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敏
(四川音樂學院 聲樂系,四川 成都 610000)
民歌是純粹的民間口頭音樂藝術,具有悠久歷史與傳承,并在傳承過程中不斷演變、不斷豐富的一種民間曲藝形式。隨著社會生活的不斷進步,民歌曲調也呈現出不同風格特色。隨著社會進步,民歌也因其具有自身具有獨特藝術魅力而備受社會各界推崇和重視。
原生態民歌是我國各族人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以自然風貌、風俗人情為創作基調,體現原汁原味的民間歌唱形式,是中華傳統非物質文化口頭遺產的重要組成。這些歌曲,很多都是口頭傳唱,沒有文字記錄,語言曲調質樸傳情,幾乎都屬于無伴奏演唱形式,一人或多人能夠在沒有樂器伴奏下,演唱出完美的藝術和聲和標準的音調。這種自然和諧之音,成為最能打動人的心靈之音。原生態民歌是各族人們智慧的結晶,其傳唱方式不僅僅是將生活語言直接拿來運用,而是講究韻律,常以對稱形式合轍押韻,這種鄉村俚調主要在鄉間田野、村寨祭祀、節日慶典中表現,在農人、船夫、趕腳人、牧羊者和廣大婦人間流傳。隨著歲月走過,這種原生態民歌在音樂表現上也越發完善日臻完美。其古樸之風一直延續至今,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中國原生態民歌發展壯大還是最近幾年,改革開放初期,單調的國內流行音樂隨著港臺、歐美流行音樂的蜂擁而至,在這股大潮猛烈沖擊下,徹底黯然失色,成為無人問津,落后文化音樂象征,這里也包括民族音樂在內。隨著改革大潮洶涌的平復,內地流行音樂再次發展,一些帶有鄉土氣息的歌曲一經推出,就因其根植于本土鄉情的音樂作品,再次引起民眾對民族傳統音樂的重視和接受。這也體現了中國人對傳統音樂的認可和喜愛。同時,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欣賞水平的提高,對港臺及海外流行音樂的新鮮感已經習以為常、成為過去,快餐式的流行音樂并沒有長久的生命力,民族音樂藝術深厚的底蘊再次成為人們學習欣賞的文化方式。此時,具有獨特藝術魅力的原生態民歌,如一朵靚麗的奇葩再次出現在舞臺,走入人們視野,其獨特的民歌特色,純樸的表達形式,將人類最純最真的情感從內心真情表露,從內心生出久違的藝術美感。原生態民歌是不染鉛華、未加雕琢的歌曲演唱形式,能夠讓人們充分體會到了大自然真實原始的藝術聲音,具有其他歌曲所無法比擬的藝術魅力。在這些原生態民歌中,以云南地區少數民族和藏族、蒙古族長調等原生態民歌,最為引入關注,成為這一時期異常活躍的原生態曲調。
現代社會文化娛樂越來越豐富,各種高科技手段與社會的有機結合,極大滿足了人們體驗接受新鮮事物的愿望。社會節奏和生活方式加快的同時,原生態民歌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并沒有得到擴大,反而受到現實社會影響而落寞。一向以原生態演唱為生的歌者,為了生活,被迫外出打工,這也使在廣大鄉村中,曾經的山歌原唱參與者變得越來越少,很多有著口頭相傳的優秀原生態民歌逐漸在此期間失去傳承而消亡。很多現代青年,都沉醉于現代流行音樂中,對傳統原生態音樂興趣不大,同時一些民間老藝人、老歌手相繼離世,很多這些老歌手自我保留的曲目就此消亡。這種形勢在現階段十分嚴峻,為了培養新人,及時對傳統老歌進行收集整理是當務之急。這是對中華傳統文明的挽救,也是對世界文化藝術的貢獻。
原生態民歌有著很強的地域特性,其傳播范圍僅限民族區域內。這些原生態民歌多數以無伴奏演唱形式出現,很多地方口語被運用其中,如青海地區花兒民歌中,乾散(干脆、漂亮)、熱頭兒(太陽)、擦麻兒(黃昏)等等。這些語言風格在當地十分流行,但離開這里,就會因語言文化不同,很難流行開來。原生態民歌很多都具有一定的內容,在表現上將這些內容以敘事、描寫、抒情等方式進行演繹,曲調多以高亢悠長舒緩為主,這些特點不是多數人掌握和喜愛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原生態民歌的傳播。
傳統原生態民歌因其產生發展的過程毫無人工雕琢可言,其質樸純真體現出的是一種渾然天成的感覺。而現在民歌演唱都是經過學院派嚴格教學產生,音樂學院特別強調民族唱法的專業化、標準化。一切聲樂訓練和演唱都要按部就班的進行,教師會對每個唱法,各個音節進行逐步分析,強調演唱時氣息的運用等專業講解。這種教學方式和演唱方法與原生態民歌唱法產生明顯的不同。原生態唱法體現的是自然和諧,沒有統一的演唱形式和唱法個性。這種特有的性質不會被機械復制,這正是原生態民歌與現代流行歌曲不同之一。但這種特點,往往不被學院派專家的認可,不被社會媒體重視,其演唱者受到輕視,也得不到社會資金扶持和保護。在全國各種演唱比賽中,很少得到重視因而名次靠后。這種對原生態民歌的輕視,是傳統思想對原生態民歌藝術的錯誤認識,嚴重挫傷了原生態歌手的積極性,也束縛了這種演唱形式的生存空間范圍,對推廣和普及都不利。這種思想也誤導了大眾對原生態民歌的看法。也使很多原生態歌手,不得不進入音樂學院進行深造學習,這種結果使得原生態歌手不論唱法和演唱內容都向著標準化、專業化靠攏,改變了原生態演唱風格,使得這種演唱失去了很多特有的藝術神采。
中國原生態民族民歌音樂,是整個民族音樂體現中,以最原始的音樂形式存在,可以算作是民族民歌音樂之靈魂。它的存在,對中國現代民歌發展,是很好的借鑒。現代民族民歌音樂教學,太過于強調按部就班式教學,即所謂科學性、藝術性。強調各個條件的和諧統一,這樣教學影響下培養出的音樂人才,會讓我們感覺他們的共性而缺少各自特點,其實這樣并不符合民歌特點。每個人的音樂才華畢竟不同,不能統一尺度來要求,而應因人而異,發揮各自特長,根據不同人的音質,培養個性豐富的歌手。在現有民歌創作上,應多多借鑒原生態民歌元素,創作出既能體現原始風味,又能符合現代人欣賞能力的中國民歌,為現代民歌創作提供優質的思想來源。原生態民歌的發展壯大,與社會各界大量扶持分不開,在多方努力下,原生態民歌音樂的影響力開始受到社會重視,這種源于生活,未經雕琢的原生態唱法開始頻頻出現與各大民歌演唱比賽中,并多次獲獎。貴州侗族的原生態侗歌,遠赴歐洲,其真實純樸的原生態唱腔,在西方引起驚嘆,被譽為“森林中的原始鳴唱”。借此東風,中央電視臺自2004年開始,舉辦原生態民歌大賽,在2006年,甘肅原生態民歌 “花兒”被國家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西北民歌的原汁原味特色徹底讓人折服,成為中國民族民歌音樂作品中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這種天然質樸的歌聲,給人們以久違了的享受,同時也促進中國民歌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這種良好的社會環境給了原生態歌手極大的信心,同時也讓各民族更加重視本民族文化藝術,更加關注對母文化傳承、創作的激情。原生態民歌是一種有自己獨特存留風格的民間藝術,未經各種修飾的純天然音色。它的崛起不但使中國樂壇增加更多韻味,同時也也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傳統和豐富。這種獨特的文化氣質也為中國民族音樂在世界舞臺增添更多的喝彩。
原生態民歌,使人們再一次感受到民族藝術個性的魅力。同時,原生態民歌為中國民族音樂創作提供了豐富的創作之源,使中國民歌在借鑒傳統原生態音樂素材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以不同風格內涵的民歌新曲展現民族藝術之風。
[1]周耘.中國傳統民歌藝術[M].武漢:武漢出版社,2003.
[2]居其宏.當代音樂的批評話語[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3]王冼平.原生態民歌集[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5.
[4]王士魁.中國民族聲樂演唱實用教材[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
[5]羅藝峰.中國西部音樂論[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