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東
商業投資的精彩篇章
◎ 河東

人們應該學會用有限的精力,投資到最擅長的領域,
做最值得做的事情,
唯有如此,
才能活出人生的精彩,
創造更多的價值。
巴菲特是全球著名的投資商、超級富豪、慈善家,按理說,他的后代應該子承父業,在他的影響下從事股票與風險投資,然而在現實中恰恰相反,比如即將繼承市價達2450億美元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繼承權的長子霍華德?G?巴菲特就是一個另類人物。霍華德和他的兒子霍華德?W?巴菲特共同撰寫了《40次機遇:巴菲特家族的人生投資法》,本書對于人們全面了解巴菲特家族的發展歷程及成功的投資理念提供了參考借鑒。
本書中,霍華德梳理了童年時代父親的人生信條對自己的影響,還講述了自己在幾十年中如何進行人生投資,創造出40次投資機遇,建立自己的農業王國;以及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世界糧食問題和環境問題,反思美國現存慈善模式的缺陷,尋找切實可行的方案,幫助窮人找到生產的希望。此外,他作為出色的職業攝影師,走遍世界各地拍攝瀕危物種,如實記錄了在生死邊緣掙扎的亞非拉欠發達地區人們的生存狀態。
霍華德年輕時不愿意過舒適的生活,甘愿受苦做“農夫”。32歲那年他賣了祖父給他的股票,買了一臺推土機,開創開鑿挖掘的事業。而他真正想要的是擁有一座農場,可是缺乏資金。后來父親巴菲特同意幫他買下內布拉斯加州一座農場,但依照巴菲特典型的作風,他依市價向兒子收取租金。后來,霍華德長期在伊利諾州種植大豆與玉米。2005年之后,他去了更遠的非洲。在貧窮的非洲大陸,他嘗試協助窮人生產足夠的農作物,進而緩解非洲糧食危機。至今,霍華德名下的基金會已斥資3800萬美元推動各項計劃,如開發抗病蟲害的甘薯、鼓勵盜獵者轉業務農、提供小額信貸,以及協助農民把栽種的作物賣給聯合國救助饑荒行動。巴菲特對于兒子霍華德的這些舉動,始終都沒有表示強烈的反對,只是面對兒子艱苦的生活方式這樣說:“我受不了那種生活。”
再來看巴菲特,他雖然腰纏萬貫,可是生活一點都不奢華,幾十年來一直住在老別墅里,家居和電器都很老土。投資對他而言,除了為賺錢,更多的是在刺激的金融游戲中尋找人生樂趣。當然,投資也是一門學問,有多少人掌握其中的秘訣呢?中國當下不少投資人,抱著一夜暴富的心理,以“撈一把”的態勢進行商業投資。豈知,商業投資和做學問有異曲同工之妙,需要有智慧和經驗,科學分析行業前景與動態,瞄準投資點,長時期苦心經營。那些“快進快出”的聰明人,最后收獲的可能都是一點雞毛。比如,有的人見房地產市場火爆,就把大量的錢投入其中,但是隨著各地限購政策的縮緊和貸款門檻的提高,發現這個領域奉獻太高,于是轉而投資礦產開發,但是在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嚴格監管下,想在此處“找錢”也不輕松。對于普通人來說,良好的心態,是投資成功的第一步。
巴菲特家族在投資方面能取得巨大成功,必然有獨特的理念遵循。人們都說投資有風險,但是巴菲特偏偏認為:投資的第一條理念是不要賠錢,第二條理念是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當下中國很多投資人,在對市場行情并沒有摸清摸透之前,就擴大投資規模,很多項目快速啟動,這樣的結果會是好結果嗎?中國有一句俗話: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巴菲特家族投資的第三條理念是:別被收益蒙騙。霍華德的父親巴菲特,更喜歡用股本收益率來衡量企業的盈利狀況。股本收益率是用公司凈收入除以股東的股本,它衡量的是公司利潤占股東資本的百分比,能夠更有效地反映公司的盈利增長狀況。根據投資原則,公司的股本收益率應該不低于15%。在巴菲特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中,可口可樂的股本收益率超過30%,美國運通公司達到37%。作為第四條理念就是投資要看未來。人們習慣把巴菲特稱為“奧馬哈的先知”,因為他總是有意識地去辨別公司是否有好的發展前途,能不能在今后25年里繼續保持成功。巴菲特常常說,要打開窗戶向前看,不能看后視鏡。而預測公司未來發展的一個辦法,是計算公司未來的預期現金收入在今天值多少錢。
對于撰寫本書的初衷,霍華德并不非要教人們如何成功,而是想談談關于勇氣、夢想和希望的故事。他認為,人生有時殘酷無比,生命中的機遇也是有限的,應該學會用有限的精力,投資到最擅長的領域,做最值得做的事情,唯有如此,才能活出人生的精彩,創造更多的價值。
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1930年8月30日— ) ,全球著名的投資商,生于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在2008年的《福布斯》排行榜上財富超過比爾蓋茨,成為世界首富。2011年12月,巴菲特宣布,他的兒子霍華德會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中扮演繼承人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