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華偉 馬 波
淺析“拼尖子”問題
●浦華偉 馬 波
在總部下發的關于實戰化訓練的指示文件中,多次對部隊比武競賽“拼尖子”問題明令禁止。然而,從對部隊近幾年關于“拼尖子”現象調查研究看,有明顯的三種傾向性問題。一是提前集訓做準備。有的單位在比武競賽前1個月甚至半年時間組織集訓,抽調尖子,實行脫產專項強化訓練,產生了許多常年比武的“比武型干部”和“比武型士官”。二是“招兵買馬”搞突擊。有的單位因為時間緊迫或應對級別較高的比武競賽,以團湊營、營湊連、連湊班的方法,“借調”尖子參加比武。三是精選課目創“亮點”。有的單位在大綱中精選1個或數個課目專項突破,以在比武競賽中包攬前3名、前5名為最大目標和榮譽。
毋庸置疑,在軍事訓練中需要尖子的帶頭引領作用,需要樹立典型、定出高標準,這是搞好軍事訓練的基本要求和內在規律之一,但偏離了比武競賽目的原則就會適得其反。其一,許多事實證明,過分注重尖子集訓式培養、忽略群眾性練兵,容易導致單位基礎薄弱、兩頭“冒尖”,尖子成了“例外”和人為塑造的“陽春白雪”。其二,現代戰爭尤其是信息化條件下一體化作戰,要求參戰力量能力整體協調、效能均衡釋放,某一模塊或某項技能突出并不能決定戰場勝負走向,或影響力微乎其微。過分注重尖子集訓培養,浪費了有限的精力資源,事倍功半。其三,尖子集訓、拼湊,其資源投向優勢、條件優勢和組織介入力量優勢是絕大多數官兵無法企及的,因此,“榜樣就在身邊”的輻射作用弱化,尖子成為官兵無法達到的高度,甚至滋生了投機主義、弄虛作假之風。
究其根源,一是干部政績觀發生了偏移,不想做打基礎、利長遠、見效慢的工作,熱衷于“噱頭”“彩頭”;不想搞默默無聞的群眾性軍事訓練活動,熱衷于在任期內通過比武競賽出名掛號,以顯政績;不想盯著戰斗力這個唯一根本標準做艱苦細致、周而復始的生成和提高工作,熱衷于圍繞名次、虛榮打轉勞神。二是練兵觀念滯后。不少指揮員對信息化戰爭的整體性、一體化和系統無縫鏈接等特點規律缺乏深刻認知,錯誤地認為尖子強等同于戰斗力強、尖子在訓練場上摘金奪銀就能在戰場上所向披靡,因此把精力用在少數課目和極少數人身上,殊不知這樣的努力愈大離實戰就愈遠。三是比武競賽機制出了問題。一方面,比武競賽過于頻繁,部隊疲于應付。據不完全統計,某營在連續3年內參加各級、各種形式的比武競賽達13次,平均每年要參加4次或4次以上比武競賽,且單位培養的尖子連續參加,不少戰士暫停休假、學習,甚至不能休假。另一方面,比武競賽偏重個體突出,忽略整體能力測評。據了解,多數比武競賽都是以尖子成績作為基本評判標準,集體課目(如營、連戰術和射擊協同等)成績作為參考的多、大而化之講評的多,甚至不考不評。
類似“拼尖子”現象在基層部隊并不鮮見。政治教育搞華而不實的“精品課”,缺乏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開訓動員搞少數尖子花拳繡腿式的表演賽,中看不中用;炊事班熱衷搞“特色菜”“拿手菜”,野戰炊事練得少練得粗,等等。凡此種種,都不利于部隊戰斗力的整體躍升,必須下大力予以糾治和克服。一要嚴格執行總部和各級關于嚴格控制比武競賽級別和次數的指示要求。從實踐效果看,在單課目內容訓練結束、訓練階段轉換等具有明顯節點處組織營級以下比武競賽,在半年或年終組織旅(團)級以下各兵種專業綜合比武競賽,且次數控制在1至2次較為適宜。二要不斷完善比武競賽制度機制,把握住實戰要求和戰斗力標準。課目的選擇、競賽方式、評判標準、監督手段等都要符合實戰要求,以有利于戰斗力提升為唯一的根本標準,力避單純追求“高、精、尖、強”。要剔除形式“花哨”、實戰用處少,過去戰爭常用、現代戰爭落伍的技戰術比武課目,增加比武內容的信息科技含量、克敵制勝的實戰元素和整體作戰效能測評。三要提升群眾參與度,掀起群眾性練兵熱潮。比武競賽根本目的之一是發動、帶動群眾積極投入訓練,牽引群眾性練兵活動深入開展。因此,要最大限度囊括更多各層級、各專業、各系統官兵參與,獎勵面適當擴大,獎勵項目適當拓展(如最快進步獎、最佳集體獎等),避免比來比去就是比尖子、大多數人被冷落。四要正確把握訓練尖子“來源地”和成長環境。尖子也必須走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又回到群眾中去。尖子應產生于群眾性練兵活動,孕育于群眾練兵環境氛圍之中。單位基礎扎實,練兵熱情高漲,尖子便會如雨后春筍、自發自由而生;單位基礎薄弱,即便“拔”尖子、“借”尖子,也終會因缺乏競爭危機而耽于安樂、自損。無數事實證明,群眾“尖”、基礎實才是實現能打仗打勝仗的硬道理,也是尖子產生的土壤和源泉。
【作者系77678部隊司令部參謀長、參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