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茂華 ,石 海 ,曹守金
(1.青島膠州市少海發展管理處,山東青島 266300;2.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青島分院,山東青島 266100)
市政配套一般有電力、通信、給水、燃氣、熱力、雨水、污水、中水等多種管線,在管線綜合規劃時,一般盡量將管線布置在非機動車道、人行道和綠化帶內,空間不足時再布置到車行道上。目前國內大部分城市的現狀是,由于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寬度有限,導致車行道上分布著大量的檢查井。這些檢查井中70%~80%為雨水、污水排水檢查井和給水檢查井。
車行道上的檢查井在使用一段時期后,往往發生井蓋沉陷、井周路面龜裂、凹陷等通病,對城市道路瀝青路面的平整度、外觀質量造成了嚴重破壞,縮短了道路的使用年限,影響了行車的舒適性和城市的景觀效果。本文以青島市區近幾年的檢查井病害整治工程實踐為例,系統地闡述了瀝青路面檢查井病害的原因及處置方法。
2012年3月,為了減少和避免檢查井病害,提高城市道路建設質量,改善道路行車環境,編制完成了青島市地方性的《城市道路檢查井技術導則及通用圖集》,于2012年4月1日頒布實施。目前,《導則和圖集》正大規模應用于青島市區檢查井專項整治工程,從使用效果看,《導則和圖集》有效地指導了檢查井的建設、養護和維修工作,可以為國內其他城市解決類似問題提供有益借鑒。
通過筆者對青島市區典型路段檢查井的病害進行調研,對病害原因歸納如下。
(1)根據目前的標準圖集,在檢查井口部,鑄鐵支座一般通過水泥砂漿調平并安裝于磚砌井筒之上,支座采用現澆C30混凝土井圈固定,井圈的寬度為20 cm,厚度與支座高度相同,約7~10 cm,這種做法會使混凝土井圈露出瀝青路面,導致井蓋周圍存在“白眼圈”。考慮到瀝青路面的整體景觀效果,國內大部分城市的一般做法:在水泥混凝土井圈上加設一層瀝青面層,或者將水泥混凝土井圈直接改為瀝青混凝土。目前的支座高度一般僅為7~10 cm,這就導致瀝青層和水泥混凝土層的厚度均較小,成為結構薄弱點,易從此處先破損、開裂。
(2)常用的排水檢查井大多為Φ1 000、Φ1 200、Φ1 500圓形磚砌檢查井,目前的常規做法是檢查井底部僅設置10~15 cm厚的素混凝土井基,該部位在汽車重載、超載作用下,容易開裂破壞,導致檢查井的沉降和傾斜。
檢查井各部位及周邊路面建筑材料在物理力學性質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鑄鐵井蓋座、磚砌體、水泥砂漿墊層、井周瀝青混凝土路面層、半剛性基層、井周回填土等材料的強度、彈性模量、線膨脹系數及在外力作用下的彈塑性變形差異較大。
工程材料的差異使檢查井和周圍路基在外荷載作用下的應力和應變不同,溫度線膨脹系數的差異導致在溫差作用下各部位的應變不同,各部分的變形差在井蓋井圈、井筒及路基和路面內都會產生附加應力,而路面、路基材料的彈性模量較低,在此應力作用下會產生開裂,同時在井筒和路面結構間產生不均勻沉降,繼而產生一系列檢查井病害。
(1)井周回填材料及其壓實度不合格。檢查井屬市政小型附屬構筑物,參建單位對此往往重視程度不夠,大多就近取土回填,甚至采用雜填土、建筑垃圾等不符合要求的材料回填,材質不均,壓實質量難以保證。另外,在施工時若沒有嚴格分層回填、壓實,導致后期沉降增大,周邊路面沉陷。
(2)砂漿不飽滿,強度不達標。為了調整高程及安裝支座,在支座與井筒之間設砂漿墊層。調高砂漿及井身砌筑砂漿多采用現場人工拌制,強度和質量不易保證,更有甚者,在支座下墊碎磚塊、石塊調高,導致砂漿不飽滿且厚度不均,在汽車荷載作用下易被壓碎,脫落。
(3)地基承載力不滿足設計要求,未進行有效的地基處理即砌筑井室。易造成井體的后期沉降和傾斜。
(4)大部分城市道路檢查井都是采用粘土磚或粉煤灰磚現場砌筑,收口式圓形檢查井由于其投資小、工序簡單、砌筑靈活等優點,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砌體收口段對砌筑施工技術要求較高,該部位的施工質量不易控制。
(5)施工工序安排不合理,存在搶工期現象,如在材料強度還未形成前就進行碾壓,致使施工期間就已出現破壞。
(6)使用了一些不達標的輕型檢查井蓋座甚至是不合格產品,在后期使用過程中易出現噪響、沉陷、壓碎等病害。
市政管線和道路一般由不同的單位施工,容易造成責任不清,互相推諉現象。而且根據現行《給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驗收規范》(GB50268-2008):柔性管道溝槽回填料的最低壓實標準為83%(輕型擊實標準);而《城市道路工程施工驗收規范》(CJJ 1-2008):路基最低壓實標準為87%(重型擊實標準),由此導致檢查井周和管線溝槽范圍內的路基壓實度不滿足道路使用要求,井周基坑和管線溝槽后期沉降較大,道路平整度差。
對車行道上病害檢查井的整治,應遵循以下原則:
(1)改造方案應盡可能利用現狀井筒結構,做到施工方便、快捷,盡量減少整治施工對交通的不利影響。
(2)積極慎重地采用新材料、新工藝,在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的前提下,避免產生二次病害。
由病害的成因分析可知,鑄鐵井蓋、支座、井筒和瀝青路面是三種不同性質的結構體系,車輛行進過程中在瞬間由柔性載體變為剛性載體,產生振動沖擊作用加劇了結合部位處的破壞和不均勻沉降。
借鑒橋梁工程中橋頭搭板在解決道路“橋頭跳車”中的成功應用,在檢查井和路面之間設置類似功能的混凝土井圈,可以消除或減小檢查井與井周路面的不均勻沉降。該做法能夠在盡量利用現狀井筒結構的基礎上,通過擴大受力面積,并使井筒和井周部分路基協同受力,可有效地解決檢查井周邊路面的裂縫、塌陷等一系列病害。基于此,2010年,青島市發布了《檢查井通用做法圖集》,該圖集推薦采用預制鋼筋混凝土井圈修復檢查井。做法見圖1。
圖1 預制鋼筋混凝土井圈結構圖(單位:mm)
經過試用后發現,采用預制井圈來維修加固檢查井口,在施工現場仍需采用現澆混凝土或水泥砂漿來進行安裝,預制構件的優越性并沒有充分體現出來;由于預制井圈的重量較大,井蓋座的高程調整難度較大,若安裝高程不合適,需起吊預制井圈,調高后重新校核高程。
而且,考慮到支座在預制件上擱置,不如將鑄鐵支座嵌入混凝土中牢固,后期進行了現澆鋼筋混凝土井圈的嘗試。現澆井圈的制作與現場安裝同時完成,避免了預制與現澆兩道工序,且不需吊裝設備,施工便捷。
結合市政工程工期緊、需盡快開放交通的特點,井圈采用C50鋼纖維速凝混凝土現場澆注,其上設置8 cm厚瀝青面層;在采用上述措施的同時,通過加大支座高度至15 cm,充分保證了支座在混凝土井圈中的嵌固深度。
施工做法:施工時以井蓋中心為圓心,切割出半徑為0.7~0.9 m(視井周路面沉陷半徑而定)的圓形操作區域,將該區域內約30~35 cm厚路面結構層挖除,并拆除井筒最上面3~4皮磚砌體,將操作區域清理干凈,采用特制支架臨時固定井蓋座,施工時應控制井蓋座頂面與周邊路面高程差在±5 mm,然后澆筑C50鋼纖維速凝混凝土井圈,待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70%后施作井周瀝青混凝土表面層。施工時井蓋高程應考慮路面縱、橫坡度,確保井蓋與周邊路面連接平順美觀。施工時盡量減小占路時間及面積,如檢查井位于交通繁忙路段,可考慮暫時加蓋2 cm厚鋼板以盡早恢復交通,也可采用覆蓋橡膠墊或加溫養生等措施,提高混凝土早期強度以盡早恢復交通,見圖2。
圖2 現澆井圈結構圖(單位:mm)
經試驗,C50鋼纖維速凝混凝土可以保證非冬季4 h開放交通,冬季采取加溫養生措施后也可以做到4 h開放交通,充分體現了施工快捷、工期短的特殊要求。
經前期現場調查研究,檢查井蓋噪響的主要原因是井蓋在支座中的嵌入深度過小和加工精度不足;道路上的鑄鐵井蓋座質量參差不齊,存在一定數量的輕型井蓋座且支座座高度偏小。
為了行車安全和避免噪響,《導則和圖集》要求行車道上必須采用重型井蓋座,鑄鐵采用QT500-7,抗拉強度應不小于450 MPa,屈服強度應不小于300 MPa;井蓋嵌入深度應不小于5cm;支座高度應不小于15 cm,支座底邊寬度為12 cm;井蓋板厚度應不小于10 mm,井蓋重量應不小于75 kg,支座重量應不小于60 kg;承載能力應不小于400 kN;井蓋表面凸起高度不小于3 mm。
經過2012年、2013年在青島市東海路、山東路等十余條道路采用上述處置措施對病害檢查井進行整治,經過半年來的后期調查,該處置措施有效地解決了城市道路檢查井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