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摘要:作為高等學校新聞傳播學相關專業本科階段的專業基礎課,《外國新聞史》的教學需要進一步加以改進,本文主要從影視資源的來源、分類、選擇等方面闡述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影視資料作為輔助教學手段,激活課堂氛圍,強化教學效果。
關鍵詞:外國新聞史;課堂教學;影視資料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1-0145-02
一、教改背景與教學現狀
《外國新聞史》在全國的新聞院校中一直被列為新聞專業本科生的核心課程,這門課程主要目標為培養學生扎實的專業歷史知識,為學生今后從事實踐活動和進一步深造打造專業知識背景。如今,隨著新聞人才層次的社會需求加大,專業歷史開始面臨更高的要求:專業歷史教學一方面要與普及型的通史教育有所區別;另一方面也要貼近專業實際,為本科學生從事實踐提供背景知識與參考。
筆者基于教學實踐,發現當前《外國新聞史》課堂上普遍存在著這樣的幾種現象:學生方面,雖然名為新聞史,卻多在心理上將之歸類為理論課,所以一提起新聞史,很多學生會覺得理論課不像業務課那么容易操作,且見效快,因而一些學生常覺得新聞史無用,思想上并不重視;教師方面,因為外國新聞史涉及的國家多,涵蓋的內容也多,再加上一些資料難以收集,也常常會有教師抱怨這是一門出力不討好的課。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這種以人文素養為導向的專業歷史教育,在如今越來越重視操作性與實用性的新聞學教育中,正在面臨十分尷尬的處境[1]。
實用目的與人文素養的背離是宏觀命題,本文姑且不論。如何將專業歷史的教學活化?如何為課堂教學帶來“活氣”?可能人文科學的導向與社會科學的方法相結合是一條新路。在課堂上使用一些影視資料來改進教學模式,從實際效果來看,至少首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這種學生厭學,老師厭教的現狀。影視資源,尤其是電影作為學科教育的新興手段,或許能夠為改進傳統的學生被動聽講、教師“滿堂灌”的新聞歷史教學模式提供十分有益的借鑒。
二、影視資料的獲取和整理
目前筆者引入新聞史課堂的影視資料有以下幾種片型:
(一)世界歷史科教片
這類教學片是權威媒體制作,面向社會發布,達到普及歷史教育的目的。它們通常以全景描述的方式來再現史事,其中往往有珍貴的歷史材料,這些資料可以為專業史教師在課堂上對歷史背景的敘述做出補充,也為學生提供了較為全面的歷史背景知識。如CCTV6系統播放過的《世界歷史》,其中對英國光榮革命、法國大革命以及美國獨立戰爭的歷史敘述較為全面、準確,可以作為本科同學回顧相關國家新聞歷史時的背景材料使用。
這類影片可以從我院影視資料片庫中獲得,也可以從土豆、優酷、迅雷等視頻網站獲得。
這類影片整理起來較為簡單,可以直接采用相關內容。
(二)與新聞史相關的故事片
這類影視資料雖然不是歷史現象的如實再現,和史實有一定距離,不能完全當作歷史知識來學習,但也能反映當時的歷史風貌,再現某些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對課堂教學同樣有良好的輔助作用。如《公民凱恩》便是對一代報業大王赫斯特生平的影射與反思,同樣可以作為深化學生專業認識、提升人文素養的片源。
關于深化專業認識,筆者還帶著新聞史研究的主題對部分好萊塢電影進行了整理,其中有不少片段與記者和媒介形象有關。從《超人》、《驚天大陰謀》、《一夜風流》對于記者風流倜儻、扶弱濟貧的想象,到《真人秀》、《明日帝國》對于現代傳媒壟斷集團的深切恐懼,在論述相關內容時,將這些內容運用與課堂教學中,起到了較好的課堂反響。
這類故事片搜尋相對容易,但是要通過一定技術手段將之整理成為教學材料。
(三)與新聞史相關的記錄片
由新聞工作者參與、制作的影片或電視記錄片,它們本身就是新聞史上的著名影像報道,也是珍貴的外國新聞史研究資料。但是因為種種原因,這一類影視資料比較難找,也是筆者未來計劃重點進行尋找并整理的:
如愛德華·默羅等人報道,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制作的電視紀錄片《恥辱的收獲》(1960)。該片報道了20世紀60年代移民美國的農場工人所面臨的生活困境,是最早的較為優秀的電視紀錄片。
如亨利·漢普頓紀錄片《瞄準獎品》(1987),公共廣播公司制作。該片記錄了1954~1965年間的民權行動。
這方面的資料搜尋工作將主要依托我院影視資料庫,同時也可以幫助我院影視資料庫的進一步建設。
三、影視資料在課堂教學中的使用方式與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幾種片型,由于內容和使用價值上各有不同,它們擔負的任務也是不同的。有些資料片和課本內容結合較緊,可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環節,隨堂放映相關的片斷,直接發揮傳遞知識信息的“主角”作用。有些資料片則是教材內容的補充、延伸,可作為輔助教材集中在課前或課后播映,幫助學生了解知識背景[2]。
(一)首先,在課堂教學中,影視材料的運用可以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幫助教師探索新的教學模式
在專業歷史教學中輔以影視,即通過學科整合,充分利用我院擁有影視資料片庫的教育資源,為教學服務。在具體的教學中,筆者曾嘗試使用過課前布置觀看任務、課后提拱鑒賞資源、課堂播放式等類型的教學方法。
1.課前布置觀看式
課前針對本次課的教授內容,給學生布置課前收看的電影資源。因高校網絡資源發達,教師提供一些觀看影視的網址,要求學生帶著預習的態度與問題在課前觀看,上課時進行提問或組織討論。如講述美國廉價報刊時代的報業大王威廉赫斯特的生平時,筆者布置了學生事先觀看根據其生平改編的著名電影《公民凱恩》,并著重提出了以下問題:“從影片來看,凱恩之死在同時代的美國人心中激起了何種反響?美國公眾對于一個壟斷報業的資本家的觀感如何?你的體會是?”這樣的資料運用使得接下來的課堂教學充滿了互動氛圍,學生紛紛發言并對此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不但掌握了一位報人的生平,熟悉了對于歷史人物的一貫的評價,甚至了解到了更加深入的人物的社會與文化脈絡,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系統播放式
即以影視教學手段取代教師的部分現場教學,在這一時段中,學生主要通過影視媒體來獲取知識信息。這種影視資源主要是相關的歷史教學片,由于新聞專業歷史教學事實上是依托于世界歷史的了解與掌握之上的,據筆者了解,目前高校本科生對于世界歷史的掌握仍局限于高中時期的知識水平,《外國新聞史》課程事實上還承擔著為高校學生提升歷史知識素養,增加背景知識的任務。
因此,教學中需要引入相關的歷史教學片。如央視科教頻道制作的《世界歷史》系列,資料翔實,內容較為權威,可以作為不錯的知識背景的補充材料。在講述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外國報刊時,適當地引入相關教學片,可以節約課堂教學時間,使教師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講述專業知識上,以此顯現專業歷史教學的特征。
3.課堂播放式
操作方法是將影視教學手段引進課堂,有機結合影視播映與教師講授,使影視的教、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三者密切結合,同步進行,真正讓影視教學成為課堂教學程序有機組成部分。在教學過程中,這樣的影視資料的運用通常是需要教師進行事先的處理的,運用是否得當,關系著學生的學習效果,這也正是考驗教師教學能力的地方。
如在講述美國新聞史時,筆者將《一夜風流》、《羅馬假日》、《超人》中出現記者的片段剪輯成了一個完整視頻進行播放(這些電影的主人公都是記者),并詢問學生:現代記者形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進一步思考:為何會有這種趨同的特征?是什么為記者的形象戴上了光環?在這種促使思考的追問中,學生認真地觀看了以往耳熟能詳的老電影片段,并由此進行了感官之外對于新聞專業主義的理性思考。
以上的三種主要教學方式,較好地促進了教師在課前、課中、課后對于教材的把握,促使師生都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全身心投入,并且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教師的教學能力提高,為改進教學模式進行了有意義的嘗試。
(二)對于新聞專業的本科教學來說,電影不僅僅作為輔助性的教育手段,在輔助教學之外,無疑也會成為媒體素養教育的最好載體之一
電影之所以成為電影,是電影在文化學上為人類提供了新穎的影像思維方式。電影對教育的深層意義,在于電影思維對受教育者理解世界方式的影響。電影思維是特殊的獨樹一幟的藝術思維。在專業歷史教學中的電影,提供的是一種所謂“電影本體”的思維模式;
與單純的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相比,電影藝術有著明顯的優勢。它立體、多維、綿延不斷;它變化、流傳、長久不息;它壯闊,細微,深入心靈,形象層次豐富。電影中有很多主觀聲音,充滿了各類符號和象征,電影影像符號思維的方式,對現代人思維能力的提高,是相當有效的。
如果從更高更普及的文化創造角度看,對于新聞專業學生的培養從根本上說應是使得他們深入了解和掌握“媒體式思維”和“媒體符號象征方式”。影像符號的接觸和熟知正是對于這種思維模式的培養,這也是新聞專業的學生必備的媒介素養之一。電影影像思維的教育,應成為未來專業學生媒體素養教育的一個新方向[3]。
參考文獻:
[1] 毛德勝.試論多媒體在新聞史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教育論壇,2006(18).
[2] 姚斌.新聞史課程教學改革探究[J].今傳媒,2009(8).
[3] 屠鳳娥.如何在新聞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J].新聞知識,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