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浙江省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以來,在省委、省政府以及省科技廳、省林業廳的大力支持下,在學校與地方政府高度重視和全體科技特派員的共同努力下,不但有效地促進了地方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為學校和教師了解一線林業生產科技需求、提高基層創業能力搭建了平臺,初步探索形成了個人特派員結對項目、團隊特派員服務產業、法人特派員支撐全縣完整的科技特派員體系。
目前,農林大學已累計向全省17個縣(區)69個欠發達鄉鎮派駐了223人次的個人科技特派員,組建18個團隊科技特派員和1個法人科技特派員,開展全面的科技幫扶與合作對接,發揮了自身的特色優勢,創造性地完成了上級有關部門交給的工作任務。學校已連續10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科技特派員先進派出單位,2009年被科技部授予全國科技特派員工作先進集體,獲省級優秀科技特派員稱號30人次,獲省級優秀團隊科技特派員3個,2人被評為功勛科技特派員,1人被評為突出貢獻科技特派員。2013年獲批籌建國家級科技特派員創業培訓基地。
“把科研成果撒在浙江大地上,把科研論文寫在農民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這不僅是學校辦學定位的形象表達,而且已經成為全校科技工作者共同的心聲和責任。2010年學校第一次黨代會上提出建設國內知名的生態性創業型大學的奮斗目標,2011年學校管理機構改革中專門設立社會合作處,更是強化了高校的社會服務功能和導向,科技特派員作為開展社會服務的排頭兵被擺在了重要位置,得到學校的高度重視和關心支持,這是做好科技特派員工作的前提。
浙江省委、省政府先后下發了一系列關于科技特派員工作的政策文件,浙江農林大學也結合實際制定了一系列鼓勵科技特派員在農村基層建功立業的政策,明確規定科技特派員下派期間,其行政關系、職務、待遇等保持不變,工資、獎金、福利從優,并對科技特派員實行人身保險,在職稱晉升、考核評比中給予優先考慮等優惠政策。因特派員工作出色,朱銓、嚴少君、陳永根、趙阿勇、邵清松、白巖、張敏等同志在特派員任職期間職稱得到了提升。
1.創新科技特派員選派方式
為滿足更多的科技人員能參與科技特派員工作,在特派員的選派上引進了競爭機制,形成“1+2+3”模式,即:1個省級+2個校級+3個院級=1個6人團隊。同時,遴選制度規定,每屆省級科技特派員原則上任期為2年,任期內被評為省級優秀特派員的經本人提出申請可以連任1屆,若再被評為優秀的可以再連任。省級科技特派員換屆的人選,必須在優秀校級特派員中產生,校級特派員每2年評比1次,由社會合作處負責評比;校級特派員必須在院級優秀特派員中產生,由各學院負責評比。
2.成立區域協作組
學校從第10批科技特派員開始,將省級特派員劃分為麗水、金華衢州、臺州溫州3個協作組。今年選派69名科技特派員,已按區域相近的原則組建了8個協作組,每個協作組民主推選1名組長和1名副組長,負責協調管理本協作組科技特派員的聯絡和協同服務工作,根據需要組織開展相關活動,學習交流工作經驗,指導幫助本協作組成員開展工作。協作組制度有效地優化區域學科配置,突破單個特派員學科限制,發揮新老特派員之間的傳、幫、帶作用,搭建互幫互助的良性互動平臺。
3.多層結合團隊服務更給力
在團隊特派員工作中,實施“首席專家”帶“技術專家”的方式,首席專家起技術引進示范作用,負責面上的工作;技術專家抓落實,負責點上的工作,上下聯動,點面結合,專家與鄉鎮兩級科技人員組成課題組,采取手把手、傳幫帶的方式,培養本地的科技特派員,擴大服務范圍,提高科技服務成效。
4.建立科技特派員工作巡查匯報制度
在科技特派員管理制度上,實行“年初制定工作計劃,年終開展總結交流,中間組織巡查”的督促檢查制度。每年校領導帶隊在暑假期間及9月、10月份多次奔赴科技特派員派駐基地,實地考察調研,拜訪當地政府領導,組織召開科技特派員座談會和交流會,及時進行總結交流和指導,協調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共同關心科技特派員的工作進展情況。
5.創新校縣合作機制,法人科技特派員服務全縣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浙江農林大學就與遂昌縣開展了科技合作,2008年法人科技特派員建立后,學校更以接力、輻射、繁殖等模式為內容,集一個法人單位的優勢人才與技術力量,服務一個縣域的社會經濟發展。建立了學校、地方雙方黨政一把手定期會議機制,雙方領導的多次互訪進一步促進了縣校之間的合作;建立了學校合作處、二級學院與縣科技局、農業局、林業局、環境保護局、旅游局以及相關鄉鎮等的對接交流機制;成立了浙江農林大學和縣人民政府科技特派員辦公室,承擔著雙方技術人員的日常聯絡工作。
學校為每個省派科技特派員都配備了5名校級科技特派員組成團隊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特派員們與地方合作,共同承擔了“毛竹低產低效林綜合生產能力提升關鍵技術推廣”國家星火重點項目、“菊米加工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廳市會商項目、“優質闊葉用材樹種資源培育關鍵技術中試與示范”國家農業成果轉化項目等235項,進入生產應用階段的有12項。以竹類研究專家方偉教授領銜的團隊科技特派員,指導當地竹農一些筍竹培育的新方法,幫助他們成立了以竹材為主的竹木產品加工企業,指導當地成立了竹炭系列產品的生產企業。在團隊科技特派員的支持下,遂昌的冬筍畝產量從30公斤增加到如今畝產400~500公斤。遂昌的竹產業被列為當地農村經濟發展兩大主導產業之首。竹林面積也從2000年的24萬畝增加到2009年的35萬畝,竹產業產值從2000年的1.13億元增加到2013年的12億元。呈現了產業提升、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科技特派員獲益的多贏局面。
正是科技特派員們用自己的汗水、知識和一心向農的奉獻精神,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國創造了一根科技竹挑著農民走上生態致富路,為農林大學服務山區科學發展的“麗水經驗”的誕生做出了重要貢獻。
科技特派員到達鄉鎮后,每年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時間在駐地鄉鎮創業服務。大家都從六個環節去探索,一是依靠當地林技人員和鄉村干部,與他們交朋友;二是深入調研,分析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特色優勢、資源環境等情況;三是提出符合實際,可操作的發展建議;四是申報科技項目;五是聯系經營大戶、專業合作組織(企業)實施項目,做出示范;六是推廣輻射普及。幾年來,農林大學科技特派員共扶持發展了園林花卉、竹產業、水果、肉牛養殖、竹木加工、農家樂等39個專業合作社,開展各類實用技術培訓730余期,培訓農民3.8萬人次,為山區培養了一批掌握實用技術的現代農民,通過實用技術推廣發展山地特色產業,服務鄉鎮農民人均增收500元,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農林大學以法人科技特派員的形式與遂昌縣開展全面的科技合作與對接,建立了學校和地方雙方黨政一把手定期會商機制。雙方領導的多次互訪進一步促進了縣校之間的緊密合作,建立了學校社會合作處、二級學院與縣科技局、農業局、林業局、環境保護局、旅游局以及相關鄉鎮等的對接交流機制;成立了浙江農林大學和遂昌縣人民政府科技特派員辦公室,承擔著雙方技術人員的日常聯絡工作;圍繞遂昌的六大特色農業產業發展,與遂昌相關企事業單位和經營大戶共同建立了12個科技合作與示范基地、6個專業合作社,全方位地搭建了雙方互動交流的平臺,有效地促進了地方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為學校和教師了解生產一線的科技需求、培養創業服務能力、豐富課堂教學素材創造了條件,實現了雙方的共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