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棣
(特種作戰學院軍事體育理論教研室,廣東廣州510500)
圍繞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以軍事斗爭準備的使命任務為牽引,大力加強實戰化軍事訓練,已經成為新形勢下我軍軍事訓練的主旋律。作為軍事訓練重要組成部分的體能訓練,既是軍事斗爭準備的重要基礎,也是部隊戰斗力的基本構成,如何因應形勢變化和現實要求,推進和實現我軍體能訓練的實戰化,需要我們引以高度重視和深入思考。
我軍體能訓練是軍事體育的重要表達方式,也是軍事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能訓練有其悠久的歷史和傳承,在遵循和踐行軍事體育 “為提高戰斗力,為贏得戰爭服務的根本要義”[1]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可以說,體能訓練服從于戰爭,服務于打仗是由來已久的[2]。但是,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傳統的戰爭形態和作戰樣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戰斗力生成模式已經轉變,軍人體能已逐步從戰斗力的直接因素中分離,不再是構成戰斗力的決定性因素之一[3]。人們更多關注的是武器平臺建設與體系對抗。由此而來,部分官兵對軍事斗爭的身體準備認識不足,針對準備打仗的體能訓練自覺性不夠;體能訓練經常受制于達標或應對考核,以考核為軸心的應考式體能訓練成為了部分單位的常態;這是我們不能不正視的客觀現實。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鮮明地提出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這一新形勢下黨的強軍目標,軍委總部也明確指出 “能打仗,打勝仗”是強軍之要,也是軍事斗爭準備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強調了 “必須強化打仗思想,做好打仗準備,提高打仗能力,堅持打仗標準”[4]。可見,大力加強實戰化軍事訓練成了時代的號角。雖然,軍人體能已由過去戰斗力的直接構成因素向充分發揮戰斗力的載體轉移,但是體能訓練的本質功能并沒有發生質的改變[3]。軍人體能是我軍實現強軍目標、有效履行我軍使命任務的重要基礎與保證。面對軍事訓練實戰化的新形勢新要求,體能訓練 “向打贏聚集,向實戰靠攏”已十分緊迫而現實地擺在我們面前,體能訓練實戰化已成為新形勢下我們必須面對的重大命題。
訓練觀念對訓練過程有主導作用。近些年來,人們對體能訓練的認識比較粗放,注意力比較多地放在基礎體能上,表現出訓練內容、訓練手段和組訓方法的簡單化。以至于基層部隊的體能訓練等同于耐力跑或者簡化為俯臥撐、引體向上加5 km跑的 “老三樣”。反映了對體能訓練認識的狹隘,也表明了需要更新訓練觀念。由此,要有 “體能就是戰斗力”的認識,強化以戰爭為導向、以任務為牽引的體能訓練新觀念。
不同軍兵種、不同戰區和遂行不同任務,對軍人體能的要求是不一樣的。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練,既是新形勢下軍事訓練的總體要求,也是體能訓練實戰化的重要體現。在應對我我周邊安全威脅的軍事斗爭過程中,我軍官兵既涉及海上眩暈適應,也涉及島嶼濕熱環境習服;既有高原抗缺氧,也有雪域抗嚴寒。可以說,不同部隊擔負著不同的任務,不同戰區的環境適應是客觀存在的,也是體能訓練實戰化必須面對的現實要求。由此,體能訓練實戰化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要突出打仗準備,強化任務牽引,訓練內容應當與遂行任務相適應。
要推進體能訓練的實戰化,需要確立體能訓練服務于實戰的認識,要努力實現體能訓練由一般性體育鍛煉向專業性軍事訓練的轉變。不能就體能訓練而訓練,不能停留在完成幾個俯臥撐,拉幾個引體向上或多少分鐘跑完5 km上。應當清晰地認識到,俯臥撐也好,5 km也好,都只是訓練手段,體能標準是體能考核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項目選擇,不是體能訓練的全部。體能訓練不能局限于體能達標,更不能滿足于考核標準和項目設置上。要真正實現體能訓練由一般性體育鍛煉向專業性軍事訓練的轉變,需要重視體能訓練的內容多樣化和手段的多元化。據 《解放軍報》報道:陸軍第26集團軍特種作戰部隊的體育運動會中,仰臥起坐穿上潛水服比;百米賽跑拖著3個輪胎跑……尋常的體育項目,在他們這里強度更大,難度更高。而射弩、劈磚、攀登、散打……不僅是他們的競賽項目,更是平日磨礪的戰斗技巧。以至于軍報名記劉化迪撰文呼吁:“軍營體育,應該像他們一樣多些火藥味!”多些火藥味,就是要有準備打仗的自覺。如果只有 “強身健體”的意識而沒有 “為了打贏”的自覺,那么我們的體育活動和尋常百姓的體育活動又有什么區別[5]?軍人體能訓練如若與大眾體育無異,體能訓練就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和作用。
要推進體能訓練的實戰化,應當充分把握軍兵種專業特點和崗位需求,開展有針對性的體能訓練,實現體能訓練與技能訓練的一體化發展。體能訓練要與專業訓練相融合,要與掌握武器裝備的技術訓練相結合,才能實現其提高戰斗力的目標[6]。
應當認識到,體能是技能的載體,技能的實現需要體能的支撐,二者相輔相成,不能人為地割裂開來。可以說,單純的體能訓練與體育鍛煉和體育健身無異,只有體技能的有機融合,實現體能實戰化訓練才有軍事訓練的意義;只有體能與軍事技能的融合訓練,才能有效地服務于實戰,才能真正彰顯其軍事價值和作用。正如軍事科學院原軍制研究部部長雷淵深將軍曾引用毛澤東同志的兩句名言,對體育與軍事體育的形象概括:“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這是體育的本質;“保存自己,消滅敵人”,這是軍事體育的核心要義。不能簡單地就體能而練體能,體能訓練的實戰化,需要體技能訓練的一體化發展。
體能訓練的本質是身體訓練,身體訓練必須遵循運動人體規律和特點。體能訓練實戰化是一個重要而富有挑戰的時代命題,必須加強理論研究。本文認為,從目前講應著重加強三個方面的研究。
3.1.1 訓練適應理論
體能訓練的直接效應是身體機能水平的提高,本質是身體平衡的打破與重建。對于體能實戰化而言,突出訓練的實戰應用,突出對不同戰場環境下的身體機能變化與適應,積極探究不同任務的身體要求與適應 (新型武器裝備人—機環境的適應;不同訓法戰法的身體適應;軍兵種訓練適應;以及非戰爭軍事行動的身體適應)。在這些方面,我們面對大量的未知問題,需要從理論上加以揭示。
3.1.2 周期訓練理論
毫無疑問,軍人體能不可能始終處于最佳水平,最佳身體水平的保持是有時限性的。體能狀態形成、保持和消失三個階段的周期性是客觀存在的,不是你要不要的問題,而是必須面對的現實。美軍以戰斗行為的身體需求和以戰斗任務為牽引的訓練周期設置,提出體能訓練與作戰準備周期相融合理論。“訓練—就緒—部署”,強調體能訓練應與戰斗準備同步,確保軍人保持最佳體能狀態以完成作戰任務[7]。這種體能訓練與戰斗力生成相適應的訓練理論,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我軍體能訓練大多是以考核為導向和牽引,考核前的強化訓練、突擊訓練已是常態,如教學評價中體能考核有 “奮戰100天,考出好成績”的目標和要求。基于戰斗準備的體能周期訓練模式的理論與實踐尚未形成。
3.1.3 非常規訓練理論
體能訓練從實戰出發是現實的要求,一些部隊也提出從實戰出發,挑戰極限的訓法。如一天幾個100(100個俯臥撐、100個投彈、100個蛙跳),一天幾個5000m跑,也有的拉進沙漠三天三夜等等。應當說這些訓練有違常規,因為連續高強度的訓練負荷必然給人體帶來高強度的消耗。沒有厚實的體能水平、機能基礎,沒有充分的恢復 (包括營養恢復)是難以完成連續的高強度訓練。體能訓練需要遵循科學的規律,但戰爭行為是不講常規的,從實戰化出發還需要有非常規的訓練。在2009年筆者曾提出非常規訓練理論,認為非常規訓練必須建立在常規訓練的基礎上,挑戰極限的訓練需要有扎實的基礎訓練作保證。同時,非常規訓練也需要遵循循序漸進的訓練原則[8]。但是非常規訓練涉及的內容諸多,非常規訓練的對象不同,需要我們加強深入研究。
客觀地講,我們在體能訓練上一直以來比較多地是停留在基礎訓練層面上,以訓練手段作為訓練內容來開展,滿足于具體項目的完成狀況。如俯臥撐做了幾個,5 km跑了多少分鐘。實際上是就體能而體能,與實戰化的要求差之甚遠。
但也應看到,我們在體能訓練實戰化上也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如 “抗眩暈訓練”,“畢業學員綜合演練的24 h強行軍”,“軍人戰場身心適應力訓練”等。但從理論高度總結梳理不夠,推廣力度不夠,許多好的做法和成果缺乏有效的轉化。由此,推進體能訓練的實戰化,要敢于探索,勇于實踐;同時,要善于總結,注重轉化。
院校教育訓練向部隊靠攏,既要貼近部隊,也要高于部隊。貼近部隊要求我們的教學訓練不能脫離部隊實際,高于部隊表明院校應當走在部隊的前列,尤其在訓練理論的創新、訓練方法的創新上應當引領部隊。在體能訓練實戰化上,也同樣應當加強與部隊的交流,加強與兄弟院校的交流。
在上世紀70年代,原軍體院組織大批教員下部隊搞開門辦學,為部隊培養軍體骨干和組訓人才的同時,也從部隊基層學到很多很有參考價值的訓方練法與實踐經驗。
2013年11月至12月間,南京軍區連續組織兩期體能骨干集訓,應該說,近年來軍區大規模體能骨干培訓不多見,以體能訓練實戰化為主題,更是一個開先河的舉措。南京軍區首長在體能訓練實戰化上提出了 “徒手訓練—著裝訓練—戰術背景訓練”三段式思路,這是一個很有創新性的思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2013年11月初,解放軍理工大學組織了學員以班為單位的 “精武杯”軍事基礎科目對抗賽,邀請了6個院校加上外軍學員2個班,共30個參賽班,在24 h內完成12個科目,也是體能訓練實戰化的一個很好嘗試[9]。這個對抗賽突出了串聯訓練的模式,以 “基礎性、對抗性、實戰性,臨機性和信息化”為觀念,強化在更加靠攏實戰的陌生艱苦環境中,綜合檢驗提升學員軍事素質、戰術意識和團隊能力的目的要求。突顯以賽促訓、以賽促教的導向功能。
因此,在體能訓練實戰化上,我們要注重與部隊和院校間的交流,要善于發現和借鑒好的經驗和做法;要善于從理論上加以梳理,從實踐上加以探索。唯有如此,才能在體能訓練實戰化上積極作為和有所作為。
[1]林建棣.老一輩革命家的體育思想和實踐引領我軍體育的發展和創新[J].中國軍事教育,2011(3):69-73.
[2]楊文彬,肖文錦.我軍軍人體能訓練的歷史作用、現實意義及特點[J].中國軍事教育,2009(6):39-40.
[3]林建棣.論信息化條件下軍事體育教育訓練改革與發展 [J].中國軍事教育,2006(1):19.
[4]總參謀部.牢記能打仗打勝仗是強軍之要[N].解放軍報,2013-2-21(1).
[5]劉化迪.軍營體育多些火藥味 [N].解放軍報,2013-11-18(12).
[6]周明先.基于戰斗力生成轉變的軍事體育應用與研究[J].軍事體育學報,2013(3):39-41.
[7]美國陸軍司令部.美國陸軍身體準備訓練 [M].李之文,編譯.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2013(6):40-65.
[8]林建棣,楊文彬.適應信息化戰爭的軍人體質訓練體系研究[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9:15-19.
[9]馬勝偉,張科進.我軍首次軍校軍事項目校際對抗賽舉行[N].解放軍報,2013-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