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麗君
(華中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幸福是人類在發展過程中的永恒追求,我們經常談論幸福,時刻都在追求幸福。檀傳寶說過:“教師的幸福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出發點和歸屬。”教師的幸福是實現教育目的和教育本質的必然需要,沒有教師幸福的感覺,就很難有學生的幸福感受。
(一)哲學視野中的幸福觀
關于幸福感,從古至今,眾說紛紜,早期主要集中在哲學領域,在中國思想史上,儒家孔子的“仁”、孟子的“仁”“義”結合、荀子的“禮”都主張道德修養等于幸福生活,認為行為有德就得到幸福,強調理性對幸福的作用;道家老子的“無為”主張清靜無為、順其自然;佛家則主張消除“愛”和“癡”,才能達到幸福的彼岸。
西方哲學主是由理性主義、感性主義和基督教神學三大部分組成。理性主義代表人物蘇格拉底、柏拉圖等,主張道德的作用,貶低感性與情感的作用,理性行為的結果是幸福的,幸福要依賴德性(德性論),其調解著人們追求幸福的行為;感性主義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霍布斯等,主張感覺體驗是幸福的直接來源,快樂既幸福(快樂論),一種是肉體的快樂,一種精神幸福的價值高于自然欲望滿足的價值;基督教神學的幸福觀主張人的精神境界不是對財富、名譽、權利和肉欲的獲取和享受中達到,而是在宗教德行中對上帝的熱愛和追求中達到。
(二)經濟學視野中的幸福研究
到18世紀末,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問題逐漸進入經濟學的視野。主要從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兩個方面對幸福進行研究。幸福的定性研究,主要是論證人類幸福與收入的關系。如密斯《國富論》、青木昌彥“國民生活快樂指數”。工業革命后,西方國家國民收入進入了持續增長的的歷史時期,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收入水平與幸福水平成正比;幸福的定量研究則是從不同角度提出快樂測量理論和模式。例如澳大利亞迪金大學Cummin等人編制的幸福指數量表,此表包括個人幸福指數量表(personal well-being index)PWI和國家幸福指數量表(national well-being index)NWI兩個組成部分。包括個體對生活水平、個人成就、健康狀況、人際關系、安全狀況、未來保障、社會參與七個方面的評價。
(三)心理學視野中的幸福研究
20世紀50年代心理學界則出現對幸福的研究,從現有的文獻來看到現在只有50多年的歷史,心理學領域主要側重對人的主觀幸福感及其測量方面,對幸福的研究多為實證性研究。
國外關于主觀幸福感的心理學研究已經經歷了描述性研究、理論構建研究和理論深化研究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的研究以描述性為主,主要測量不同群體的幸福感狀況,此階段,在信度和效度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二個階段是理論構建階段,研究重點轉向了發展幸福感的理論與解釋模型,主要集中在研究幸福心理機制方面與研究幸福感的理論模型,如認知理論、目標模式;當前,西方的主觀幸福感(SWB)正處在第三階段,其研究重點放在內部因素與外部環境的交互作用上,對幸福感的研究已進入了測量技術的完善和發展。如:Mpbel編制的《幸福感指數量表》,Diener編制的《國際大學調查表》等。
到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我國有關學者逐漸關注幸福心理的有關問題。其研究成果主要是從幸福感的角度去研究社會問題。如邢占軍編制的《中國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量表》、劉仁剛、龔耀先探討了老年人幸福感與應激水平的相關性等等,都引起了社會公眾的強烈凡響和激勵討論。
我國教育學領域對幸福問題的關注只是近年來的事,下面主要從教育學領域對教師職業幸福感方面的研究成果進行簡單的梳理:
有關教師職業幸福感的研究:賈會彥(2006)的碩士論文《論教育學視野中的教師職業幸福感》;陶善梅(2010)的碩士論文《幸福論視域下教師的職業境界》;賀曉龍(2011)的碩士論文《當前社會教師職業幸福感的研究》。有關幼兒教師職業幸福感的研究:束從敏(2003)的《幼兒教師職業幸福感研究》;方紅(2006)的《淺析幼兒教師職業幸福感》;蔡軍(2009)的《從缺失到回歸:生命關懷下的幼兒教師職業幸福感》;諸建紅(2012)的其碩士論文《上饒市民辦幼兒教師職業幸福感調查研究》。有關小學教師職業幸福感的現狀調查:陳云英等人(1994)運用自編的“教師工作滿意度量表”,對北京、天津、大連、青島四省市的小學教師職業幸福感進行了測量;張忠山(2000)對上海市小學教師工作滿意度進行了研究已測量其主觀幸福感;肖杰(2004)的《小學教師職業幸福感的調査與思考》;曹建強(2005)對酒泉市小學教師職業幸福感的進行調査研究;王傳金(2008)在《教師職業福研究——以 C 市的小學教師為例》;蔣莉(2010)的《康定縣小學教師幸福感調査研究》;李佳(2012)的碩士論文《小學教師職業幸福感的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天津師范大學》。有關中學教師職業幸福感的現狀調查:謝鞍(2006)的《初中教師主觀幸福感的調查研究》;曾瑜(2007)的碩士論文《成都市中學教師職業幸福感研究》;陳梅英的碩士論文《中學政治教師職業幸福感研究》;李文靜(2012)的碩士論文《河南省中學地理教師職業幸福感研究》。有關高校教師和少數民族教師的研究:馬秀敏(2010)的碩士論文《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幸福感的調査研究》;雷茜(2013)《做幸福的音樂教師——桂林市城鄉結合部音樂教師職業幸福感淺論》等。
由以上研究可以發現,研究往往泛談教師的幸福,更多的是從教師職業本身出發,而忽視教師的內心世界和生存狀態;其次研究缺乏層次和類的區分,如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主要集中在小學以及幼兒園教師職業幸福感的研究,而相對的中學教師職業幸福感研究不多;對具體學科教師職業幸福感研究不全面,主要是集中在如語文、政治、英語等,對音樂等學科很少有研究。但是相對的也有對少數民族教師及高校教師的研究。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教師總體幸福感水平偏低。從已有研究的發表時間來看, 在國內研究教師幸福問題的歷史并不長久,研究的出發點主要是從教師職業道德和倫理規范上研究和關注教師的幸福問題,并沒有從實質上關注教師內心世界和生存狀態,往往泛談教師的幸福。但是可喜的是在近幾年教師幸福感的問題得到了學界的廣泛研究和關注。以往的研究出發點更多的是從教師這個職業出發,現在我們的研究趨勢是傾向于研究和關注教師的內心世界和生存狀態,以滿足教師的個體需要,這是教育研究領域的一大進步之處。
[1]檀傳寶.教師倫理學專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Cummins RA.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Quality of Life,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0,vol.52,55-72.
[3]束叢敏.幼兒教師職業幸福感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3.
[4]肖杰.小學教師職業幸福感的調查與思考[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4.
[5]謝鞍.初中教師主觀幸福感的調查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