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娟GUO Hui-juan
(河南理工大學音樂學院,焦作 454000)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chool of Music,Jiaozuo 454000,China)
就目前來看,大部分資料都把“太谷秧歌”這一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小戲誤稱為“祁太秧歌”,好像不少人覺得這種稱呼雖然不準確,但大家也都知道指的是同一事物,也就沒怎么太在意。名字稱呼事小,但關系著其歷史淵源。筆者將本著對歷史文化負責的原則,追根溯源,以還原真實的太谷秧歌歷史容貌,為其正名。
太谷當地人都聽說過這樣一個民間傳說“莊王耍丑耍得好,正宮娘娘把頭包,真龍天子唱秧歌,滿朝文武把鑼敲。”歷史上,五代十國時期確有莊王,這表明從公元908年起“秧歌”稱謂已經出現。
到了明清時期,太谷地區商業繁榮,“商賈輻輳,甲于晉陽”,太谷在快速發展中成為了我國北方的商業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商業活動促進南北文化融合,從南方傳來的花鼓戲、竹馬與北方地區的踢球、旱船等民間小戲慢慢與“鬧秧歌”結合,形成了以舞蹈為主的社火,和以說唱為主,加緊了簡單故事情節的“地秧歌”。
到了清朝光緒年間,太谷農村地區出現了好多農余秧歌班社——“窩兒班”。太谷商人們不斷把這種秧歌傳播到全國各地,“太谷秧歌”之名由此而得。太谷縣范村鎮西仉村“光緒十年,太谷德勝社在此一樂也”的舞臺題壁,是太谷秧歌登上舞臺最早的文字記述。
1951年祁縣文化館成立的“祁太秧歌研改社”著手秧歌的研究、改編和演出,以“祁太秧歌”為條目錄入《中國戲曲曲藝大辭典》。這里才有了祁太秧歌這一稱謂。
①劇目,可記者共三百八十多個。廣為傳唱的有《看秧歌》《打凍漓》《偷南瓜》《送櫻桃》《買高底》等。②音樂,較常用的絕大多數是七聲音階,調式方面有征調式、羽調式、商調式及角調式。唱腔中有三度音。其中落在“4”“7”的在音樂中很少見也是太谷秧歌的一大特色。③伴奏樂器有,打擊樂:鼓板、馬鑼、鐃鈸、鉸子、小鑼、小镲、木頭、云鑼、鏜鑼、鏜鼓、戰鼓、碰鈴。絲弦:板胡、二胡、大三弦、低胡、嗩吶、揚琴、琵琶、笙、笛子。④表演,分行當(生、旦、丑)、特技、身段。⑤道具,較為簡單,手絹、馬鞭。大多是動作的模擬。⑥臉譜,面部略施粉黛。隨劇目劇情的多樣化,化妝也逐漸學習晉劇臉譜。⑦總體特點:1)內容貼近生活,唱腔與道白以太谷方言入韻。2)形式短小精干。3)既有快板又有歇后語。4)語言風趣幽默。唱詞與主詞之間墊詞活潑。5)曲調豐富多彩。“一戲一曲”、“劇名亦曲名”。6)既可就地取材又可即興編詞。
主要價值:①歷史價值。太谷秧歌的演變過程,真實地反映了太谷縣戲曲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由于其真實反映當時人文、地理、政治、經濟所以具有重要研究價值。②社會價值。太谷秧歌在晉中一帶,由于其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對太谷的社會發展其重要作用。③學術價值。太谷秧歌作為地方性的民歌體小戲,在山西乃至中國的戲劇史上,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它的三百多個傳統劇目和三百多首曲調,在中國的戲劇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④藝術價值。太谷秧歌“一戲一曲”,以嗓音定調,以方言取韻,以字詞發聲,以順生行腔,表演內涵多種多樣。
傳承:五十年代后,國內有關文藝團體及藝術工作者先后到太谷采風,改編創作了一批膾炙人口的作品。1978年,太谷縣秧歌劇團成立,在太谷秧歌的繼承、發展上做了許多積極嘗試,期間移植改變了《許九經升官記》《梁山伯與祝英臺》等歷史劇,《李雙雙》《補鍋》《黑妮相親》等現代秧歌劇。1988年,太谷秧歌協會成立。太谷秧歌發展進入繁榮階段。太谷秧歌劇團、太谷秧歌協會實驗劇團、太谷永紅秧歌劇團、太谷建桃秧歌劇團、山西太谷藝術團五個專業秧歌劇團活躍在晉中、太原、呂梁等地。
提到太谷秧歌人們就不得不提王效端先生,他在秧歌文化的研究和傳承方面可謂做到了德藝雙馨。他的離世是太谷秧歌的一大損失。如今,優秀的骨干藝術家缺失,這對藝術的傳承發展是很不利的。社會的發展,文化的進步,使人們的藝術欣賞水平不斷提升。如何根據時代的變化去適應現代人的口味,這對藝術家們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太谷秧歌劇目流失較多,由于太谷秧歌的傳承大多是口傳心授所以隨著時光的流逝,近四百個傳統劇目現存兩百余個,一部分秧歌只有其名而無其本,秧歌曲調也隨之失落。舞蹈、曲目的研究與創新日益萎縮,創作工作停止從而嚴重制約了太谷秧歌的傳承和發展。社會和政府的重視程度不夠,保護資金不足,這也造成了太谷秧歌的不斷衰落。
通過對多位秧歌專家和藝術家的訪問了解到,秧歌現今靠戲曲較多。舞蹈動作多是戲曲臺步、身段、特技。舞蹈動作也只是根據劇情的需要而做出強化語境和映襯故事情節的動作。所以,原本舞蹈動作且過多依靠戲曲的情況下,想要提取具有太谷秧歌特色的舞蹈動律元素是很困難的,需要下功夫。
從羅雄巖“動態切入法”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從太谷秧歌中提取舞蹈元素的三個主要途徑:①多種因素。太谷秧歌的形成和發展受到宏觀,如自然環境、歷史事件、民俗風習等影響;微觀,如秧歌自身的表演場地、服裝道具等影響。這些因素都是太谷秧歌形成這一風格特點的主導因素,從中提取舞蹈動作元素必須參考這些因素才能對動作做出準確的取舍。②縱橫探索。縱:就是沿著太谷秧歌的形成與發展的脈絡,追溯始末;橫:探索太谷秧歌與其它學科、藝術形式的相互關系如,繪畫、書法、鳳陽花鼓。涉面越廣,發現的文化因素就越多,有利于把握太谷秧歌舞蹈動作、動律的風格。③貴在升華。升華要在忠于其魂的基礎上。在對秧歌中的人物內心情感揣摩的基調下,通過自然環境的寒冷多風以及當地人的穿衣打扮、民俗民風,主要以旦角為例來提取頭、肩、手、腳等元素動作、動律。吸納當地拳術——形意拳,利用兩者對“身”、“形”、“神”的共同理解以及相同的運動規律,將武術動作融匯到太谷秧歌舞蹈中。通過對太谷秧歌曲調的反復傾聽熟悉,利用藝術的共通性,通過音律、節奏、速度,主要以丑角為例,根據音樂輕重緩急刻畫人物延展舞蹈。
沒有客觀嚴謹的田野調查就沒有理論上的發言權。看似是提取舞蹈動律元素,實質這其中充滿了對整個太谷地區經濟、政治、文化、民俗等的深入了解和深刻體會。它身后積淀的歷史文化太過豐富,作為一個舞蹈理論工作者更是要潛心研究,多方鉆研。除此之外,還要了解外來文化帶給太谷秧歌的影響。新時期的到來意味著地方文化必須在傳承的基礎上有新的面貌。將太谷秧歌這一古老的劇種注入新鮮的血液,使其擁有自己獨特風格特點的同時對其創新產生新的魅力讓現代人更加喜愛,還需要我們更多的鉆研和努力!
[1]程錫景.太谷秧歌[M].西人民出版社,2005.
[2]程錫景.太谷秧歌音樂集[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3]田彩鳳.山西舞蹈史話[M].北岳文藝出版社,2004.
[4]太谷縣志[M].山西人民出版社.
[5]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