例的研究與分析,探討在采訪中記者有意識的利用動作、形象或者言語等方式方法,得出新聞采訪中記者印象整飾的常用策略,以及策略使用對采訪的作用等。
說到央視名品欄目《新聞調查》中曾經那個有著淡定的神情、柔和的聲音和冷靜矜持而且瘦弱的女記者,大家并不陌生。若論柴靜在采訪中的技巧,可能就算是“印象整飾”吧。不用過多的言語,也不用多余的肢體表達,只用清晰簡單而又真實的新聞語言和貼近事實的表述,抑或素妝出鏡和利落的短發,還有常見的那條圍巾都可視作是柴靜的“印象整飾”策略。
何為“印象整飾”呢?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的“人生是個大舞臺,而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互動有如演員相互配合的演戲”這一觀點被美國的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寫在了其《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這一著作里,戈夫曼提出:人際交往就是人們在演戲,在戲中每個人都扮演著一定的社會角色,為了使自己有一個成功的表演,每個人都有意識地采取某些行為以控制給他人留下的印象。并因此提出了“印象整飾”的概念。這一概念的提出為“印象整飾”的研究開辟了道路,也為其奠定了理論基礎。而我國學者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印象整飾”方面的研究。
印象整飾大致可以分為言語型、非言語型和外在形象展示型三種。其中言語型主要表現為意見遵從、說明、道歉、稱贊或奉承等,比如,在觸犯對方后立即說“對不起”并給予親切的問候,不但可以減輕對方的不適,更可以建立自己在對方心目當中的良好形象;非言語型的行為則主要表現在面部表情、手勢以及肢體語言和語調等方面,比如,面帶笑容通常會被認為是釋放善意的一種表現;而外在形象展示型則主要包含打扮、道具和一些裝飾等等,比如柴靜那條具有代表性的圍巾,因場合和被采訪對象的不同而變換著款式和顏色等等。如果將“印象整飾”這一概念應用到新聞采訪中,則可以理解為“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運用語言、表情,或者肢體動作和風度儀表等人為因素使被采訪對象產生‘自己人的共鳴感,從而縮短了采訪雙方的心理距離,進而使記者順利完成采訪。”
作為新聞媒體的形象和代言人,記者在新聞采訪、溝通信息和引導輿論等社會職能中又該進行怎樣的印象整飾呢?
語言性的印象整飾策略,即通過記者自身的語言能力使被采訪者以及觀眾產生共鳴或認同的行為策略。記者必須以觀眾及被采訪者為主,以一種交流、尊重的心態面對。《新聞調查》欄目的宗旨是崇尚“理性、平衡、深入”,柴靜作為女記者,如何能做好“剛柔并濟”是她在采訪實踐中難以回避的問題,當面對并不合作的被采訪者時,柴靜通常會用語言和行動把與對方的關系維持在可控的范圍內,并誘使對方發言,鼓勵對方詳細闡述觀點以繼續話題。這一方法透過《張潤栓的年關》這期節目可以看得出來:執行法官一個小時前還在辦公室與記者交談,卻在高保明的口中“突然出差”了,于是柴靜用“什么時候走的?”開始追問細節,以“他跟我說今天下午在辦公室呀,怎么會忽然出去了呢?”窮追不舍并戳破謊言,然后又以“出差這么緊急?”和“高潤栓的案子她三年都沒有執行,這個案子就這么急?”進行了反問并一擊即中的點明了要害然后再次反問。這一連串的疑問和反問在將被提問者駁斥的同時也完全道出了觀眾的心聲和疑問,并引起強烈的共鳴和認同感,可見,記者的言語性整飾策略是極其重要的。
具備健全的人格魅力和優良的素質是非常重要的,記者的人格魅力首先應該表現在善良、真誠、富有正義感和社會責任感等優良品質和素質上。在《新聞調查》欄目中曾有一期叫做《雙城的創傷》的節目,在這期節目中,柴靜有一個動作引起了廣泛的爭議,就是她蹲下為孩子擦眼淚的情節,許多觀眾覺得柴靜的表演性過于強烈了。然而筆者卻不那么認為,其實,為了可以和那群得了抑郁癥的孩子進行交流,訪問之前柴靜就與他們有過很多的接觸,包括在一起吃飯、看電影等,也正因為如此,那個叫宋禹的孩子沒有經過遮擋就公開露面了,節目播出后,宋禹看到了外界對柴靜的指責,給柴靜發了一條短信,短信里只說“我只想告訴你,如果你當初僅僅只是一個記者的話,我不會告訴你這么多的。”可見,記者只有把自己的愛心和善良奉獻給社會和觀眾,才能在節目中表現出強烈的感染力。所以,記者印象整飾的過程中也要加入關懷別人和自謙的心態,來增強自身的可信度。
儀表服飾的整飾策略也很重要。面部表情、身體的位置、姿態以及穿著打扮等都影響著記者與被采訪者之間的相互印象。在現實的采訪中,柴靜更喜歡或坐或站地在被采訪者的旁邊而不是對面,因為這會拉近和被采訪者之間的距離,從而使心理距離也進一步接近了。根據場合與采訪內容的不同而變換的圍巾,背著大包穿著平底鞋奔跑的形象,給人安靜平和的感覺,極容易使被采訪者卸下心防,這些,都可以看做是柴靜所進行的印象整飾策略。
柴靜的冷靜客觀是她作為記者和主持人所具備的職業特性,但是這些職業特性并不能掩蓋她那顆炙熱的、扶弱的真心。在采訪中,柴靜通常喜歡以傾聽的方式進行,使自己以一個獨特的新聞人的視角來解剖自己和他人發生的故事,然后用靈動又不失硬朗的文字將所發生的一切記錄下來。當然,一名記者采訪風格的形成也要與節目風格、采訪環境以及采訪內容等相適應。例如:在《新聞調查》中的柴靜的采訪風格通常是對抗性的,如果被采訪者發過來一個力,作為記者的柴靜馬上就會用一套與之相反的力進行反擊。
因此,在新聞采訪的過程中,記者通過運用恰當的語言、表情以及動作、儀表風度等使被采訪者對記者產生認同感和共鳴感,這樣可以大大縮短被采訪者與記者之間的心理距離,是記者可以順利實現采訪一種方式。然而不論是非語言性的印象整飾策略還是言語性的整飾策略都應該遵從準確定位、堅持真實性與不違背道德法律的原則。
(作者單位:鞍山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