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30日,“地球之腎——濕地交響曲”講座在中國科技館如期舉辦。本次講座邀請到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趙士洞和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暨麋鹿苑博物館副館長郭耕,為大家生動揭秘濕地這個神奇的領域。作為暑假里的最后一期講座,這次的“濕地掃盲班”吸引了很多學生和家長前來參加。在現場設置的“互動微信墻”上,聽眾們不斷提出各種新穎好玩的問題,兩位專家自然也不負眾望,耐心細致地做出了解答。
郭耕老師回答:我們常說“魚米之鄉”,多指某濕地因水源充沛、養分充足而利于水生動植物的生長,且具有極高的生產力。每平米的濕地可以年均生產2千克左右的有機物質,為人類提供著豐富的糧、果、肉、藥、魚、禽、蘆葦、建材、泥炭、食鹽、天然堿、礦藏等。濕地可謂蘊藏了無盡的財富,濕地的生產力甚至超過集約化的農業系統。作為天然產品源的濕地,還富含著人們利用濕地產物充當食物源的、效益巨大的水產品,如養殖的魚蝦。濕地的存在對水產品產量有著巨大的影響。在海南的曲江,以前紅樹林濕地面積很大,1963年全年可以收獲魚蝦30000千克,1969年,紅樹林被砍伐,魚蝦的收獲量劇減,目前年產僅有200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