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鵬 石肖韓
(繁昌第一中學, 安徽 蕪湖 241200; 蒙城第二中學, 安徽 亳州 233500)
巧用數學知識 智解地理問題
徐成鵬 石肖韓
(繁昌第一中學, 安徽 蕪湖 241200; 蒙城第二中學, 安徽 亳州 233500)
在給學生復習氣候類型判讀時,我舉2013四川高考題(5~6題)為例。
圖1是北半球亞熱帶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計曲線圖。讀圖回答1~2題。(2013年四川卷)

圖1
1. 該地水循環最活躍的季節是(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2. 利用該地的典型農產品,可發展的工業是( )
A. 棉花紡織 B. 甘蔗制糖
C. 葡萄釀造 D. 大豆加工
該題在建構與情境設計上,以一幅簡潔的“降水量逐月累計曲線圖”,考查了氣候類型判讀、水循環、氣候對農作物分布的影響和工業區位等知識,改變以往以各個月降水判讀氣候類型這一傳統視角,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在給學生幾分鐘思考后,我問有沒有同學愿意把自己的解題思路與大家分享一下?一個女生站起來說:“我解題是通過曲線圖讀出1月降水量為110毫米;2月降水量為前兩個月累計量減第一個月降水量,即220-110=110毫米;3月降水量為300-220=80毫米……然后結合北半球亞熱帶得出冬季降水量大,水循環活躍,符合地中海氣候降水特點,適宜種植葡萄,可發展葡萄釀造業。”我說:“很好,思路很清晰,結果正確。”這時又一個男同學站起來了,他說“太復雜了,北半球亞熱帶3、4、5月應為春季,我們用前5個月累計降水量減去前2個月累計降水量就得到春季降水量;以此類推夏季、秋季降水量;再用全年減去春季、夏季、秋季即可得到冬季降水量。”我說:“這樣一來減少了計算量,確實要簡便多了,有沒有更簡便的方法呢?”同學們再次陷入了沉思,一會兒數學課代表站起來了,她說:“他們解題過程都太繁瑣,運用“斜率”一眼就看出11月、12月、1月和2月降水量多,而6月、7月、8月和9月降水量很少,即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亦可得出正確答案。”這時很多同學都感到詫異,我說:“能講清楚點嗎?”只見她不慌不忙的說:“當斜率大于0時,表示累計降水量增長;當斜率等于0時,表示累計降水量沒有變化。”這時很多同學恍然大悟。我說:“很好,既簡便又準確,下面我們看看這種方法能不能推廣呢?”同學們在底下七嘴八舌議論起來了,我又找了幾個代表談了談他們的看法。最后我和學生們一同歸納出如下規律:在反映地理事物數量變化(或變化速度)用到的折線、曲線、直方圖中,運用數學“斜率”的知識可以輕而易舉看出來變化規律,當斜率大于0,數值越大表示地理事物的數量增長速度越快;當斜率等于0,表示地理事物的數量沒有變化;當斜率小于0,其絕對值越大表示地理事物的數量遞減速度越快。
這節課讓我感受頗深,地理是一門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有著緊密聯系的學科,在分析與解決地理問題時,如果能恰當借助其他學科知識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處巧借數學“斜率”知識,不僅實現了快速解題,而且是充滿智慧的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