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真的后悔做實業了。”這是老紀見到我們說的第一句話。
老紀在山東X市開著一家加工廠,在這座城市,外來人員不多,大部分人不是吃財政飯,就是做小本生意,要么就是公司、工廠的普通員工,像老張這樣有大量員工、機器和廠房的人是人們羨慕的對象。
可是老紀的日子并不如人們想象中那般美好。
老紀的辦公桌上放著一摞報紙,最上面的一張“小微企業減稅”的大標題印得醒目。“也就隨便翻翻,小微企業減得再多也輪不到我,再說,一個月銷售額兩萬元,凈利潤才多少?能養活幾個人?”老紀有些憤憤不平。
2001年,原本在一家事業單位工作的老紀放棄了舒適安逸的工作選擇下海,借助自己的人脈和家里的老底辦起了一家加工廠,沒幾年時間工廠就做得風生水起。
“剛開始我們這里做加工的企業就那么一兩家,我的規模算是最大的,業務量不少,每年算下來收入很不錯,每到年底都要給員工發紅包,家屬們也要一起吃個團圓飯,上百人的規模,都要去我們這最大的飯店。”回憶起往昔,老紀顯然還有些當年常勝將軍的自豪。
可惜這樣的局面沒有維持多久,在X市,加工廠的數量迅速增長,隨之而來的激烈競爭讓老紀的訂單量大幅下滑,加之人工成本、運輸成本、房租成本的快速增高,不止企業想要發展壯大很難,連基本的生存都開始變得艱難,以至于利潤越來越低。“尤其2011年以后,成本的上升,稅收的壓力,員工的社保支出,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我是真的后悔做實業了。”老紀說。
稅收的壓力究竟有多大?老紀給我們算了一筆賬。
以老紀前段時間接到的一單生意為例,對方要求老紀為他們生產加工一種產品,原材料進價每噸12000元左右,總生產數量為2000噸。由于這種產品加工工藝簡單,各種損耗也比較低,老紀每個月可以做350噸,算上工廠的水電氣、人員工資等整合成本每噸200元。“考慮到現在生意不好做,設備折舊等一些損耗就不計算了。”老紀說。
老紀原本打算在原材料進價12000元的基礎上加價600元出廠,除去檢修、停電或其他特殊原因,6個月可以完成生產。在我們看來,半年毛利潤達到120萬還是很合算的,對于大噸位的產品,這樣的毛利不算低了。
“這樣看來毛利不低吧?我再給你們算算,你就明白為什么沒有人愿意做實業了,我現在腸子都悔青了。”老紀一邊說著一邊拿出了一張紙開始算起賬來。
“首先算算要給國稅交的,有增值稅和所得稅兩種。”老紀一邊說一邊在紙上比劃著,增值稅稅率是17%,因此原材料進貨價格及進項增值稅稅額為:原料進貨價格(不含稅):12000÷1.17=10256.41元,進項增值稅稅額:12000÷1.17×0.17=1743.59元。
產品銷售價格及銷項增值稅稅額以每噸12600元計算:產品銷售價格(不含稅):12600÷1.17=10769.23元,銷項增值稅稅額:12600÷1.17×0.17=1830.77元。
銷售后應繳增值稅稅額:1830.77-1743.59元=87.18元。
國家為了防止偷稅漏稅,設定了一個行業增值稅稅負率,計算方法為:稅負率=應納增值稅額÷不含稅銷售收入×100%。當地稅務部門給老紀公司合算的稅負率為2%,如果按老紀實際應納稅額87.18元計算,則稅負率為:87.18÷10769.23×100%=0.81%,遠遠低于2%的設定稅負率。
“這會出現什么情況呢?稅務局有個金稅系統,它會預警,提示該企業存在稅負偏低的情況,應該注意是不是有偷稅漏稅的嫌疑。接下來,企業的稅管員就要調查,同時寫報告向上級水管系統進行說明。結果會怎樣呢?稅務部門會堅決認定你的稅負率過低是因為你有未開票銷售的情況,所以你必須補繳稅款到核定的稅負率。”說這話時,老紀頗顯無奈。
那么老紀應該交多少呢?10769×2%=215.38元,這么算來,老紀實際上多繳納增值稅215.38-87.18=128.2元。
為了方便征收所得稅,當地稅務部門核定的所得稅征收計算方式為:銷售收入(不含稅)的1%,即10769.23×1%=107.69元。
這只是給國稅部門繳納的,總計為:215.38+107.69=323.07元,而如果按照實際情況繳稅,老紀交給國稅的應該為:87.18+107.69=194.87元,國稅征收稅款比按照實際情況繳稅多出了128.2元。
除了國稅還有地方稅務,地方稅務總的來說可以分為三部分:增值稅附加稅、印花稅和土地使用稅。X市的增值附加稅包括城建稅、教育附加稅、地方教育附加稅和水利建設基金。
城建稅按增值稅稅額的7%征收,因此老紀應該繳納:215.38×7%=15.08元,而如果按照老紀工廠的實際情況,應該繳納增值稅額為:87.18×7%=6.11元。
教育附加稅按照增值稅稅額的3%征收,即215.38×3%=6.46元,如果按照實際情況老紀則應該繳納的稅為:87.18×3%=2.62元。
地方教育附加稅,按照X市的標注是按增值稅稅額的2%征收:215.38×2%=4.31元,但如果按照老紀實際應該繳納的增值稅額計算,應為87.18×2%=1.74元。
水利建設基金按照X市的規定,按增值稅稅額的1%征收,應為215.38×1%=2.15元,但如果也按照老紀所謂的實際情況征收,應為:87.18×1%=0.87元。
這么看來,增值稅附加稅一項,老紀實際繳納了一共28元,而按照老紀的說法,他其實只需要繳納11.34元。
X市的印花稅計算方式為:按照銷售收入(不含稅)×130%后的萬分之三收取,也就是10769.23×130%×0.0003=4.2元。
X市為小城市,土地使用稅每月按每平方米0.3元收取。老紀的工廠共占地約10畝,即6667平方米,所以每個月應繳土地使用稅為0.3×6667=2000.1元,折合每噸產品攤入成本5元。
老紀繳納的各項地稅相加,總額為28+4.2+5=37.2元,而按照老紀的計算方法,應該繳納11.34+4.2+5=20.54元,多出了16.66元。
這么一筆賬算下來可以看出,每噸產品老紀需要給國稅、地稅部門一共繳納360.27元,但如果用老紀的辦法算,實則應該繳納215.41元,多出了144.86元。每噸產品老紀有600元的毛利潤,而交給稅務部門的已經占到了毛利潤的60.05%。
“我上面只算了稅,還有費呢?”老紀又拿起剛被自己扔到一邊的筆,開始在滿篇數字的紙上繼續算起來。“稅務部門代收工會費每年大約3000元,代收殘疾人基金每年大約3000元,其他還有工商、技監、電力、環保、安監、公安、銀行、計劃生育、鄉鎮等部門收取的比如年檢年審、考核評比、檢查驗收、購貨審批、會員注冊與會費、軟件使用與升級、匯算清繳等等多如牛毛的費用,順利的話,每年這部分費用需要8萬元,如果哪個環節出點錯,要掏多少錢自己都不知道。”
如果把老紀上述費用攤入成本,每個月大約有6000元,折合每噸產品增加成本15元。“如果把逢年過節孝敬領導的費用算上,又是一筆大開銷,每個月大約有8000元。”老紀在紙上補充著。這部分費用會讓老紀每噸的成本至少增加20元,在費方面,老紀的成本每噸會上升35元。
老紀好不容易盼來一個訂單,每噸共有600元的毛利潤,而這其中稅占去了360.27元,占毛利潤的60.05%,費35元,占毛利潤的5%,生產成本200元,占毛利潤的33.33%,這么算下來合計非材料成本為595.27元。
老紀辛辛苦苦干上半年,他的純利潤又是多少呢?每噸為600-595.27=4.73元,占毛利潤的0.79%,半年的純利潤為4.73×2000=9460元,平均每月1577元。
“如果生產過程中有任何不可預料的特殊情況發生,賠錢是板上釘釘的事情。”老紀說。“但如果按照我實際應繳納稅額計算稅負率,一筆單子下來還能賺上30萬,收益還是不錯的。”
老紀的這句話不知道出了多少人的心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