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 俊
面向信息化戰爭的基層思想政治工作
——一則案例給思想政治工作帶來的思考與啟示
●阮 俊
近日《解放軍報》刊發了一則題為《用老戰法炸碉堡被判“零分”》的稿件。文中寫到,濟南軍區某機步旅組織的“裝甲步兵班進攻戰斗”戰術演練中,一名班長因進攻受到碉堡的阻礙,指揮班員下戰車,上演現代版“舍身炸碉堡”,從而取得了戰斗的勝利。然而,旅長卻給他們判了零分。旅長的理由是:“班長可以在車內通過信息傳輸系統把碉堡坐標和方位上報指揮中心,一發炮彈就能掃除障礙,何須讓戰士奮不顧身炸碉堡?這種既貽誤戰機又可能白白搭上戰士生命的老戰法,已不能適應未來戰爭要求!”案例雖然是一個日常的戰術演練問題,卻反映了信息化戰爭中兵該怎么練、仗該怎么打的重大問題,同時也提出了一個現實而又深刻的課題:思想政治工作如何適應信息化戰爭發展的需要?
啟示一:思想政治工作亟需培養官兵信息化戰爭思維
案例中,班長用信息化裝備打了一場傳統意義上的戰斗,顯然已經不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事實上,官兵對信息化戰爭認識上的不足是當前制約部隊信息化建設的首要問題。思想政治工作要著力瞄準這一問題,推進官兵信息化戰爭思維的建立。
一是準確傳遞信息化戰爭理論。信息化戰爭產生于新軍事變革進程中,是以美軍為主導的新的戰爭形態。我軍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來看,基礎還都比較薄弱。由于缺少具體的指導和培訓,基層官兵對于“信息化戰爭”“信息化戰爭的特點”等概念尚沒有建立起清晰而具體的認識。處于信息化戰爭時代,不懂什么是信息化戰爭,對信息化戰爭的特征掌握不清,實現“能打仗、打勝仗”就無從談起。對于我軍來說,實現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戰略目標,當務之急就是要在官兵思維中建立起更為具體的信息化戰爭概念。部隊思想政治工作理應挑起這樣的歷史重任,加強對信息化戰爭的研究和傳播,促進官兵的認識和理解,從思維層面上推動信息化建設的發展。
二是走出信息化認識上的誤區。有不少基層官兵認為部隊信息化水平太低,根本就沒法實現信息化作戰;還有的認為信息化是高層的事跟基層無關。信息化固然需要依靠強大的網絡構建一個系統化的聯合作戰體系,但還必須依賴于信息化裝備及其使用水平等基礎性條件。當前,我海軍艦艇裝備正在實現更新換代,裝備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比如,某新型掃雷艦裝備了全新的掃雷系統,在掃雷控制系統的串聯下能夠實現多種模式的聯合掃雷,成為我海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內反水雷主力裝備,將是未來現代海上聯合作戰中重要作戰單元。這些都表明,信息化建設其實已經在我們身邊起步,基層也具備了信息化作戰的一些初步條件。
三是激發官兵信息化練兵的動力。近年來,某水警區部隊新型掃雷艦和導彈快艇的大量入編,裝備信息化含量不斷攀升。經過大量探索和訓練,該部在駕馭新裝備上取得了突破,但如何最大程度上發揮新裝備戰斗力尚在艱難探索中,信息化作戰能力仍處于苦苦求索的“爬坡期”。比如,某新型掃雷艦艦炮安裝了激光測距儀和紅外瞄準儀,具備了夜間滅雷和火炮攻擊的能力,但并沒有就此開展實戰化訓練,一些官兵對這種新型作戰能力還缺少主動探索的勇氣和決心。面對這些現實問題,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能夠主動靠上去,采取有效手段激發官兵主動探索新裝備、大膽創新訓法的勇氣和熱情,從而推動部隊信息化作戰能力朝更高水平躍升。
啟示二:思想政治工作要著力培養信息化人才
單單就取勝來說,案例中班長所采取的方法看似可行,但他的決策并不是最優的,他并沒有有效利用裝備的信息化優勢,用現代裝備打了一場過時的戰斗,這背后隱藏了一個信息化指揮能力缺位的問題。無論戰爭形態怎樣發展變化,人永遠是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如果要問信息化戰爭與以往戰爭有什么區別的話,首先是對軍人素質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戰爭不僅需要優秀的指揮員,還需要知識型、智能型的戰士。首先,信息化技術裝備科技含量高,其操作使用、維護保養對官兵科技素質提出了高要求;其次,信息化戰爭通過網絡實現了指揮平面化,要求參戰人員在信息掌控基礎上要主動思考,學會戰場信息共享與交流,從而作出科學決策,這對官兵智力和能動性提出了高要求。
一是將重點調整到信息化人才培養上。《政工條例》所規定的政治工作21條主要內容中,關于干部隊伍建設、青年工作和科學文化教育等條款都明確表明政治工作具有培養人的職能,這個職能在今天應有信息化拓展。要著眼于軍隊信息化建設的迫切需求,將人才培養的方向調整到滿足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迫切需要上來,重點培養聯合作戰指揮、信息化建設管理、信息技術專業、新裝備操作和維護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二是創造信息化人才生長的生態環境。人才生長關鍵在于“土壤”。在人才提拔使用標準上,要確立信息化能力標準,使信息化素質能力強的人才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要通過崗位合理編配,使國防生干部和大學生士兵能夠發揮地方大學生信息化優勢,特別是要鼓勵他們發揮和施展創新能力。要拓寬人才生長的渠道,基層部隊在使用人才的同時,更要注重人才的成長,加大信息化崗位人才的選學、送學,重點培養、儲備具有信息化知識水準的復合型官兵。
啟示三:思想政治工作要圍繞信息化戰爭需求進行創新
“舍身炸碉堡”的戰術是董存瑞故事的現代化翻版。過去幾十年中,部隊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上,董存瑞炸碉堡的故事無數次出現,可謂家喻戶曉、盡人皆知,董存瑞也成為官兵心中崇拜、模仿的英雄榜樣。案例中“舍身炸碉堡”的決策顯然是受到這種教育的啟發,是對故事的一種機械式效仿。信息化時代的今天,這種效仿已經成為“短板”。思想政治工作要盯住這一問題,實現創新發展。
一是傳統方法要實現信息化改造。案例提出了一個很好的課題:董存瑞精神——傳統的戰斗精神——在信息化戰爭時代的價值如何體現?如何去合理宣傳和弘揚?延伸開來講,就是部隊優良傳統在信息化戰爭條件下如何繼承和發展的問題。思想政治工作伴隨我軍的建立和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它們都產生于特定的歷史時期,并不一定都能適應現代信息化戰爭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抱有“刻舟求劍”的機械化思維一如既往沿用,要對傳統加以信息化改造,賦予其時代內涵,使之成為新的法寶。
二是研究新問題探索新方法。信息化戰爭顛覆了傳統的戰爭模式,大大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域,給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比如說,網絡輿論成為一種隨時隨地發動的新戰爭,它通過媒體網絡編造謊言,制造恐慌和分裂,破壞對方民心士氣,影響力極大。網絡輿論戰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戰爭,是在無形的戰場用“軟殺傷”的方式打沒有硝煙的戰爭,是需要高度關注的新領域。基于這樣一種認識,對于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不僅僅只是利用網絡信息資源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還應該賦予其作戰功能。
三是加快探索軍政一體化融合。一體化聯合作戰,強調的是各種作戰要素高度融合,從而發揮系統化優勢。美軍海豹突擊隊在“海王星之矛”行動中擊斃本·拉登后,第一時間執行敏感現場勘查程序,有序地拍攝大量照片、提取DNA和收集所有的電腦、存儲卡、筆記本和視頻影像資料,目的是為了“用實實在在的證據向巴基斯坦和全世界證明,我們抓到了本·拉登”。美軍的行動表明,信息化戰爭不再是一場單純的軍事行動,政治因素也始終融貫于戰爭全過程,政治工作已經直接從幕后轉到前臺,從后方走向前方,甚至直接發揮作戰功能。這客觀上要求戰場上軍事工作和政治工作要實現加速融合。
【作者系91760部隊瀘溪艦教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