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靜, 李恩耀
(河南省中醫院,河南 鄭州450002)
痙攣型腦癱即大腦癱瘓,是指因未成熟大腦在各種原因作用下發育不全而致的非進行性損傷所引起的運動和姿勢紊亂[1-3]。痙攣型腦癱的機制比較復雜,主要病變部位在大腦皮層及錐體系,其臨床表現就是肌肉痙攣,痙攣是造成腦癱患兒運動發育遲緩、運動姿勢異常的重要因素,影響患兒正常運動功能,嚴重者喪失肢體活動能力[4-5]。中藥酊劑蠟療法是通過蠟療熱力能促進中藥酊劑的吸收和擴散,舒筋活絡、緩解肢體肌肉、關節緊張痙攣,改善肌肉代謝功能。因此,本研究采用中藥酊劑蠟療治療痙攣型腦癱患者,并取得一定的臨床療效,現將工作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2010 年2 月至2013 年4 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痙攣型腦癱患兒75 例,均符合入選標準:①診斷與分型均符合痙攣型腦癱患兒診斷標準[6];②經頭顱CT 或MRI 檢查確診;③年齡在1 歲至7 歲之間;④排除患有嚴重心、肺、肝及腎等疾病患者;排除患有急性傳染病、炎癥感染、惡性腫瘤等疾病患者;排除不能接受治療或中途放棄本治療方法的患者。按不同治療方法分為兩組,觀察組42 例,男22 例,女20 例,年齡13 ~81 個月,平均(31 ±14)月;對照組34 例,男19 例,女15 例,年齡14 ~78 個月,平均(30 ±12)月,兩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康復方法治療:①頭針穴位療法,每30 min 行針1 次,留針60 min/次,隔日1 次;②痙攣肌電療法,采用痙攣機治療儀進行低頻電療,降低肌張力,每次30 min,每日1 次;③功能鍛煉,包括豎頭、翻身、坐位、站立、行走、認知功能及日常生活動作等訓練,加以肌肉痙攣部位按摩。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觀察組加用中藥酊劑蠟療法,將中藥酊劑(伸筋草、透骨草、木瓜、艾葉、雞血藤、防風、紅花等11 味中藥采用滲漉法制得,含醇量達到50% ~55%)涂抹于肌肉痙攣部位,稍加按摩,再用蠟餅以棉墊包裹患肢,每次30 min,每日1 次。
1.3 觀察指標 兩組均治療3 個月,觀察兩組的臨床指標:①采用改良Ashworth 痙攣量表粗大運動評價量表評價臨床療效(顯效:肌張力降低兩級或以上,大運動進步明顯。有效:肌張力降低一級,大運動有進步。無效:肌張力無明顯降低,大運動無進步);②采用《實用小兒腦性癱瘓康復治療技術》標準評價患者治療前后內收肌角、腘窩角、足背屈角的關節活動度;③采用中國康復研究中心的ADL 量表法評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 統計軟件統計處理及分析,一般計數資料的組間比較為卡方或精確概率檢驗,計量資料的組間比較行成組t 檢驗;計量資料,其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 檢驗,組內檢查前中后的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并根據多次比較的實際情況,適當調整檢驗的顯著性水準,以降低Ⅰ類統計風險。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臨床療效
2.2 兩組肌張力分級評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對比 肌張力分級評分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較,兩組治療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治療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觀察組肌張力分級評分分明顯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 =3.119,P =0.001,P <0.05),觀察組日常生活能力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t =1.961,P=0.027,P <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治療前后肌張力分級評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結果(±s)

表2 兩組的治療前后肌張力分級評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結果(±s)
肌張力分級評分 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組別 例數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42 2.78±0.38 1.57±0.67 20.03±9.08 35.34±10.14對照組 34 2.82±0.42 2.01±0.53 19.47±10.52 30.27±12.41 t 0.435 3.119 0.249 1.961 P 0.332 0.001 0.402 0.027
2.3 兩組腘窩角、內收肌角及足背屈角對比 腘窩角、內收肌角及足背屈角,兩組治療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兩組治療后的腘窩角、內收肌角及足背屈角均較治療前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腘窩角度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 =4.360,P =0.000,P <0.05),觀察組內收肌角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 =6.928,P =0.000,P <0.05),觀察組足背屈角度明顯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 =3.109,P=0.001,P <0.05),見表3。

表3 兩組腘窩角、內收肌角及足背屈角對比
痙攣型腦癱兒科中神經肌肉紊亂的常見癥狀,其中腦癱、腦外傷、腦炎后遺癥、脊髓損傷的兒童均常見肌肉痙攣,痙攣不僅阻礙兒童正常運動的發育,還可以造成攣縮、畸形、疼痛等并發癥[2,7-9]。因此,如何緩解痙攣成為目前兒童康復治療的重要課題之一。
痙攣是指骨骼肌被動拉長后,持續性張力增強的狀態,原因是肌肉的牽張反射亢進所致。牽張反射是肌肉受外力牽拉而發生的反射性收縮,其反射弧在脊髓,徑路簡單,但受腦高級中樞的控制,痙攣的機制比較復雜,一般認為是由于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后,造成高位中樞對脊髓牽張反射的調控障礙或異常,使牽引反射過強或過于敏感造成的[10-11]。痙攣型腦癱患兒多由于肢體痙攣而引起站立、步行等運動問題,如蹲下、站起困難,步行速度慢,上下臺階、跑步困難等。目前,國內外尚無一種治療痙攣型腦癱的特效方法,康復功能訓練是迄今公認的最有效的康復方法,本研究在康復功能訓練的基礎上,加用中藥酊劑蠟療方法。現代醫學認為腦癱腦組織壞死區的周圍尚有相當范圍的可逆性損傷帶,系尚未壞死的臨界神經細胞區,通過針刺刺激腦皮質相應區,可建立起腦血管的側支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促進腦細胞功能代謝,更好的恢復臨界細胞功能[11-12]。本研究采用的中藥酊劑蠟療能促進機體血液循環,達到激活腦部功能的恢復。
研究表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62%高于對照組的85.29%,提示加用中藥酊劑蠟療能有效地提高臨床效果,蠟療是康復治療的一種常用方法,能通過溫熱作用使藥效通過皮膚被機體吸收,加快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能迅速打通人體經絡,加速機體的新陳代謝改善全身機能從而緩解痙攣。治療前,兩組的肌張力分級評分和日常生活能力差異不顯著(P >0.05),治療后,觀察組肌張力分級評分及日常生活能力均優于對照組,這提示中藥酊劑蠟療不僅能增加患兒的關節度,又能降低患者肌張力,從而增強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綜上所述,中藥酊劑蠟療治療痙攣型腦癱的臨床療效較好,能夠較好地降低患者肌張力,增加患兒的關節活動度,提高患兒日常生活能力,有利于痙攣型腦癱患兒的康復。
[1] Aarts P B,Jongerius P H,Geerdink Y A,et al. Effectiveness of modified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in children with unilateral spastic cerebral palsy: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Neurorehabil Neural Repair,2010,24(6):509-518.
[2] 陳龍偉,王 玨,石 磊,等. 痙攣型腦癱患兒步態的膝-踝關節運動協調性的分析[J].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32(4):508-511.
[3] 顏 華,張惠佳,湯孟平,等. 中藥蒸氣浴配合康復功能訓練對痙攣型腦癱患兒肌張力與運動能發育的影響[J].中醫藥導報,2010,16(10):22-24.
[4] 于海波,曾超高. 靳三針療法結合康復訓練治療痙攣型腦癱患兒的臨床研究[J]. 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27(2):119-122.
[5] 馮俊燕,賈飛勇,姜慧軼,等. 超低頻經顱磁刺激對痙攣型腦癱患兒運動功能的影響[J]. 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3,15(3):187-191.
[6] 王慕逖. 兒科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315-316.
[7] 全莉娟,陳建貴,馮 珍,等. 石蠟療法結合康復訓練降低痙攣型腦癱患兒下肢內收肌肌張力的療效觀察[J]. 中國實用醫藥,2011,31(6):7-9.
[8] 曾 貞,李素萍. 點穴對痙攣型小兒腦性癱瘓腓腸肌肌張力影響的臨床觀察[J]. 中醫兒科雜志,2011,7(1):43-47.
[9] 張彩俠,高 晶,趙 斌,等. 頭針結合常規康復治療對痙攣型腦癱患兒肌張力及關節活動度的影響[J].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3,35(2):130-131.
[10] 樊林燕,樂 凱,張紅運,等. 舒筋活絡中藥結合水療治療痙攣型腦癱患兒的療效觀察[J]. 重慶醫學,2011,40(20):2010-2011.
[11] 鄧慶先,李曉捷,李曉紅,等. 石蠟療法配合作業療法對痙攣型腦癱患兒拇指內收的效果觀察[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1,17(4):359-361.
[12] 傅曉燕,杭方杰,高夫寧,等. 針刺和推拿配合神經發育學療法對痙攣型腦癱患兒粗大運動功能的影響[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2,27(12):11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