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軍 李樹偉
青年期軍人的心理成長與自我調適
●鄭文軍 李樹偉
當前,基層官兵的主體是青年人,他們面臨著為軍旅生涯奠基的任務,這階段亦是其心理成長和職業發展的關鍵階段。同時,他們所處心理發展階段的特點及其與軍隊工作生活環境之間的張力,又使其發展的道路上充滿著諸多荊棘。因此,必須大力搞好青年期軍人心理成長與自我調適的教育實踐,幫助官兵提高心理認知和自我調適能力,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
青年期軍人主要是指心理發展處于青春期延滯狀態和青年早期的青年官兵,年齡范圍大約在18歲至28歲之間,包括義務兵、初級士官群體。所謂青春期延滯狀態,是指年齡已進入青年期但仍具有青春期心理特點的狀態。綜合青春期和青年期的心理特點,青年期軍人的心理行為特點主要有:
1.性的成熟。不僅表現為性生理器官的發育完成和第二性征(身體形態上的性別特征)的出現,更表現為對性心理需求的滿足和性行為的追求上。這種心理特點使青年期軍人在相對封閉的軍營環境和由單一性別組成的軍人群體中,出現了一些違反軍人道德甚至是違紀違法行為。
2.心理發展的矛盾性。主要是身心發展的失衡引起的,即生理成熟使其產生了成人感,而心理發展的相對緩慢使其仍處于半成熟狀態。具體表現為:由成就感和挫折感交替導致的患得患失,心理閉鎖與開放間的矛盾引發的人際沖突,心理斷乳與精神依托間的矛盾導致的與干部骨干若即若離,等等。
3.第二逆反期的到來與延續。以反抗心理為標志的逆反期是人的心理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表現為對一切外在強加的力量和父母的控制予以排斥的意識和行為傾向。青春期的第二逆反期主要是要求人格、社會地位、精神和行為等的獨立自主,反抗對象也由父母擴大到所有權威。這一特點使青年軍人很容易與基層管理者產生沖突與對抗,而且反抗的形式不是在行為上激烈抵抗,就是將反抗藏于內心,以冷漠相對。
4.情緒多變且以負面體驗居多。由于身心發展迅速而又不平衡,使得這一時期充滿著不適應、不平衡的感受及種種矛盾和困惑,而被稱為“急風暴雨”期、困難期或危機期。而且,情緒變化又以消極情緒為主。主要有:①煩惱增多。主要是為眾人面前的個人形象、為集體中的個人尊嚴和地位、為與父母或異性的情感等煩惱。②壓抑感增強。需求較多卻被忽略與阻止、好勝心受挫、自尊心未得到滿足等,都使青年人體驗著困苦、無助和壓抑感。③孤獨感增強。缺乏友誼和同伴交往、未能建立起有效的人際關系、遭遇挫折時恥于求助等,使青年人常常處于孤立無助的狀態。
5.自我概念的發展與自我認同感的確認。個體對其存在狀態的認知被稱為自我或自我意識、自我概念,適當的自我概念對個性發展至關重要。青春期是自我發展的第二個飛躍期,表現為強烈關注自己的外表、強烈關心自己的成就與個性成長、有很強的自尊心等;而且有強烈的自我中心性特點,即把自己作為人際和社會關注的中心,認為自己的關注就是他人的關注。青年期又是確認自我認同感的關鍵期。心理學家艾里克森提出,自我同一性的確立和防止社會角色混亂是青年期的發展任務。自我同一性是關于個體是誰、個體的價值和個體的理想是什么的一種穩定的意識。每個人在青年時期都在探索并嘗試去建立穩定的自我同一感,即自我認同感。青年期軍人自我認同感確認的核心,就是要接納并認同軍人角色與身份,確立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
基層官兵所處的環境不同于地方青年,因而他們既面臨著青年人共同的發展任務,即所謂的成家立業;也有著針對軍人的特殊挑戰,主要是軍人角色認同的完成。而且,青年期心理發展的特點,決定了青年人完成心理成長與發展任務的高難度與曲折性,經常且反復出現種種所謂的心理問題。其實,問題表現只是表象,其實質是青年期心理發展的正常情況或者說必經的過程。這些發展性現象,主要表現為心理過程方面的“三困”和個性心理方面的“三缺”。
1.認知困惑。所謂認知困惑,既是指與現實環境相沖突的思維結果即有問題的思想觀念,如不想打仗;更是導致思想問題的非理性思維,如“絕對化思維”“災難化思維”“以偏概全思維”等。這種非理性思維主要是在其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自動化思維,是思維發展不成熟或出現偏差的表現。而青年期正是思維發展進入高峰期并達到成熟的階段,即形成能夠全面、客觀、多角度認識事物的辯證邏輯思維。
2.情緒困擾。情緒和情感是伴隨認識和意志過程產生的對外界事物的態度和體驗。當外界事物滿足人的需要時,就會引起愉悅的體驗,即產生積極的情緒和情感;反之,則會引起消極的體驗,即產生負面的或消極的情緒和情感。對于青年期軍人而言,其負面情緒主要是由生活環境與工作壓力以及成長中的挫折等因素導致的,基本的表現是憤怒與抑郁、焦慮與恐懼等。
3.意志困乏。意志是有意識地確立目的,調節和支配行動,并通過克服困難和挫折,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伴隨著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青年官兵,由于其較為單一、舒適的生活經歷和部隊長期的和平環境,導致其良好意志品質不同程度的缺乏,表現為耐挫折力和抗壓力不足,比如訓練中叫苦叫累、挨點批評或遇到挫折就自暴自棄等。
4.動機缺乏。動機是激發個體朝著一定目標活動,并維持這種活動的一種內在的心理活動或內部動力,它是個性傾向性的一項主要內容。動機是行為活動的原因。一般來說,良好的動機會產生積極的行為和效果,不良的動機會產生消極的結果。對于青年期軍人來說,所謂動機缺乏,并不是說他們沒有動機,而是驅動其活動符合軍人行為規范的動機不足甚至缺乏,比如參與軍政教育訓練的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夠等。動機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軍人動機缺乏可能主要是其缺乏對軍隊的興趣和從軍目標不明確、軍人職業發展方向不清晰等因素造成的。
5.性格缺陷。性格是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并表現在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的過程中。就青年期軍人而言,所謂性格缺陷主要是指導致其對軍營環境不適應和人際交往障礙的態度和行為方式,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與沖突、不合群、個體與群體的關系不協調等。
6.自我認同感缺失。青年期軍人的自我認同感缺失,并不是說他真的沒有自我認同感,而是由于自我認識不足與自身定位不準等原因,導致其自我認同的內容不是以軍人角色、身份認同和軍人價值觀確立等為主,突出表現就是言行舉止不符合軍人行為規范。
青年期軍人的自我調適與心理成長是互為表里的關系,心理問題的解決和行為偏離的糾正,就相當于移除了成長道路上的各種阻礙,從而實現了心理成長;心理成長任務的完成,又可以有效預防心理問題的發生和促進其解決,而成為發展意義上的自我調適。因此,針對心理問題的自我調適不僅是現實的治標之策,更是實現心理成長的開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優先調適負面情緒。自我調適從處置負面情緒開始,不僅是因為青年期負面情緒多發的特點,更是由情緒的生理基礎和功能決定的。腦功能研究發現,情緒的調節中樞——邊緣系統先于認知的調節中樞——大腦皮層處理刺激信息,即情緒反應先于認知;同時,情緒的動機和組織功能使得負面情緒對活動起瓦解和破壞作用。為此,必須優先處置消極情緒,培育起積極的情緒。主要方法有三:一是無條件地接納負面情緒,不能排斥甚至否定當前的情緒體驗;二是運用娛樂、運動、傾訴等合理宣泄方式,向外宣泄憤怒和壓抑等郁積在心的情緒;三是運用復合放松的方法,如深呼吸、冥想、肌肉動作等幾種放松方式的結合,緩解甚或消除由壓力引發的緊張和焦慮等消極情緒。
2.注重調整錯誤認知。心理咨詢的認知行為療法認為,導致心理行為問題的不是刺激本身,而是人對刺激因素的錯誤認知。因此,解決心理問題應該側重于調整和改變錯誤的認知。一般來說,錯誤的認知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自身持有的非理性思維和不合理的自我概念,以及對挫折不恰當的歸因。由此,調整認知的方法也有三:一是改變非理性思維,即運用辯證邏輯思維來認識外界事物,不絕對、不偏激、不絕望。二是恰當歸因,既要看到環境條件的約束,也要清楚自身的不足;同時準確區分可控與不可控的原因,從而或者平和地接受現實,或者積極行動改變現狀。三是完善自我概念,主要是通過積極的自我預期、培樹樂觀型解釋風格、增強做事的自我效能感等途徑,不斷提升自信、自尊和自控的水平。
3.不斷激發行為動力。無論自我調適,還是心理成長,歸根結底要體現在積極進取的行動中,久之形成樂觀向上的態度與行為習慣。良好行為模式的養成除了自己要努力模仿榜樣行為、進行社會學習以外,更主要的是不斷進行自我激勵。通過樹立具有一定吸引力和挑戰性的目標,爭取和創造施展才干的機會,以激發自己的成就動機;同時,對自己的積極行動及時予以自我強化。
4.堅持磨練意志品質。俗話說,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同樣,自我調適可以取得一時的功效,但要想使積極的態度與行為保持長久,就需要人的意志力。尤其對于青年期軍人,完成軍隊賦予的使命任務、實現軍人職業發展,都需要培養和磨練諸如自覺性、果斷性、堅韌性和自制性等良好的意志品質。方法之一,就是自覺進行心理訓練,并持之以恒。主要途徑是結合軍事基礎訓練、演習作戰和執行急難險重任務等,有意識地進行心理適應能力、穩定能力和承受能力的訓練,大力強化戰斗精神。
【作者系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政治系講師、武警遼寧邊防總隊訓練基地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