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尚延
(安徽工業大學附屬中學, 安徽 馬鞍山 243000)
一道選擇題的啟示
劉尚延
(安徽工業大學附屬中學, 安徽 馬鞍山 243000)
題目
通過海面的熱收支方式主要有輻射、蒸發和傳導。下圖示意世界大洋海面年平均熱收支隨緯度的變化。讀圖完成33題。

33. 圖中表示海面熱量總收支差額、輻射收支差額、蒸發耗熱量、海-氣熱傳導差額的曲線,依次是
A.Q4、Q1、Q3、Q2 B.Q3、Q4、Q2、Q1
C.Q3、Q1、Q2、Q4 D.Q2、Q3、Q1、Q4
解析
根據海平面的熱量收支平衡公式Q θ=Q s-Qb±Qe±Qk,其中Qθ海面的熱收支;Qs通過海面進入海洋的太陽輻射能;Qb海面有效回輻射,即指海面的長波輻射與大氣回輻射(長波)之差;Qe蒸發或凝結潛熱;Qk海氣之間因為溫度不同而發生的感熱交換。通過海面進入海水凈輻射(Qs-Qb)隨緯度變化很大;蒸發耗熱Qe量級與(Qs-Qb)相當,在中高緯度變化趨勢也相似,但在低緯熱帶海域,因熱帶洋面上濕度大,蒸發量顯著低于亞熱帶,呈雙峰形式;Qk的量值既小,且隨緯度的變化也不大;熱收支余項Qθ在各緯度帶上的年均值差別明顯正值區(豎直影線區)和負值區。前者在低緯海域,海洋有凈的熱量收入,最大值出現于0°~10°N,后者在中高緯度海域,表明海洋有凈的熱量支出,在50°~70°N支出最多。
綜上所述:Q1 和 Q2 可能為輻射收支差額和蒸發耗熱量,Q2量級與Q1相當,在中高緯度變化趨勢也相似;但在低緯熱帶海域,因熱帶洋面上濕度大,蒸發量顯著低于亞熱帶,呈雙峰形式。所以Q2 為蒸發耗熱量,Q1為輻射收支差額;Q3在各緯度帶上的年均值差別明顯正值區和負值區。前者在低緯海域,海洋有凈的熱量收入,最大值出現于0°~10°N,可達41 W/m2以上,后者在中高緯度海域,表明海洋有凈的熱量支出,在50°~70°N支出最多,近35 W/m2,說明為海面熱量總收支差額;Q4的量值較小,且隨緯度的變化也不大,所以為海氣之間因為溫度不同而發生的感熱交換,故本題選C項。
近年來高考試卷中經常出現把大學教材中的圖片材料還有碩博論文中的研究結論作為高考試題的材料來考查學生從陌生材料中獲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進一步考查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2014年安徽高考卷的地理選擇題31題和32題就是用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韓志勇、李徐生等學者在《地理學報》上發表的《鄱陽湖湖濱沙山壟狀地形的成因》一文中鄱陽湖沙嶺沙山的位置圖來考查學生在季風氣候區風力作用怎樣影響地形。
啟示
1. 作為新課程實施背景下的地理老師,首先仔細研讀地理課標和各個版本地理教材,認真備好上好每一堂地理課;其次認真研讀高考考試說明,把握高考命題方向;最后關注地理學科學術動態。
2. 地理老師不但要研讀地理教學雜志,如地理教學,中學地理教學參考和地理教育;還要經常多閱讀一些著名的地理學術雜志,如地理研究,地理學報,地理科學,提高自己的學術視野,掌握科學地分析地理問題的研究方法。
3. 地理教師還需要經常研讀大學教材,尤其是和中學階段銜接比較密切內容,如今年33題海平面熱量收支平衡等問題,站的高才能看的遠。
4. 地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尤其具有代表性的啟發式的地圖一定要詳細分析讀圖過程,讓學生在讀圖的過程中獲取有用的地理信息,來解決相關地理問題,注重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
[1] 馮士筰,李鳳歧,李少菁.海洋科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韓志勇,李徐生,等.鄱陽湖湖濱沙山壟狀地形的成因[J].地理學報,2010,(3):331-338.
[3] 楊達源.江南的晚更新世風成沙丘[J].中國沙漠, 1985,5(4):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