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東方星
為了推進國防科技工業試驗與測試技術的發展,提升國防科技工業自主創新能力和軍工核心能力,中國計算機自動測量與控制技術協會于2014年11月27—28日在北京舉辦“第五屆國防科技工業試驗與測試技術發展戰略高層論壇”。
國防科工局科技委主任欒恩杰院士,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董事長、中國計算機自動測量與控制技術協會理事長高紅衛,以及張履謙院士、李伯虎院士、劉永才院士和陳定昌院士等來自國防科工局和各軍工集團的有關部門領導、專家300余人參加了會議。
欒恩杰院士致開幕詞,闡述了試驗與測試技術在軍工領域的重要地位,總結了在國防科技工業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并希望高度重視軍工試驗與測試技術的發展,不斷提升試驗與測試技術的核心能力,加快推進國防科技工業試驗與測試“十三五”規劃編制和論證工作。欒恩杰院士還透露:“國防科工局已決定,將組織實施火星探測工程。目前正在組織隊伍。”
高紅衛董事長在講話中認為,先進的智能測試系統和儀器決定了武器系統的打擊精度,所以必須把握試驗與測試技術的發展變化規律,提出有關發展戰略研究方向的課題,深入開展試驗與測試領域技術發展的方向性、全局性和戰略性問題研究,解決一些深層次技術瓶頸問題,不斷提升以信息主導的試驗與測試的核心能力。
此后,15位專家就國防科技工業試驗與測試規劃思路,空天地一體化試驗測試、特種傳感器發展思路,深空探測、通信衛星、深海載人潛水器、高功率光纖激光系統、坦克裝甲車輛、復雜裝備環境適應性的試驗測試技術,新一代測試體系等作了專題發言。其中劉永才院士作的“信息化戰爭試驗測試技術發展思考”,對信息化戰爭試驗與測試技術提出了新思路、新要求,對于從事武器裝備和試驗測試的單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李伯虎院士作的“智慧云制造(云制造2.0)”,分析了我國面臨的挑戰,提出了智慧云模式、手段及智慧制造云的的涵義、概念模型、結構、技術體系、研究進展和發展建議;嫦娥—3月球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研究員作的“我國探月工程及深空探測技術”,總結了我國探月工程取得的成就和深空探測中采用的關鍵技術,介紹了我國正積極籌劃推動火星探測任務,屆時探測器將采取直接轉移的方式飛向火星,轉移時間大約需要10個月至1年,未來我國還將開展木星以及小行星探測,對于這些深空探測活動,常規的化學推進技術已無法適應,需采用更高效的電、太陽能等推進技術;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通信衛星事業部呂強博士作的“通信衛星綜合測試現狀及發展趨勢”,認為隨著我國衛星密集型的發射,衛星的測試工作已成為目前衛星研制周期和確保穩定運行的關鍵所在。
本屆高層論壇的宗旨是:聚焦能力、規劃發展、激勵創新,主題是:引領軍工試驗與測試技術發展,為“十三五”規劃建言獻策。報告專家總結了軍工試驗與測試領域國內外先進技術,國防科技工業試驗與測試技術取得的成果,提出了軍工試驗與測試技術的發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