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南京 211156)
指導老師:孫睿超
小說《人性的枷鎖》發表于1915年,這部帶有自傳色彩的作品被認為是毛姆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書中主人公菲利普·凱里童年和青年時期的心酸遭遇,大多取材于作家本人早年的生活經歷,作者在主人公的身后,用講故事的方法,描繪了處在維多利亞時代末期的英國資本主義社會現實。
在這部作品中,毛姆以他特有的方法講述了主人公菲利普的人生經歷,透視他與周圍人物的情感糾葛,觀察他所處的社會環境,了解主人公和其他人物的外在言行和內心情感,把眾多的人物和紛繁的事件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小說真實地再現了主人公,一個身患殘疾的青年對交友的渴望,對成功的向往,深陷畸戀的不可自拔以及對人生意義堅持不懈的探索。主人公菲利普·凱里是個有思想,有個性的青年,患有先天跛足,性格孤僻,敏感,執拗。他自幼父母雙亡,在冷漠而陌生的環境中度過童年;進入寄宿學校后,飽受不合理的教育制度的摧殘;當他跨入了醫學院,又陷入畸戀而痛苦不堪。在他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每跨一步,都要經受一番痛苦的折磨,并在身心上留下難以愈合的創傷,但在一片混沌和紛擾的生活漩渦中,他沒有停下尋求人生真諦的腳步。
在《人性的枷鎖》的最后,菲利普在經歷了挫折,厭倦了過去的生活后終于找到了能給予他內心平靜和諧的麗莎,決定去漁村當一名醫生,為窮人治病,和麗莎過平靜的生活,放棄上帝,選擇順從自然,似乎可以說是找到了人生的意義。然而他真正找到了平靜了么?筆者認為無法認識自我和超越自我的枷鎖束縛著菲利普以及毛姆的一生。這些束縛有著各種表現形式,比如自卑,“愛欲”,社會制度,宗教等等。 一方面,他們是自卑的俘虜;另一方面,他們又是時代的超前者,在當時的歷史大潮流中孤芳自賞,格格不入,只能無謂掙扎。
著名的精神分析師A·阿德勒認為, 人類的所有行為,都是出自于‘自卑感’ 以及對‘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菲利普的自卑感的起源于他的跛足,因為跛足,他遭遇了同學的嬉笑冷落,從而喪失孩童的天真爛漫。 從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出,菲利普的許多舉動,若不是出于自卑,便是在克服自卑中尋求自信。小說中,菲利普在學校的伙伴,羅斯,是個健康活潑的少年,菲利普羨慕他的健康的體魄,他熱情迷人的性格,他是個運動好手,還是個孩子王,這些對于孤僻又自卑的菲利普而言都是令人羨慕的。他想成為羅斯那樣的人,健康、活潑,有著眾多簇擁者。 因而在羅斯主動示好之后,受寵若驚的菲利普從此對羅斯產生了依賴之情。 然而自卑和孤獨催生他對友誼的獨占意識,并終究讓兩人不歡而散。 這一切都是自卑的結果。因為自卑,菲利普會對羅斯的主動受寵若驚;因為自卑,他對來之不易的友誼產生獨占的意識,產生得到而又怕失去的恐懼感,這正是內心極度不自信的表現。 同時,菲利普對‘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在他和威爾金森小姐言不由衷的愛情中得到了驗證。 在《人性的枷鎖中》,菲利普用手勾住了威爾金森小姐的腰肢,在她的嘴上親了親。 面對威爾金森小姐的微笑,菲利普頗感自豪,他知道“他決心要做的,畢竟做到了。這本是世界上最輕而易舉的事”。菲利普對威爾金森小姐并無愛意,但卻充滿征服的自豪感,在真正得到威爾金森小姐之后,本來滿眼迷人的可人兒,立刻變得一無是處。一方面,菲利普幼年父母雙亡的經歷,讓他對愛有超過常人的渴望,以致在成年后會在與異性的交往上獲得這種愛缺失的補償。 但另一方面,菲利普在征服普威爾金森小姐的過程中獲得了超越自卑的勝利感,這種處于自卑又要超越自卑的行為始終貫穿著菲利普的生活。 菲利普對米爾德麗德的畸形“愛欲”成了束縛菲利普的主要枷鎖之一,讓菲利普不堪重負卻又無法逃脫。菲利普口中那所謂的“愛欲”究竟是什么?是什么力量讓菲利普不能割舍,疲憊不堪?筆者認為,菲利普口中的“愛欲”只是他內心自卑感的另一種外現。菲利普受到作為女招待的米爾德麗德的冷遇之后,始終耿耿于懷。他想“假如她當初待他彬彬有禮,那他根本不會把這樣的女人放在心上的。然而,她顯然很討厭他,這樣就傷害了他的自尊心”。 菲利普鄙視米爾德麗德這樣的女人--愛金錢,講虛榮,頭腦平庸,把嫁人當做終身的衣食之計。但同時,他又對她有著不可名狀,無法逃避的“愛欲”,甚至到了沒有尊嚴,病態的程度。菲利普會瞅著她的脖子說“要是能用那把切松餅的小刀在她的脖子上捅一下,那該有多痛快”。而同時,他又想“湊近她,吻遍那張蒼白,瘦削的臉”。我們看到了菲利普內心那種愛恨糾纏的情感。這樣的矛盾是他長期征服欲得不到滿足,從而始終無法戰勝自己的自卑之感結果。對于米的依賴,使菲利普甚至到了沒有她在身邊便百無聊賴的程度,為她揮霍錢財,荒廢學業,甚至丟棄尊嚴地容許她和自己的好友格里菲斯的私情。這種依戀不是出于對心靈慰藉的尋求,而只是出于對歸屬感的追求。對于菲利普而言,米爾德麗德就是自己設想的歸屬感的對象。菲利普越是鄙視米爾德麗德,就越是把她和自己放在同樣卑微的角色上。如此,米爾德麗德就像另一個菲利普,卑微,毫不起眼。菲利普需要愛和尊重,并讓這種需求在對米爾德麗德無微不至的關切上得到了實現和補償。 畸形的愛戀正是菲利普那顆自卑和缺失愛內心的證明。
在《人性的枷鎖》中,我們可以這樣一個現象,作者對人物的體貌特征進行不遺余力的描述。在菲利普眼中 “羅斯其貌不揚,他粗手粗腳,腰寬肩闊,說明他將來準是個大高個兒。他長相粗笨,但那雙眼睛倒是挺迷人的,每當他咧嘴一笑,眼角周圍的皮膚就皺起來,樣子挺有趣”。菲利普(亦是作者)的細致入微的觀察暗含著羨慕的感情,體現了菲利普(亦是作者)對自己外表的自卑之情。菲利普從小跛足,而作者毛姆有著口吃的毛病。 毛姆身材矮小,患有嚴重的口吃,經常受到大孩子的欺凌。 毛姆孤寂清苦童年生活給他的心靈留下了無法磨滅的陰影。生理的缺陷是毛姆和主人公菲利普自卑的最主要的根源,這種自卑的情感始終糾纏著毛姆和菲利普。因而筆者認為,那些可以名狀的枷鎖源自根深蒂固的自卑之感。一方面,他們深受那些出于自卑和為了超越自卑的行為所累。 另一方面,因為他們不能認識自我,不能勇敢地正視自卑,克服自卑。因而,即使他們終其一生也無法找到人生的意義,找到掙脫枷鎖的方法。
除了自卑的因素,菲利普個人不幸與其所處的社會歷史背景也是密不可分的。 歷史的每個時代,都見證著例如梵高,布魯諾,達爾文,達芬奇和愛因斯坦這些和大環境格格不入的時代超前者。毛姆,或者說他筆下的菲利普,也都是時代的超前者。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正是資本主義英國急劇向壟斷資本過渡的歷史時期,資本主義社會經歷著嚴重而尖銳的經濟和政治危機。隨著傳統的基督教文化的衰微,人們思想上不可避免的出現了一場了深刻的精神危機。小說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聽憑“命運之神”的驅使,飄忽在茫茫無盡頭的黑暗深淵之中,既不明白緣由,也不知會被跑向何方。但菲利普卻在冷靜而客觀的揭示著一系列灰色人物的命運,如實的反映生活,摳挖著資本主義的傷疤。作為一個目光敏銳的時代超前者,毛姆看到他生存的社會已經病入膏肓。生活在一個對人性極端壓抑的社會之中,受著宗教的桎梏,只有敏銳的觀察者和思想進步人士才會感受到那些已經麻木不仁的同僚感受不到的痛苦和束縛。但個人的力量在事實面前輕如鴻毛,根本不足以影響和改變這一切的根源-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個人的病態心理和社會的病態現實成了束縛菲利普和毛姆一生的枷鎖。
《人性的枷鎖》是毛姆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主人公菲利普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始終沒有停下尋求人生真諦以擺脫心靈枷鎖的腳步。反觀作者毛姆的一生,他無數的努力并沒能讓他獲得他渴望的平靜。毛姆曾經說道,“我獨自徘徊,總是不停自問同樣的問題:生活的意義是什么?它有目標么?是否有道德這樣的東西?一個人怎樣生活?有什么準則么?是不是一條路比另一條更好?……,我找不到答案。在我看來,這一切好比一團亂麻。”①筆者認為,自卑和對現實的無力是束縛菲利普和作者毛姆一生的枷鎖。 一方面,他們掙扎于自我的自卑中;另一方面,他們掙扎在病態的社會現實里。 無法正視自我,有意識而無力的湮沒在病態的現實中使他們始終無法卸下枷鎖,無法獲得解脫。
注 釋:
①參見Calder Robert, Willie: The Life of W.Somerset Maugham(London Heineman 1989) P.80
[1]毛姆,張柏然譯,人性的枷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2]侯維瑞.現代英國小說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3]方剛.精神分析[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9.
[4]段建軍,楊麗.在失落中尋求愛的寄托[J].河北建筑科技學院學報,2006(1).
[5]王冬盡.掙脫自卑枷鎖的斗士[J].丹東師專學報,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