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農科院歷年均被省委、省政府評為全省科技特派員工作先進單位,2009年被科技部評為全國科技特派員工作先進集體;先后有7人被授予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5人被授予UNDP項目優秀科技特派員、135人次被授予省優秀科技特派員,28名科技特派員獲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獎。2013年,全院有7人當選浙江省功勛科技特派員,11人獲省突出貢獻科技特派員。
自2003年起,省農科院共選派個人科技特派員11批685人次、團隊科技特派員35個,并以法人科技特派員與武義縣結對,分布在全省46個縣(市、區),其中主要分布在25個經濟欠發達縣的66個偏遠鄉鎮,是全省派出科技特派員最多的單位,派出人數占省派科技特派員總數的三分之一;共組織實施科技特派員項目863個,建立科技示范基地122個、面積8.5萬畝,提供農業新品種、新技術3200多項次,幫助創辦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166家,舉辦“科技二傳手”等各類技術培訓1460多場次,培訓農民10.5萬人次,有效促進了全省欠發達地區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動了各地特色農業主導產業發展,加快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1.從3個方面轉變服務方式。一是由點式服務向點線面結合服務轉變。由原來的科技特派員服務向產業合作,再到“雙百”科技服務(百名博士服務百村百企)轉變,讓每位科技特派員的背后都有全院的科技力量作支撐,有地方農技部門的協同支持,提高了科技服務的整體合力。二是由示范推廣向聯合攻關轉變。針對地方農業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的科技需求和技術難題,共同建立研發平臺,聯合攻關,形成集科研開發、試驗示范、成果轉化、技術培訓和文化展示于一體的產業區域創新服務中心,探索建立研究院,實現科研在生產一線進行,成果在企業直接轉化。三是由個人科技特派員服務向團隊和法人科技特派員、聯合組團式服務轉變。深化團隊和法人科技特派員工作,聯合長三角浙滬蘇農科院和涉農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實現成果共享、專家互派,抱團式共同為地方農業發展服務。
2.從4個方面創新服務機制。一是供需對接。建立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定期發布省農科院最新科技成果、新品種、新技術和新產品;針對當地產業發展需求和技術難題加強與地方政府會商,確定科技合作重點和服務內容,以提高針對性和有效性。二是協同創新。通過院地、院企合作,共同圍繞產業發展中技術問題進行協同創新,實現優勢互補、聯合共贏。2010年以來,省農科院與武義縣合作,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緊密合作,每年安排100萬元資金實施一批院地合作科技項目。三是合作經營。支持科技特派員基層創業,探索以資金、技術、管理等形式與農業合作組織結成利益共同體,為科技特派員農村創業提供內生動力。四是創新載體。積極開展與企業合作共塑品牌、共建基地;與地方政府、企業合作共同探索農業綜合體建設。為提升創新能力,更好地服務科技特派員工作,省農科院組建了十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3.從3個方面提高服務水平。一是引領發展。利用省農科院數字農業技術,服務農業“兩區”建設,提高農業生產管理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引入創意農業理念,利用農業的生產、生活、生態和文化等功能,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推動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二是過好“三關”。幫助農民解決好農業發展的“技術關、市場關、效益關”,既解決生產技術問題,又解決市場銷路問題,還能增加農民收入,帶動農民觀念更新和農業生產方式轉變。三是促進“四化”。通過實施科技特派員項目,幫助制定生產標準,將農產品質量檢測實驗室建到生產一線,推進農業標準化、品質化、生態化、特色化,促進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農產品品質提升,提高農業綜合競爭力。
4.從5個方面促進長效發展。一是提高認識。把科技特派員工作作為檢驗成果、評價考核的重要標準,提升能力、促進轉化的重要抓手,科技興農、服務發展的重大舉措。做到真情、真誠、真服務。二是加強領導。成立領導小組,設立科技特派員辦公室,并將科技特派員工作列入單位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三是搞好選拔。把人選素質作為選派科技特派員的首要條件,注重把責任心強、業務水平高、技術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的科技人員選派為科技特派員。四是完善制度。出臺相應的管理辦法和激勵機制,并在資金、信息、技術等方面全力支持科技特派員開展工作。五是創新管理。根據需要,與當地建立會商機制,開展供需對接,加強科技特派員工作交流,開展長效機制課題研究等。

1.幫助農民引進優新品種增收。以科技特派員項目為抓手,建設科技示范基地,開展百名科技專家、百項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的“雙百”科技下鄉活動,帶領農民引品種、學技術。歷年累計實施300多個科技示范項目,顯著提高了全省良種良法的推廣覆蓋率。如蠶桑團隊支撐淳安縣蠶繭產業,推廣省農科院育成的雄蠶品種和桑樹優良品種,建立示范基地,輻射帶動桑園面積8萬多畝、蠶農1.9萬戶,發放蠶種13.7萬張,蠶??偖a值3億多元。葡萄團隊首席專家吳江研究員經常深入淳安縣下姜村,幫助引進20多個優新品種,建立220畝連片葡萄大觀園,打造一村一品。省農科院團隊科技特派員在武義建設的食藥用菌基地,帶動菇農1.56萬人,生產規模6500萬袋,總產值3.45億元,每年農民增收8400萬元。
2.培訓懂經營善管理新型農民。依托省農科院科技部科技特派員創業培訓基地(杭州)和農業部科教培訓基地,根據農業產業需求,專門編寫了200多套實用技術培訓教材,制作多媒體課件600多個,發放技術資料160余萬份。采取生產現場指導、一對一傳幫帶等形式,組織實施“科技二傳手”培訓、農村大講堂、農民科技培訓素質提升工程等科技培訓,為當地培養了一大批用得上、留得住、養得起的“本土科技特派員隊伍”。采取課堂與現場觀摩教學,組織實施新型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名師帶高徒”農村實用人才培訓、農民科技培訓素質提升工程等科技培訓專項,為各地培養了一大批“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累計幫助各地培訓農業產業帶頭人、經營主體和技術骨干1.5萬多人次,培訓農民10.5萬多人次。
3.帶動優勢產業發展壯大。把省農科院科技優勢與地方產業優勢緊密結合起來,幫助大力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如通過科技特派員陳學智的幫助,使肉兔飼養一躍成為文成縣農業第一大產業,到2011年全縣養兔從業人員已達2.3萬人,兔飼養總量達205萬只,肉兔總產值達1.74億元??萍继嘏蓡T包崇來幫助青田縣章村鄉發展茄子產業,畝產值近萬元,上千戶菜農直接受益。科技特派員自己出錢租地,在景寧縣大漈鄉引種示范高山茭白,現全鄉98%以上農戶種植茭白,面積5000多畝,農民直接增收2000多萬元;幫助磐安縣大盤鎮發展迷你小番薯產業,全鎮70%農戶種植小番薯,年增經濟效益1200萬元;利用武義縣新宅鎮特殊的高山氣候條件,幫助發展高山蔬菜產業,一任接一任,使該鎮從零星種植到發展成為農業優勢產業,并帶動南部10多個鄉鎮高山蔬菜產業發展,人均增收上千元。
4.組建合作社共同致富??萍继嘏蓡T以現金入股,與合作社農戶形成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機制,引領分散農戶進入大市場,提高競爭力增加收益。在蓮都推廣省農科院蔬菜新品種和栽培新技術,把322戶農戶組織起來,組建了集蔬菜種植、銷售、儲藏、初加工于一體的郎奇農家樂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年銷售各種蔬菜產品4.7萬多噸,銷售額達7000多萬元,直接為農民增收700多萬元,并帶動周邊一萬多戶農戶發展蔬菜生產。牽頭成立泰順縣高山蔬菜協會,為農民提供“基地+營銷大戶+市場”的一條龍服務,一些曾經被當地稱為“老上訪戶”的農民,在科技幫扶下安心創業,無心再上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