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維

汽車業界的反壟斷,曾被指責為“雷聲大,雨點小”。如今,隨著一張張罰單的開出,反壟斷的大幕逐漸拉開。
“零整比”過高、價格欺詐、價格壟斷協議……汽車行業的壟斷行為,屢受消費者詬病。國家發改委對汽車及配件的調查,始于2011年底,蓄勢3年的汽車反壟斷,則在最近兩月內頻頻發力。
除了壟斷車企的罰單,消費者更關心能否得到實惠,權益能否得到保護。不過,從當下的實際效果來看,反壟斷帶來的影響并不明顯。在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中國消費者協會副會長劉俊海看來,破除長久以來壟斷的弊病,還需多管齊下,猛藥治疴。
壟斷下的暴利
“在普通車行一個價值800元的零部件,在4S店的價格可能是2000元。”談及當下的汽車反壟斷,河南一家車行的老板郭陽向《民生周刊》記者坦言,4S店的利潤主要來自汽車保養和維護環節。“利潤可觀,堪稱暴利。”
不過,還有更甚者。今年4月,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中國汽車維修協會共同發布的常見車型“零整比”系數研究報告,曾一度引起業內外人士的驚詫。根據該研究報告提供的數據,我國汽車業“零整比”最高的達1273.31%,最少的也在600%到700%。而在國外,正常的“零整比”范圍為200%至300%。
所謂“零整比”,是指一輛車全部零配件的價格總和與整車銷售價格的比值。1273.31%的“零整比”,意味著如果一輛車更換了所有配件,其花費可購買12輛新車。
據國家發改委相關人士披露,此次汽車行業反壟斷調查主要集中在3個方面:進口汽車廠商限定整車價格、限定4S店的零配件和保養價格以及捆綁營銷。
“相較于整車,零部件的利潤空間更大,零部件也是此次反壟斷的重點。”汽車行業資深人士張文謙告訴《民生周刊》記者。
中國汽車反壟斷5年來,所開出的最大數額罰單就落在了零部件壟斷企業頭上。由于涉嫌達成并實施了汽車零部件、軸承的價格壟斷協議。8月20日,日本住友等8家汽車零部件企業和日本精工等4家軸承企業被處以12.354億元的罰款。
在陜西法士特汽車傳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李大開看來,就零部件領域而言,壟斷下的暴利之所以形成,有著深層次的原因。
“在核心技術、產品質量、性能方面,我國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他告訴《民生周刊》記者,由于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核心技術的缺失,對進口產品過分依賴。“2010年日本地震,就曾導致我國國內汽車零部件嚴重短缺。”
罰單與態度
據公開資料顯示,反壟斷調研已經針對10多家汽車企業展開,涉及奔馳、寶馬、路虎等高端豪華品牌以及部分小眾進口品牌,同時也涉及中低端的合資品牌及本土自主品牌。
顯然,汽車領域反壟斷大幕已然拉開,波及范圍之廣為以往所罕見。然而,更多的人,關注的是此次反壟斷的力度。罰單數額,成為業內外的熱議話題。
8月13日,湖北省物價局開出了首張罰單,罰款金額162.67萬元。據悉,4家寶馬經銷商未事先溝通,卻在交車時被要求支付新車交付前檢查 (PDI) 費用,該行為核定為價格欺詐。
由于湖北省物價局沒有及時對外披露相關信息,有人對處罰的標準和調查細節提出疑問。“罰單是如何開具的?這4家企業的罰金,還買不到一輛好車,能起到什么作用?”采訪中,一位消費者反問。
關于處罰標準問題,湖北省物價局一位陳姓科長以近期將召開新聞發布會為由,拒絕了本刊記者的采訪。
關于罰金,《反壟斷法》規定,涉及壟斷的企業,最高可被處以上年度銷售金額的1%以上、10%以下的罰款。最低,則可以免罰。有媒體曾據此推測,一汽大眾奧迪的罰金初步定為18億元。
正因如此,在開具罰單時有很大的伸縮空間。根據配合態度,12家日本企業的處罰標準各不相同。國家發改委網站公布的信息顯示,這12家日企分別為免罰和上一年度銷售額4%、6%、8%。
在接受《民生周刊》采訪時,寶馬(中國)汽車貿易有限公司和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回復稱,“針對近期被廣泛關注的內容,我們將一如既往地和政府有關部門保持密切溝通,主動配合政府部門的工作。”
“其最終目的就是維護汽車市場的競爭秩序,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國家發改委秘書長李樸民之前透露,國家發改委對汽車及零配件的調查,始于2011年底。
制服“大老虎”
據不完全統計,捷豹路虎中國、一汽-大眾奧迪、奔馳、克萊斯勒中國、寶馬等先后進行表態,將進行局部的價格調整。例如,一汽-大眾奧迪發布官方聲明稱:8月1日起主動下調國產車型的原裝配件價格;奔馳宣布,從9月份開始,下調旗下車型部分維修配件的價格,平均降價幅度達15%。
此番調整的實際效果如何?《民生周刊》記者隨機對北京、上海、河南等的10余家4S店進行了調查。從調查情況看,看似汽車領域反壟斷力度很大,實際的效果卻不明顯。
“目前,反壟斷對下游渠道幾乎沒有任何影響。”一位不愿具名的資深的汽車銷售顧問告訴《民生周刊》記者,當下正處于反壟斷的風口浪尖,調整只是一種態度。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根本降不下來。”郭陽說,昨天他剛售出一輛奔馳450,按照平時的習慣,一般會給出3萬元的優惠,但條件是必須買3萬多元的保險,否則不賣。
“很多壟斷車企認為,交完罰款,萬事大吉。”談及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劉俊海談到,這是中國第一次反壟斷調查,缺乏經驗,處罰數額壓得太低。“與國外的反壟斷相比,國內的反壟斷處罰有點敷衍。”
他建議,下一次修改《反壟斷法》時,要提高罰款額度,且上不封頂,下不保底,引進懲罰性罰款。除了行政罰款和民事訴訟外,吊銷營業牌照、禁入制度、強制拆分,都是可以借鑒的方式。
行政罰款要上交國庫,受到侵害的消費者權益并未因此得到補償。“橋歸橋,路歸路。”劉俊海說,為了確保長期效果,還應引進民事訴訟機制,權益受侵害的消費者、中小企業均可以提起民事訴訟。
請律師、出具專家意見、市場人士調研……以往個體消費者起訴維權實踐中,維權成本過高,出現了“追回一只雞,殺掉一頭牛”的尷尬局面。和其他方式相比,劉俊海比較推崇公益訴訟的方式。“這是目前維權成本最低、效果最好、商家失信成本最高的維權方式。”
(實習生楊玉玲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