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菊榮
“銀蛇歡舞辭舊歲,駿馬騰飛迎新春”。隨著新年鐘聲的響起,神州大地迎來了馬年新春佳節,馬便自然成了人們熱談的話題。馬是人類最熟悉、最親切的動物之一。人類社會生活中,馬是民族生命力的象征,是歷史文化上最奔放活躍的角色。從古至今,在詩歌、故事、小說、戲曲等文藝作品中,馬的形象一直為人類欽敬和鐘愛。
中國古書中,馬喻頗多。馬到成功,快馬加鞭,馬不停蹄,馬躍龍騰,龍馬精神,都突出了一種果敢和快捷的品格。《三國演義》中,記載了赤兔馬的故事。赤兔馬雄壯高大,全身之毛色,如火炭般紅亮,其最初主人呂布,也生得瀟灑英俊,時人云:“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呂布為曹操俘殺后,赤兔馬成了戰利品。曹操后來在大破劉備的戰役中,因欣賞關云長的忠誠和光明磊落,將赤兔馬贈予關羽。從此,赤兔馬就一直馱著關羽南征北戰,屢建奇功,其名聲也大振。明朝時期,《南詔野史》載有“金馬之神”的故事:阿育王有三個兒子,都喜歡其色如金的神馬。阿育王命三個兒子前去捕捉金馬,誰抓到就歸誰。但阿育王偏愛三王子至德,私下把馬籠套交給他,結果三兄弟追捉神馬追到今昆明市附近的東山,至德用馬籠套逮住了金馬,所以今日昆明東山又叫金馬山。
正因為馬是人類最親密的伴侶,所以,歷代的文人騷客,吟詩作賦,常以馬入題,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篇章。漢武帝寫了《蒲梢天馬歌》,南北朝時劉義恭寫了《白馬賦》,唐代的牛上士寫了《故駿賦》……唐代大詩人李白《天馬歌》詩云:“天馬來出月氏窟,背為虎紋龍翼骨。嘶青云,振綠發,蘭筋權奇走滅沒。”杜甫《天育驃馬歌》詩云:“毛為綠縹兩耳黃,眼有紫焰雙瞳方。矯矯龍性合變化,卓立天骨森開張。”宋代司馬光《天馬歌》詩云:“大宛汗血古共知,青海龍種骨更奇。網絲舊書昔常見,不意人間今見之。”朱熹《詠畫馬圖》詩云:“精神權奇孰可班,當在白兔青龍間。君知此馬從何來?龍眠胸中十二閑。”
馬的精神、形象不僅寫進文藝作品中,而且融入風景名勝,成為永久恒定的人文景觀。如河南洛陽的“白馬寺”,陜西良縣的“良馬寺”,吉林集安的“關馬山城”,浙江上虞的“白馬湖”,上海市閔行區的“馬橋古文化遺址”,湖北武漢的“閱馬場”,江西南昌的“洗馬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