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卿, 楊建文, 鄭天宇
(1. 遵義醫學院藥學院,貴州遵義563003;2. 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藥劑科,貴州遵義563003)
寶咳寧顆粒是由黃芩、前胡、枳殼、青黛、麻黃、桑葉等十六味中藥組成,主要用于治療小兒外感風寒、內熱停食引起的頭痛身燒、咳嗽痰盛、咽喉腫痛、煩躁不安等,屬國家中藥保護品種。在現行《中國藥典》2010 年版中僅收載了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黃芩苷[1-2]。為滿足對復雜的中藥復方體系的質量控制要求,選擇多指標的測定可以有效控制產品的質量[3],故選取了處方中枳殼、黃芩、青黛、前胡四味藥中的代表性成分柚皮苷[4-8]、黃芩苷[9]、靛玉紅[10-12]和白花前胡甲素[13-15]作為檢測指標,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譜法同時定量測定的方法。
Agilent 1100 全自動高效液相色譜儀(DAD 檢測器)(美國安捷倫公司);KQ-500DE 型數控超聲波清洗器(昆山市超聲儀器有限公司);BT125D十萬分之一電子天平(賽多利斯北京有限公司)。
柚皮苷(批號110722-201111)、黃芩苷(批號 110715-201117 )、靛 玉 紅 (批 號 110717-200204)、白花前胡甲素 (批號111711-200602)對照品均購自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寶咳寧顆粒(規格:2.5g/袋)購自本地藥材市場;乙腈、甲醇(色譜純,百靈威化學有限公司);重蒸餾水;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
2.1 色譜條件 漢邦Dubhe-C18色譜柱 (4.5 mm× 250 mm,5 μm);流動相為乙腈 (A)-0.05%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脫(0 min,22%A;7 min,30%A;12 min,60%A;18 ~20 min,95%A);體積流量為1.0 mL/min;柱溫25 ℃;進樣量20 μL;柚皮苷、黃芩苷和靛玉紅檢測波長為280 nm,白花前胡甲素為321 nm。在該色譜條件下,取對照品溶液、供試品溶液和陰性樣品溶液進樣分析,結果顯示柚皮苷、黃芩苷、靛玉紅和白花前胡甲素保留時間分別為6.2、9.2、17.5、19.1 min,樣品中其他組分不干擾測定,分離度均大于1.5,理論塔板數以白花前胡甲素計大于6 000,色譜圖見圖1。

圖1 寶咳寧顆粒的色譜圖Fig.1 HPLC chromatograms of Baokening Granules
2.2 溶液制備
2.2.1 對照品溶液 分別精密稱取柚皮苷、黃芩苷對照品適量,加甲醇制成質量濃度為10.0 mg/mL、1.0 mg/mL 的對照品溶液;精密稱定白花前胡甲素,加甲醇制成質量濃度為1.0 mg/mL 的對照品溶液,并用甲醇稀釋制備0.01 mg/mL 的對照品溶液;精密稱取靛玉紅對照品適量,加丙酮制成質量濃度為1.0 mg/mL 的對照品溶液,置于4 ℃冰箱中保存,待用。
2.2.2 供試品溶液 取寶咳寧顆粒適量,研細,精密稱取該藥細粉1.0 g,加入60%甲醇定容至50 mL,稱定質量,水浴超聲 (功率500 W,40 kHz)提取45 min 后,放置室溫,加60%甲醇補足失去質量,搖勻,經0.45 μm 微孔濾膜過濾,取濾液20 μL 進樣分析。
2.2.3 陰性樣品溶液 按處方比例分別制備缺枳殼、黃芩、青黛、前胡藥材的陰性樣品,依“2.2.2”項下制備陰性樣品溶液。
2.3 線性關系考察 精密吸取“2.2.1”項中所配各對照品溶液適量于10 mL 量瓶中,用甲醇稀釋并定容,配置系列質量濃度的混合對照品溶液,分別取20 μL 在上述色譜條件下進樣分析,以對照品質量濃度(μg/mL)為橫坐標(X),色譜峰面積為縱坐標(Y)進行線性回歸。得柚皮苷回歸方程為Y ﹦21.29X +69.63,r ﹦0.999 2;黃芩苷為Y﹦68.88 X+ 203.5,r ﹦0.999 1;靛玉紅為Y ﹦27.26 X -0.79,r ﹦0.999 0;百花前胡甲素為Y ﹦1.07 X-3.52,r ﹦0.999 1。
結果表明,柚皮苷在5 ~120 μg/mL,黃芩苷在2 ~60 μg/mL,靛玉紅在0.5 ~5.0 μg/mL,白花前胡甲素在10 ~100 ng/mL 范圍內,與峰面積呈良好的線性關系。最低檢測限以性噪比為3 計算,柚皮苷為50 ng,黃芩苷為50 ng,靛玉紅為10 ng,白花前胡甲素為10 ng。
2.4 精密度試驗 精密配制含柚皮苷100 μg/mL、黃芩苷40 μg/mL,靛玉紅2 μg/mL,白花前胡甲素40 ng/mL 的對照品混合溶液,重復進樣6 次,以峰面積計算柚皮苷、黃芩苷、靛玉紅和白花前胡甲素的RSD 值分別為0.7%、0.3%、0.6%、1.0%。
2.5 重復性試驗 取廠家1 樣品制備5 份供試品溶液,在上述色譜條件下測定,結果柚皮苷、黃芩苷、靛玉紅和白花前胡甲素的RSD 分別為0.8%、1.2%、1.1%、1.8%。
2.6 穩定性試驗 取廠家1 樣品制備供試品溶液,置于室溫,分別于0、1、2、4、6、8、12、24 h在上述色譜條件下測定,結果柚皮苷、黃芩苷、靛玉紅和白花前胡甲素的RSD 分別為0.5%、0.3%、0.9%、1.6%,表明樣品中4 種成分在24 h 內穩定。
2.7 加樣回收率試驗 取廠家2 (批號20140204)寶咳靈顆粒9 份,每份0.50 g,按高、中、低3 種加入量分別精密加入“2.2.1”項下柚皮苷、黃芩苷、靛玉紅和白花前胡甲素對照品溶液適量,按“2.2.2”項下方法樣制備樣品溶液,分別測定,計算回收率,結果見表1。
2.8 樣品測定 分別取3 個不同廠家寶咳寧顆粒各3 份,按“2.2.2”項下方法制成供試品溶液,在上述色譜條件下進樣分析,按外標法計算藥物中4 種成分的量,結果見表2。- 表示未檢出

表1 加樣回收率測定結果Tab.1 Results of recovery tests

表2 樣品測定結果(n=3)Tab.2 Determination of samples (n=3)
3.1 本實驗選用了不同比例的甲醇、乙醇進行比較,實驗結果顯示采用60%甲醇提取率較高,且樣品峰形良好,樣品成分提取較完全,故選擇60%甲醇作為提取溶劑。實驗中還比較了加熱回流、索氏提取及超聲提取4 種不同的提取方法,結果顯示當超聲提取45 min 時,所測4 種成分的量明顯優于索氏提取4 h,加熱回流最低,故采用超聲提取方法。
3.2 本實驗因同時測定的4 種成分具有不同的極性,采用固定比例的流動相難以一次分離完全,采用梯度洗脫,可在20 min 內同時檢出該4 種成分。流動相的選擇比較了甲醇-水、甲醇-0.05%H3PO4和乙腈-0.05% H3PO4等多種流動相的分離效果,結果顯示采用甲醇-水作為流動相時,各成分峰型較差,拖尾嚴重,而加入H3PO4后,峰型得到較大改善,且在梯度洗脫中,因采用甲醇作為流動相時,基線漂移較大,后改用乙腈得到改善。
3.3 不同廠家寶咳寧顆粒中4 種成分測定結果顯示,只有按照《中國藥典》規定檢測的黃芩苷含有量較接近,其余3 種成分的量有一定差異,因此在復方中成藥的質量控制中,建立多指標的質量控制方法有一定的必要性。
[1] 國家藥典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 年版一部[S].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854-855.
[2] 傅欣彤,張小茜. 寶咳寧顆粒質量標準的研究[J]. 中國藥品標準,2002,3(4):19-21.
[3] Xu L,Han X,Qi Y,et al. Multiple compounds determination and fingerprint analysis of Lidanpaishi tablet and keli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J]. Anal Chim Acta,2009,633(1):136-148.
[4] 華 捷. HPLC 法測定小兒百部止咳糖漿中橙皮苷和黃芩苷的含量[J]. 海峽藥學,2009,21(6):83-84
[5] 馬 玲,陸 宇,趙 杰. 高效液相色譜測定康兒靈顆粒中柚皮苷的含量[J]. 時珍國醫國藥,2005,16(15):383-384.
[6] 張 婷,毛新亮,郭 曉,等. 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不同大小柚果中柚皮苷的含量[J]. 中南藥學,2010,8(11):839-841.
[7] 趙奎君,鄭玉忠,董婷霞,等,不同產地枳殼藥材HPLC指紋圖譜及其柚皮苷、新橙皮苷和辛弗林含量分析[J].中國藥學雜志,2011,46(12):955-959.
[8] 王發英,徐 歡,楊武亮,等. 枳殼質量標準研究[J]. 中成藥,2009,31(12):1897-1901.
[9] 王瑞芬. HLPC 法測定清解顆粒中黃芩苷的含量[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5,11(6):24-26.
[10] 陳莉華,王曉靜,廖 薇,等. 青黛中靛玉紅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J]. 吉首大學學報,2013,34(1):72-76.
[11] 李 東,武彥舒,王 燦,等. 青黛鎮痛、抗炎藥效學研究[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13):137-140.
[12] 馬 莉,孫 琴,李 友,等. HPLC 法測定板藍根藥材及制劑中靛藍和靛玉紅含量[J]. 藥物分析雜志,2010,30(9):1642-1645.
[13] 徐 勤. HPLC 法測定白花前胡中白花前胡丙素和紫花前胡中紫花前胡苷的含量[J]. 藥物分析雜志,2001,21(2):91-95.
[14] 潘文灝,陳祥暉. 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白花前胡中白花前胡丙素的含量[J]. 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10(6):193-194.
[15] 何冬梅. 白花前胡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 藥學與臨床研究,2007,15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