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發揮綜合優勢助力“三農”發展
浙江大學堅持“以服務為宗旨,在貢獻中發展”的辦學理念,緊緊圍繞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需求,積極探索發揮科技和人才優勢服務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思路、新途徑,把做好科技特派員工作作為服務“三農”的重要抓手,高度重視,完善制度,狠抓落實,取得了積極成效。
自2003年起,浙江大學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認真做好科技特派員選派和指導工作,學校先后合計共派出十一批243人次擔任了省科技特派員,分布在浙江省欠發達地區的14個縣(市、區)29個鄉鎮,為當地農業科技的發展、農業產業的提升、農民的致富做出了很大的成績。2008年,省里啟動法人和團隊科技特派員工作,浙大又派出了由15位教授組成的法人科技特派員團隊,服務龍泉市;由骨干教授領銜的41個專家團隊,服務全省34個縣(市、區),團隊數量占了全省團隊科技特派員的近1/3。2013年,經科技廳調整,最終審核批準了由23位骨干教授領銜的24個團隊科技特派員(共計142人,其中浙大老師126人,占88.7%),結對服務于全省22個縣(市、區)的特色產業。
自科技特派員制度啟動以來,浙江大學已連續十年被省委省政府評為全省科技特派員工作先進單位。2009年,浙江大學還被評為全國科技特派員工作先進單位。同時,先后有2人次獲得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項目優秀科技特派員稱號,4人次獲得國家級優秀科技特派員稱號,4人次獲得省功勛科技特派員稱號,5人次獲得省突出貢獻科技特派員稱號,59人次獲得省級優秀科技特派員稱號。2014年,浙江大學科技特派員團隊榮獲龍泉市2013年度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
自浙江省舉行科技特派員十周年總結表彰活動,省委、省政府出臺《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增強農業現代化技術支撐的若干意見》之后,浙江大學在總結十年科技特派員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工作舉措,完善工作體制,取得一定成效。
1.一個中心,多頭并舉。學校黨委、行政領導高度重視科技特派員工作,校黨委常委會、校務會多次研究科技服務“三農”各項工作。學校成立了由分管領導吳朝暉常務副校長任組長、相關部門和學院負責人為成員的科教興農工作領導小組,并確定由黨委組織部、人事處和地方合作處負責科技特派員工作。確定每年由吳朝暉常務副校長主持召開有相關職能部門領導參加的科技特派員工作會議,專門聽取科技特派員服務農業科技的進展及改善工作的意見和建議。與此同時,學校積極搭建服務平臺,為科技特派員們開展工作提供便利。浙江大學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在湖州、麗水、嘉興、金華等地合作建立了11個分中心,同時還依托農業科技特派員為主,建立了一批農業專家創業園和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等載體。
2.堅持“一人下鄉,全院支持,全校關心”。為使科技特派員安心技術推廣工作,學校制定并實行分類考核配套政策,設置了農業推廣教授崗位,在考核和評聘時對農業科技特派員予以傾斜,浙江大學已有9位科技特派員晉升為推廣教授。學校實施教師崗位分類管理之后,該校25位農業科技特派員中有24位進入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學校還把科技特派員工作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發揮科技特派員所在學科、學院的作用,努力形成了“一人下鄉,全院支持,全校關心”的良好工作氛圍和工作機制。科技特派員在入駐鄉鎮期間,享受學校同職人員平均的崗位津貼和業績津貼,同時從學校相關基金拿出資金1∶1配套省里給予特派員的交通補助。
3.完善考核管理。學校要求科技特派員堅持“四個結合”,即把學校科技創新資源與地方創業資源結合起來;把公益性推廣與市場化服務結合起來;把示范基地建設與特色產業發展結合起來;技術推廣與實用人才培訓、龍頭企業培育結合起來。努力做到“實施一個項目,推廣一項技術,創建一個基地,致富一方農民”。
4.市校合作取得新突破。
2008年,在省科技廳統一部署下,作為法人科技特派員工作單位結對龍泉市。2013年浙江大學與龍泉合作共建山區科學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示范點,共同組織實施“15582”工程,法人科技特派員團隊中的6位專家受聘成為龍泉市產業首席專家,合力助推龍泉生態特色農業、汽車空調(工程機械)產業、青瓷寶劍及文化創意產業、金屬制造業、生態旅游業(休閑養老養生經濟)轉型升級。今年,為了更好地服務于龍泉市經濟社會發展,浙江大學正在著手調整法人科技特派員團隊成員,計劃將8位首席專家全部納入到團隊中,充分發揮浙大多學科優勢。

2014年浙江大學校長林建華赴龍泉指導科技特派員工作
5.拓展工作思路。根據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為提升浙江省塊狀經濟的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變,浙江向21個塊狀經濟轉型升級產業群派遣了48位專家,組織開展專題調研、技術集成創新等,為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力而努力。2011年,為了使科技特派員能發揮更大的作用,探索科技特派員工作的新模式,浙江大學在仙居縣建立科技特派員創業產業園,并成立“浙江大學科技特派員農業科技服務中心”,開展科技特派員團隊式的科技創新服務。目前,科技特派員創業產業園建設正在全力推進,現已基本完成。
6.加強與地方的合作交流。由相關職能部門領導每年分批到科技特派員派駐縣(市、區)走訪,在看望科技特派員的同時,與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和鄉鎮開展廣泛的交流,尋求學校為地方農業等產業的科技服務,擴大科技特派員的工作半徑,從單一的為派駐鄉鎮服務拓展到為全縣的農業產業服務。
1.以科技特派員項目為抓手,堅持科技引領,促進區域經濟新發展。以科技特派員為主體的學校專家教授,積極幫助當地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建立示范戶,舉辦科技培訓班,幫助建立專業協會。據不完全統計,累計實施了高山果蔬、油茶新品種選育,水庫網箱養名優魚等科技項目250余項,先后引進果蔬、茶葉、土雞、山羊、兔等動植物新品種450余個,聯系示范戶7000余戶,示范基地面積達64380畝,舉辦培訓班400余次,培訓32140人次,寫出調研報告近100份。
如在龍泉,自法人科技特派員工作啟動以來,學校與當地政府建立了“首席專家為引領,農技指導員為骨干,責任農技員為核心,產業農技員為基礎”的四級聯動新型農技推廣機制,讓高校院所最高端、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和技術直接指導農業生產。
2.完善產業結構,助推產業加速轉型升級。以龍泉為例,在浙江大學的技術和人才支持下,截至2013年底,為龍泉引進新品種50個、推廣新技術30多項,建立了高山蔬菜、茶葉、食用菌、生態養殖示范基地62個,通過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58個、綠色食品認證19個、有機認證5個,獲得中國馳名商標1個、浙江省著名商標9個、浙江省品牌農產品稱號5個;龍泉香菇和納富特靈芝雙雙被評為省十大名菇,有效提升了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汪炳良、湯一、陳再鳴、舒妙安等農技專家獲得當地農業部門及農民的廣泛好評。以文成為例,在科技特派員王友明的帶動下,2013年農產產值達6.3億元,形成了肉兔等7個特色農業產業,兔業產值達1.6億元。
3.推動了學校涉農學科發展。以科技特派員工作為抓手,浙大服務“三農”的各項工作不斷推進,產生了廣泛社會影響。農民學院的形式已被省農辦要求各地參照建立。目前,浙江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科技特派員創業培訓基地,突出“綜合性與開放型”、“交叉型與一體化”、“高水平和強輻射”和“地方化與國家化”的特色,在新農村建設服務基地、新農村建設機制和模式創新、跨校和跨地區的資源整合與共享平臺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績,并著力將研究院打造成為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引領支撐新農村建設的綜合性科技創新、技術服務和人才培養平臺,模式創新和戰略咨詢的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