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中法未來五十年共建世界時尚新格局

時尚產業正處在一個聚合點上。作為世界時尚領域中最具影響力的兩支力量,中法兩國的時尚產業已經遠遠超出雙邊范疇,具有廣泛的地區和全球影響。值中法建交50周年之際,11月13日,中國服裝協會、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法國高級時裝公會、法國時尚學院聯合主辦如意·2014中國服裝論壇全球時裝中心文化交流行巴黎站之如意·2014中法時尚峰會,在美麗的塞納河畔開幕。
在著名時裝設計師伊夫·圣羅蘭設計的法國時尚學院學術廳內,由30多位中國服裝優秀品牌、設計師、媒體和行業機構負責人組成的中方代表團,與法國時裝品牌、零售、媒體和業界代表展開了廣泛而深刻的討論。中法兩國有志之士跳出國家、文化的差別與界限,站在一個更基本、更整體的角度來審視世界時尚產業,共謀中法時尚的未來發展,共建世界時尚新格局。
今天的中國,在世界時尚格局中的地位不斷上升。在充滿變數的新經濟時代,中國的經濟態勢、國際立場、資源稟賦和市場潛力都已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中國的消費哲學、行為方式、思維形態和文化態度亦將影響世界的市場走向乃至時尚走向。
與西方常將時尚與奢侈品混同起來的理解不同,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瑞哲認為,“時尚的本質是人對美的尋求、對美好生活方式的追求,是對生活的幸福的新期待”,更進一步指出,“中國夢的終極目標就是人民的福祉,讓中國人民時尚起來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語道出中國時尚產業的未來方向。
隨著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斷豐富,中國消費者對于時尚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熱情,支撐中國成為全球最具活力的時尚消費市場。“相對于世界其他地區,中國市場仍然充滿了活力,在未來仍具有強勁增長的可能。”法國時尚學院院長Dominique JACOMET強調,“國內消費,將成為中國新的增長引擎。”經過30多年高速增長,中國經濟體量已今非昔比,每年增量相當于貢獻了一個中等發達國家的經濟規模。這些將為世界經濟提供更多需求,創造更多市場機遇、投資機遇、增長機遇。“與中國同行”對法國企業意味著更多機會。
得益于中國互聯網的快速崛起,中國服裝行業對于互聯網的理解更加深刻,產業融合與應用的前景也更加廣闊,互聯網不再只是單純的零售和溝通平臺。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陳大鵬在總結中談到,大數據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正在顛覆著傳統的產業形態,推動著產業鏈的流程再造。互聯網的發展帶來的不僅是企業運營環境的改變,也是思維和方法論的全新變革。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掌握了一流技術,傳統產業也可以變為朝陽產業”。事實上,紡織技術創新的日益深入,正在徹底改變這一傳統產業的面貌,并成為中國時尚產業撬動未來的新支點。山東如意集團執行總裁丁彩玲介紹道,“如意紡”紡紗技術,打破了意大利和英國保持的世界紗支紀錄,并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項國際領先原創技術的研發,是一個集成創新的過程,它對紗線到最終服裝產品都進行了系統的配套開發。
世界經濟已進入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的深度調整階段,中法時尚產業必須抓住機遇,直面挑戰,加快創新和改革步伐,為時尚經濟發展挖掘新的驅動力和競爭力。
隨著中國文化戰略的深化與發展,服裝行業在自主品牌國際化拓展和推動傳統文化產業發展的先行性和示范性價值也日益彰顯。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和品牌開始認真清理自己的國家遺產、整合新的社會結構下的社會心理,開始慢慢回歸到真正地關注自身,關注本土的傳統文化工藝,回歸中國人內心的原點上來。
峰會現場,中國服裝品牌代表都不約而同地談到對于傳統手工藝的重視。“這是一個文化大同的時代,但傳統文化和工藝依然是我們的根與靈魂。”阿尤品牌總監阿尤談到,我們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癡迷于手工藝。中國正在回歸文藝的復興,手工藝的復興包括文化的復興。因為未來的設計師,必須回歸自己的文化和記憶,才能尋找更好的創作。
對此,思凡品牌創始人周嚴深表贊同。她談到,“與消費者連接的最終還是產品,如何讓產品具備更高的含量與價值,才是品牌所應該做的,而傳統文化工藝恰恰是最寶貴的附加值。”華之毅時尚集團總裁張華明也表示,非常關注傳統技藝在現代時尚產業中的傳承與創新。他認為,作為時尚品牌不應局限于服裝,也應著力于鞋履、箱包、首飾等全系利產品。
根植儒家傳統文化沃土的山東如意集團旗下品牌“皇家如意”,攜手中國知名服裝設計師計文波舉行了高級成衣發布會,為參加中法時尚峰會的各界嘉賓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再次向世界釋放出東方美學和文化的震撼能量。計文波談到:“中國傳統文化遺產是我創作的理念和源泉。但是我們在傳統工藝的結合上,一定有現代理念方式的結合和突破,并且進行挖掘和創新。而如意集團在面料的創新上就做到了。”
在陳大鵬看來,“時尚的核心是文化,我們在全球的時尚中心巴黎,運用中國最具有水準的面料企業的產品與最具中國文化特點的設計師作品的結合,是向世界呈現與表達中國的傳統文化價值。”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副主席張慶輝表示,“中國自主品牌應該既有高度國際化的要素,又有東方文化的精髓和智慧,既有現代科技、工藝的運用,又有傳統工藝和技術的呈現,彼此交融,彼此滲透,相互襯托。”
中法建交50年,兩個世界上最偉大的民族在文化、經濟、政治、藝術等多領域開展了交流與合作,共同推進了人類文明的現代化進程。尤其是在時尚領域,中法兩國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時尚界的合作涵蓋了時尚領域的每一個環節,從品牌、設計、創意、技術、人才、培訓,到資本、管理,我們都能看到成功的合作典范。
孫瑞哲強調,“中法兩國紡織服裝產業領域,正是一個具有典型互補性的全新領域。這種互補性體現在:一方面,法國是品牌大國,中國是制造大國、消費大國,形成制造與品牌的互補、品牌與消費的互補;另一方面,雙方各具特色和歷史積淀的文化土壤,滋養出東西方互補的審美觀和消費觀,也為時尚產業的兼收并蓄,開拓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法國具有完整而系統的時裝教育理論和實踐培養體系。ICICLE品牌創始人葉壽增坦言,在巴黎開設分公司,一方面是為了“招兵買馬”,整合全球的人才和資源;另一方面,意在將法國先進的時裝教育與中國渴求進步的時裝人才進行嫁接。峰會現場,中法雙方代表法國時尚學院與中國(杭州)紡織服裝工業設計創意中心正式簽署中法青年時尚設計人才交流計劃,進一步促進中法雙方企業與設計創意人才,特別是青年設計人才的交流。
“現在的消費者是消費全球”,中國服裝協會副會長陳國強認為。中國市場是開放的,擁有足夠的體量來容納中法兩國品牌同場競技。“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不同消費階段共存、多元消費需求交織,構成了中國市場開放、包容、多元的文化底蘊。各種風格、各種特點、各種元素的設計,都能夠得到不同消費者的擁躉和喜愛。
“我希望,中法時尚產業能夠緊緊抓住開創緊密持久的中法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新時代的機遇,全面推進聯合研發、聯合投資、聯合生產、聯合開發第三方市場,為世界提供更多‘中法制造’產品。”中國駐法國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吳喜林公參表達了自己對于中法時尚產業合作的殷切期望。

中國駐法國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吳喜林公參發表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