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容WU Li-rong
(河南理工大學土木學院,焦作454000)
互聯網絡的到來使教師的職業(yè)素質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傳統(tǒng)觀念認為教師是集“師范性”、“發(fā)展式”、“知識型”、“全能化”等于一體的人才,“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要有一桶水”,“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當今教師已無法達到這種境界,師生都面臨著到“網絡”的江河里取水的問題,這種困境在高校尤為突出。可以預見:教師如果不適應網絡時代的職業(yè)規(guī)范,長此以往,其“師德師范”將形同虛設,“師道尊嚴”也將蕩然無存。因此,如何順應網絡時代的新形勢,有效地提高教師的職業(yè)素質,形成良好的職業(yè)規(guī)范,成為當下我們亟待解決的課題。
現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啟功先生給北京師范大學題寫校訓說:“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這些都強調教書與育人、言傳與身教的統(tǒng)一性。我國目前有300多萬高校教師,其中不乏德才兼?zhèn)洹⒀孕泻弦坏恼司樱灿腥狈β殬I(yè)道德、職業(yè)素養(yǎng)低下的“南郭先生”。以往他們沿襲“濫竽充數”的伎倆,很少被檢舉出來。網絡的出現改變了原有的職業(yè)監(jiān)督格局,成為監(jiān)督和輿論的主要媒介,原來那些“職業(yè)失范”的行為面臨被“曝光”可能。
1.1 道德失范 作為“一只看不見的手”(馬克思語),市場一方面刺激了教育作為經濟實體取得了飛速發(fā)展,另一方面也滋生了負面影響,比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觀念抬頭,信仰缺失等。它侵蝕著教師職業(yè)健康的肌體。此外,由于網絡具有隱蔽性、開放性與無約束性,導致教師在各種網絡環(huán)境中散布不道德的言論,更加滋長了“道德失范”的不良風氣。
1.2 教學失范 受當下評價機制的影響,高校教師將重心投入到科研、論文上,產生了一些教學失范行為,成為BBS網議的熱點話題。比如:教師社會兼職過多影響教學,上課不備課;教學不肯投入,上課敷衍了事;隨意調課、停課;傳播不符合社會主流意識的言論等。2012年初,教育部公開了首個《高校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將“教學失范”作為核心問題提出,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長廖舒力介紹:“在市場經濟和開放的條件下,部分高校教師責任心不強、教書育人意識淡薄缺乏愛心。”[1]充分說明了問題的普遍性。
1.3 學術失范 近年來,網上檢舉揭發(fā)學術失范的行為層出不窮,且有愈演愈烈之勢。2012年春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楊帆利用網絡舉報同事金仁淑《21世紀中國人力資源競爭戰(zhàn)略》系抄襲。在調查取證中,楊帆本人遭到金仁淑報復,他向政法大學科研處舉報楊帆一稿多投、剽竊研究生論文、學術專著等問題,以致兩人均“停職反省”。這起事件,較典型地說明網絡監(jiān)督所暴露的“學術失范”問題的嚴重性。
網絡正在促進一種全新的教師職業(yè)示范模式的形成。高校教師必須通過網絡了解學科動態(tài),及時更新學科知識;學會使用網絡技術搜集資料和信息,制作多媒體課件,注重教學效率;掌握網絡各種電子圖書、電子期刊、學位論文以及中外數據庫、專題庫,使自己的科學研究與當前的科研平臺以及生產實踐結合起來。
2.1 要有及時更新知識的危機意識 夸美紐斯說,“教師職業(yè)本身就責成一個教師孜孜不倦地提高自己,隨時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量。”網絡時代使得知識更新呈加速度趨勢發(fā)展,若教師不會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勢必產生知識老化和教學滯后等不良后果。此外,由于信息資源的后發(fā)優(yōu)勢,學生的知識更新速度甚至比教師更快(理工類學科中體現得尤其突出),從而質疑教師教學的權威性,造成教學被動,教學質量自然得不到大幅度的提升。
2.2 與時俱進掌握相關技能的即時通訊 正如韓寒《少年游》所說:“時代總是裹著你往前走,無論你多么喜歡諾基亞,你總會用上蘋果”,大學生成為校園即時通訊的主體,往往能夠比教師獲得更多的信息資源,更充分地享受多元文化的成果。據艾瑞咨詢報告,截止2012年上半年,中國即時通訊用戶規(guī)模達到4.45億,這意味著1/3的國人是即時通訊的使用者。而高校學生幾乎是人人持有即時通訊的。很多教師堅持認為手機只是聊天的通訊工具,而忽略了拍照、微信、視頻、上網等功能,在教學活動中處于被動地位。
2.3 允許智能手機網進入課堂 高校教師要運用網絡資源的“正能量”,正視網絡進入課堂,而非拒斥。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已經與網絡密不可分。新一代PC機及android操作系統(tǒng)的問世,使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進入課堂并進行網絡搜索成為現實。MSN中文網、百度Hi、騰訊QQ、米聊、YY語音等,成為大學生必備的通訊軟件;手機、互聯網對講功能的開通,微博、語音信箱、手機視頻的使用,成為他們與世界交流的平臺。當網絡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時,教師還視網絡為洪水猛獸,認為學生的功課不好是“沉迷于上網”就顯得滑稽可笑了。在此背景下,高校教師固步自封、照本宣科,必然遭到學生情緒的反感和內心的抵制。
在網絡新形勢下,更應該加強教師職業(yè)道德建設,培養(yǎng)教師的奉獻精神、敬業(yè)精神和表率精神。那么,高校教師該如何全面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迎接網絡時代的挑戰(zhàn)呢?
3.1 教師本人要德識統(tǒng)一、以身立教 孔子說,“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2]孔子還說,“人無信不立”,教師的社會角色決定了教師德與識相統(tǒng)一的基本要求。首先教師要以“德高”為人師表。只要身正,網絡上自然會有正面反映而非負面影響;其次還要以“學高”維護師道尊嚴,善教育人之魂,以真才實學去傳授真理。充分利用各種學術網絡資源,及時更新知識,提高業(yè)務水平。
3.2 教師之間要加強交流、及時通聯 首都師范大學心理學博士李春認為,“網絡時代需要重構以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知識能力與多元價值引導能力為核心的新型權威結構。”[3]無論是創(chuàng)新能力,還是多元思維引導能力,都需要凝聚集體的智慧,這要求高校教師應以教研組為單位,強化集體備課,集思廣益。此外,學校還可鼓勵教師參加網絡遠程繼續(xù)教育,加強教師跨校、跨地區(qū)、跨學科的交流,建立更宏闊的知識視野。2012年春教育部“2011計劃”提出,要“營造有利于協同創(chuàng)新的文化環(huán)境。構建自由開放、鼓勵創(chuàng)新、寬容失敗的學術氛圍,倡導拼搏進取、敬業(yè)奉獻、求真務實、團結合作的精神風尚。”
3.3 教師隊伍要確立規(guī)范、完善制度 加強高校教師職業(yè)道德建設,還應從制度入手,使教師的職業(yè)道德建設有規(guī)可循。實踐表明,在現實中有些教師發(fā)生失范的現象,部分是學校要求不到位,沒有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機制。因此有必要強化高校教師的職業(yè)規(guī)范,制定一套檢查、評估、監(jiān)督、激勵機制,以保證教師職業(yè)道德建設的健康發(fā)展。也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形成良好的監(jiān)督評價體系,比如“評師網”等平臺,促進自身素質的提高。
總之,網絡給教師的教學教育行為提出嚴峻挑戰(zhàn)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加難得的發(fā)展機遇,使得教師之間、師生之間的隨時交流互動成為可能。廣大高校教師應充分利用網絡的正面導向作用,提高職業(yè)師范素質,提升教育教學能力,努力開創(chuàng)高校教育事業(yè)的新局面。
[1]劉昊.教育部首個高校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失范或丟飯碗[N].北京日報,2012,1.
[2]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簡體字本)[M].中華書局,2006:50.
[3]李春,金毅.“網絡時代”高校教師權威的解構與重構[J].當代教育科學,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