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正唐建軍
(1. 浙江省瑞安中學, 浙江 溫州 325200; 2. 中國地圖出版社, 北京 100054)
地理解題與能力培養
全自正1唐建軍2
(1. 浙江省瑞安中學, 浙江 溫州 325200; 2. 中國地圖出版社, 北京 100054)
鞏固所學知識,習題必不可少。一個學生如果每題都會做,每次考試都能得高分甚至100分,當然是呱呱叫的了。但是孫子兵法還是批評道:“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只有通過“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善之善者也”。考場如戰場,學法如兵法。所謂上兵伐謀,筆者認為就是用“出色的思維組合”取勝。對學習而言,如果我們解題時不是只把精力放在一道道試題的求解上,而是能“站立”起來,研究一類類試題的求解規律,做到“解出一道題,悟懂一個理,會解一類題,能力上層梯”。也就是說在解題同時要培養起歸類思維能力,這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正確道路,這才是“善之善者也”。舉例討論如下。
【例一】
甲.下圖中①②③④四條曲線分別表示四地6月22日太陽高度的全天變化情況,據此判斷下列各選項中,對四地緯度位置的說法與圖示情況相適合的是

圖1
A. ①23°26 ' N ② 46°52 'N ③ 66°34 ' N ④ 90°N
B. ①90°N ② 66°34 ' N ③ 23°26 ' N ④ 0°
C. ①0° ② 23°26 ' N ③90° N ④66°34 ' N
D. ①23°26 ' N ② 46°52 'N ③90° N ④66°34 ' N
乙.下圖中①②③④四條曲線分別代表北半球夏半年某日四地的太陽高度日變化過程,讀圖回答下列問題。(圖中h 為已知量)

圖2
四地緯度按從高到低排列,正確的是
A. ④①③② B. ④③②①
C. 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思維探索】
甲、乙兩大題圖示線條眾多,思考難度大,可借助思維球思考。
(一)求同思維,從坐標分析,兩圖均由地方時與太陽高度組成;從圖形看,圖2逆時針旋轉90°,與圖1均是對稱分布,屬同一類圖。
(二)以圖1為例,對于四條曲線,可通過“拆”與“拼”處理,拆成一條條曲線分析,降低難度,看個一清二楚,再組裝成整圖 ,難點就在不知不覺中化解了。
(三)見以下太陽高度變化曲線
(1)赤道夏至日太陽高度變化曲線(下圖)

圖3
赤道特點:1.全年6時日出,18時日落;2.夏至日H赤=66.5°;3.終年晝夜等長。
(2)北回歸線夏至日太陽高度日變化曲線

圖4
北回歸線特點1:日出<6時,日落>18時;2.夏至日H23.5°N=90°;3.晝長夜短。
(3)北極圈夏至日太陽高度日變化曲線

圖5
北極圈特點:1.0時日出,24時日落,出現極晝;2.夏至日H66.5°N=47°。
(4)北極點夏至日太陽高度日變化曲線

圖6
北極點特點:1.全天太陽高度不變;2.夏至日H90°=23.5°;3.該日極晝。
四條曲線先拆,“看清”答案后再拼,寫出答案。

圖7
【答案】甲.①北極點(90°N),②北極圈(66.5°N),③ 北回歸線(23.5°N),④赤道(0°),本題選B。
(四)把求解甲題的規律性感悟遷移到求解乙題之中,優點如下:降低題目求解難度,提高解題速度,提高解題正確率。讀圖2:
(1)審題:“北半球夏半年”太陽高度變化過程
(2)線④:6時日出,18時日落→地處赤道;線②:該日太陽整日不落,24小時太陽高度不變,H=h極晝→北極點;線③:0時日出,24時日落→地處北極圈~北極點之間;線①:>6時日出,<18時日落→晝短夜長,為南半球低緯地區。信息組合,南北半球統盤考慮,得緯度自高至低排列為:②③①④→乙題選D
【答案】甲.B 乙.D
(五)繼續求同思維,深層次歸類思考
上述試題僅討論某一日北半球太陽高度的日變化問題,如果“站立起來”,探討全球范圍內太陽周年視運動引起的太陽高度日變化曲線,具有怎樣的規律性?
為此,筆者給出以下圖解。

圖8 全球范圍內太陽周年視運動引起的正午太陽高度日變化曲線
【例二】
1.下面四幅圖是我國雨帶的位置圖,其月份和圖序相符合的是(①~④圖序,5~9月份)

圖1
A.① 6 ② 7~8 ③ 9 ④ 5
B.① 5 ② 9 ③ 6 ④ 7~8
C.① 9 ② 6 ③ 7~8 ④ 5
D.① 7~8 ② 9 ③ 6 ④ 5
2. (2011?天津文綜卷) 下圖的四幅天氣圖反映了一次寒潮的天氣過程。結合圖文材料,回答下題。

圖2
按照此次寒潮天氣發生的過程,四幅天氣圖由先到后的排序應為
A.abcd B.bcda
C.cbda D.dacb
3.圖3為副熱帶高壓(簡稱副高)季節活動與我國夏季東部雨帶關系示意圖,線條表示副熱帶高壓脊(簡稱副高脊)所在的位置,陰影部分表示雨帶的大致位置。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圖3
(1)當華北地區是春旱時,雨帶位于我國 地區,北方經常出現的災害性天氣還有 等。
(2)當江淮地區進入“梅雨”時期,副高脊位于(緯度范圍),此時南方出現 災害,河流進入主汛期。
【思維探索】
上述1~3題內容各異,但是梳理一下發現都是討論氣壓高低、氣流運動、降水有無等,可以用以下我國東部季風區雨帶推移示意圖歸類討論之。
解1:

圖4 我國東部季風區雨帶推移簡圖
讀圖分析可知:1題選D。
解2:我國的寒潮是亞洲高壓強力向南推進形成的大風、降溫、雨雪等天氣現象。一次寒潮自北向南的推進過程,在天氣圖中,表現為鋒面線的向南推進,歸類思維,仍然可用上述雨帶推移圖討論。讀圖2可知:
圖c:鋒線位于北京以北;圖b:鋒線剛過天津;
圖d:鋒線正介于黃河干流-長江干流之間;
圖a:鋒線剛過武漢,到達長江中下游地區,則自北向南排列,得:c→b→d→a,2題選C。
解3:命題者求新求變,把“副高”的季節移動用平面坐標的經緯網地圖包裝起來,增加解題難度。我們則圖圖轉換,用直觀形象的地圖注釋試題圖,換個角度看“副高”,容易看清答案,見下圖。注意:副高脊代表晴朗天氣,副高脊前緣才形成雨帶。所以,仍然是用解1題的“雨帶推移圖”求解本題,歸類思維再一次成功得到應用。

圖5
解(1),讀圖5(左右對照),華北春旱為4~5月間,夏季風形成的鋒面雨帶在20°N~25°N之間(右圖A區),即南嶺或南嶺以南地區(兩廣地區、珠江流域)。此時,北方時有強冷空氣南下,形成寒潮(倒春寒);春旱干燥,大風卷起塵土,形成沙塵暴。
解(2),江淮梅雨是6~7月上旬(右圖B區),副高脊位于右圖的“副高2”位置,對應左圖位于20°N~25°N附近。南方指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地區,南方出現洪澇災害,長江、淮河進入主汛期。
【答案】1.D 2.C
3. (1)南嶺或南嶺以南地區 寒潮、沙塵暴(2) 20°N~25°N 附近 洪澇 長江、淮河
綜上討論可知:通過解題→形成規律性認識→尋找解題通法→進一步指導解題,使解題快速、高效,提高得分率。
歸類思考的實質是通過歸類達到對地理事物的規律性認識。解題與歸類思考是一個螺旋式循環上升過程,隨著求解試題量的增多,對某類試題的規律性產生感悟,隨之形成對歸類思維的深化認識。如此循環往復,既提高解題水平,又培養了地理能力,是地理教學的努力方向。
學生學習離不開作業、考試解題,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與創新。所以,可以把上述兩者結合起來,有可能的話,對具有創新內涵的試題,在解題同時進行科研探索,培養科研探索能力,一舉兩得,體現高效學習法。舉例如下。
【例一】
1.(2007年全國卷二)下圖表示北半球某區域,a為緯線,b為晨昏線,b線中M點緯度值最大,N、P兩點緯度值相等。據此回答下題。

圖1
M點的緯度最低為
A.71.5°N B.66.5°N
C.61.5°N D.56.6°N
2.(2010年全國卷)假設從空中R點看到地表的緯線m和晨昏線n如圖所示。R點在地表的垂直投影為S。據此完成下題。

圖2
如果在位于大陸上的N地看見太陽正在落下,則這一時期
A.S地的白晝比N地長
B.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火險等級高
C.巴西東南部正值雨季
D.長江口附近海水鹽度處于高值期
【思維探索】
認真審題發現:
1.兩題均討論晨昏線知識;
2.兩題的圖示都是將晨昏線信息藏頭露尾,增加解題難度。則解題者既可先解題,再尋找求解晨昏線變化規律的通法,也可先找通法再解題。均體現解題方法中的科研探索能力。
筆者選擇先講通法再解題。
由課本知識可知,在光照圖中晨昏線的位置有四種畫法,見下圖3。

圖3 太陽直射點位置與晨昏線位置關系示意圖
圖中晨昏線的4種畫法體現發散思維,而將其放在同一幅圖中表述(多圖歸一、一圖多用),體現求同思維,利于尋找晨昏線移動的規律性。
讀圖3可知:隨著太陽直射點由赤道移向南北回歸線,移動幅度為23.5°。則晨昏線相應地由過兩極點90°(N、S)移至與南北極圈相切,移動幅度也為23.5°。可推得: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緯度(δ)與晨昏圈上出現極晝極夜的最低緯度(Φ)互余,即δ+Φ=90°(公式I)。
公式I與圖3的組合,找到了求解晨昏線試題的通法,以下試題解答按圖索驥就行了。
解(1)【思維探索】
一、信息釘圖,理順關系

圖4
二、補全圖形,整體思考

圖5
三、動態思維,求解題(1)

圖6
因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往返移動,使晨昏線(1、2、3)與緯線圈相切范圍的交點M在90°N~66.5°N范圍內移動。本題求切點M的緯度最低點,讀圖知,與66.5°N相切的M點緯度最低,此時,北極圈內極晝,符合題意條件。故(1)題選B。
解(2)【思維探索】
信息釘圖,理順關系
試題題干信息有些抽象。信息釘圖,圖化表達,既理順關系,又直觀形象,見下圖7、8、9。


圖7左轉90°并附上晨昏線信息(N位于昏線上),北極附近是極晝,轉換成圖8。
讀圖知,M地緯度低于N地,選項A錯。
繼續信息釘圖,見圖9,夜半球用陰影線表達。

圖9
因題意未點明“二分二至日”,即該天是屬于非二分二至日的任一日期。由N地:

故(2)題選B。
【例二】
1.材料一 (2004 ?全國文綜)對流層中的上升氣流會使飛行中的飛機顛簸。導致對流層氣流上升的原因是:上層實際氣溫低于理論氣溫(按垂直遞減率計算的氣溫)。下圖表示四種對流層氣溫分布狀況,讀圖,回答(1)~(2)題。

圖1
(1)①圖表示的氣溫降低速率在
A.3 000米以下低于垂直遞減率
B.3 000~6 000米高于垂直遞減率
C.6 000米以下等于垂直遞減率
D.6 000米以下均低于垂直遞減率
(2)飛機可以在5 000米高度平穩飛行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材料二 (2011 ?全國高考大綱卷)一般情況下,空氣的密度與氣溫、空氣中的水汽含量呈負相關。下圖示意北半球中緯某區域的地形和8時氣溫狀況剖面。高空自西向東的氣流速度約20千米/時。據此完成(3)~(4)題。

圖2
(3)此時甲、乙、丙三地的大氣垂直狀況相比較
A.甲地比乙地穩定 B.乙地對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穩定 D.丙地最穩定
(4)正午前后
A.甲地氣溫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出現強對流天氣
C.丙地刮起東北風
D.甲地出現強勁的偏南風
【思維探索】
這里列舉的(1)~(4)兩組試題,是相隔7年后又見面的兩次高考試題。兩類試題都討論氣溫的垂直分布,則我們應尋找氣溫垂直分布與大氣運動(對流、平流等)的內在關系,歸類解題能力也是一種解題中的科研探索能力。
一般情況下,海拔每變化1 000米,氣溫變化±6℃的垂直遞減率曲線可以看作“理論曲線”(圖3中曲線①)。讀圖3可知:在理論曲線(線①)左側范圍的所有曲線,氣溫垂直遞減率>±6℃/1 000米,溫差加大,對流旺盛;反之,①線右側的所有曲線,氣溫垂直遞減率<±6℃/1 000米,溫差減小,對流減弱。所以,可用±6℃/1 000米這條理論曲線“尺子”衡量所有這一類題,尋找答案。見下圖3。

圖3
解(1),將試題圖1—①標上一組理論曲線,見圖4。將試題曲線與理論曲線一一對照,馬上得出結論,試題中0~3 000米、3 000~6 000米的實際曲線垂直遞減率都位于理論曲線的左側,都高于理論曲線值,則排除A、C、D,選B。

圖4
解(2),5 000米高度還在對流層內,要飛機平穩飛行,氣溫垂直遞減率盡可能小于理論曲線值,也就是<±6℃/1 000米,即曲線應位于理論曲線的右側,將圖1中④標上理論曲線,分析如下(見圖5),對比兩曲線可知,在海拔5 000米處實際氣溫垂直遞減率曲線在理論曲線右側,即<±6℃/1 000米,對流減弱,利于飛機平穩飛行,則選D。
這樣解題,從講清答案到“看清”答案,提高了解題層次。

圖5
在新情境中,如(3)~(4)題,可再次應用上述解題獲得的規律性知識,這就是一種能力的培養。
解(3),由題意作圖6,再次用“尺子”比較圖2中甲、丙兩地垂直方向的氣溫變化。

圖6
結合圖2、圖6可知,甲地氣溫變化位于理論曲線左側,且溫度梯度大,正值高空冷氣流控制本區,氣流下沉,大氣穩定度最差,A、B均錯。而丙地垂直溫差最小(20℃-9℃≈11℃),位于理論曲線右側,大氣最穩定,則(3)題選D。
題干強調“空氣的密度與氣溫、空氣中的水汽含量呈負相關”,從乙處等溫面上升且有湖泊可知,乙處空氣濕度大,逆推空氣密度小,空氣上升旺盛,則C錯。
解(4),動態思維,從8時~12時,高空冷氣流已自西向東運行到了:40+(12-8)×20=120(千米)的乙處上空。此時乙地高空已為冷氣流所控制,而乙處近地面氣溫暫時影響不大,則12時乙地垂直方向上的氣溫剖面可采用“甲處高空”氣溫與“乙處近地面”氣溫剖面的疊加圖討論(圖7)。
讀圖可知:正午時的乙地近地面等溫線上拱,氣流上升,而高空被冷空氣占領,氣流下沉,必然會出現強對流天氣。故(4)題選B。
答案:(1)B (2)D (3)D (4)B

圖7
【例三】
(1)(2009 ?天津文綜)讀某外流湖自然消亡過程示意圖(圖1),回答下題。

圖1
該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據圖可以確定的是
A.地殼上升 B.水源減少
C.氣候變干 D.物質沉積
(2)根據材料和下圖,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新疆羅布泊水面面積在古代曾經超過3 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經是羅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紀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庫200多座,耕地面積約擴大1倍。

圖2
①指出自A地至B地地勢的變化,并說明理由。
②運用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說明三角洲位置變化的主要過程。
【思維探索】
上述兩題都討論湖泊消亡,求同思維,探求規律。但外流區、內流區自然條件不同,消亡原因也不同,又必須有求異思維,區別不同地理環境湖泊消亡的差異性。繪圖對比討論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