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辰越


為賣早點的攤主做信用評估、給種土豆的村姑提供借款撮合、為小微企業主提供手機碎片化“信翼平臺——小微企業生存”課程輔導……與金融企業的傳統“高富帥”業務相去甚遠,這種事聽起來很像馮氏賀歲大片《私人定制》。
數年前,有企業鐵了心要做這種小微企業的信用生意,執意為沒有受到傳統金融體系重視的人群提供普惠金融服務。這在傳統金融思維的認知里,是創辦人“騎著大鵝撞門框”了。
然而就是這家企業,8年后能領先余額寶、財付通等,獲評“互聯網金融十大領軍品牌”;就是這家企業,比2013年才前赴后繼爭趕“互聯網金融潮”的阿里小貸、蘇寧銀行、騰訊支付、百度百發,早上路了8年;就是這家曾名不見經傳的企業,如今業務已經覆蓋全國120多個城鄉地區、僅P2P小額信貸撮合額就已超百億,累計服務超過100萬個小微企業主、農戶和學生,并且擁有自己研發的針對該人群的信貸技術和評分卡,這讓監管層2013年以來考察這家互聯網領軍企業時常常頗感震撼。
這家企業叫宜信。
“草根”金融試水
現任宜信CEO的唐寧曾在北京大學學數學,后來赴美國學習經濟學。2000年,唐寧從華爾街回國,是一個天使投資人。
2005年起,很多參加新東方、達內等知名培訓機構培訓的學生和學生的家長,都愿意跟唐寧接觸和交流。實踐證明,人緣好一點,被人促膝長談的機會就多,多跟人促膝長談,有時候還能談出大事來。
2006年,當越來越多的學生和家長常談到希望跟這個“天使”借錢的時候,唐寧認為機會來了。唐寧決定把錢借給超百多名的大學生,后面的結果是每一個“窮學生”都如期還了款。見微知著。窮學生還貸沒有問題,這讓宜信的初創團隊信心滿滿。
2006年,唐寧創立了宜信公司,專注于通過小額信用借款中介服務,幫助傳統上沒有被金融體系覆蓋的小微企業主、經濟上活躍的農戶、兼職創業的城市白領和學生就業培訓,提供平均額度4萬~ 6萬的信用借款。
小微信貸啟程
眾所周知,在歐美發達國家,其金融體系相對豐富和完整。大中型金融和草根金融、商業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共生共存,是一個有“大樹”也有“小草”、有“大象”也有微型金融“小兔”的多元化金融生態系統,所以金融弱勢群體相對容易獲得特定金融機構的信貸服務。
中國經濟此前波瀾壯闊的發展,不能不說是受惠于中國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和中國金融體系的逐漸完善。然而,恰如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金融體系的結構性失衡也一直存在,突出體現在:為大型企業和政府平臺提供資金的金融機構和業務能力過剩,而為小企業、微企業、個體、農戶提供金融服務的能力不足。
“中國需要普惠金融,但單靠國有銀行卻不能實現。”國務院參事、經濟學家湯敏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原因在于,首先收集信息成本過高,傳統銀行審批貸款一般只考慮征信系統中已有的那部分人,而真正需要小額貸款服務的人群,往往不在征信系統中,而銀行又沒有足夠的人手去深入一線,主動搜集這些人的信息;對于銀行來說,有的是大客戶可以做,沒必要頂著績效考核的壓力去做這部分小額貸款。”
的確,面向“小微”的“宜人宜己”的生意沒那么容易做,這其實是一個門檻非常高的行業,需要有很強的風險管理能力。“基于風險定價的風險管理,確保公司在執行標準、管理架構和風險控制工具上高度統一,又能兼顧不同業務、不同區域、不同人群的特點,融入相當的靈活性,以提高風險管理的效率,是對要做百年企業的宜信的基本要求。”宜信首席品牌官呂海燕說。
金融服務活動中風險管理的控制一般是按照征信、評級、授信和催收的流程來操作的,在大數據的積累過程中,信用管理模型十分重要。這些模型可以最大程度幫助宜信預估成本、定價,并分散風險。
但是,征信記錄的獲取在中國也是很難的一件事情,只有和銀行有過往來,才會在央行的征信管理系統中留下信用記錄。然而,“微個人”很多是沒有這樣的記錄的,使得宜信的事業必須從最基礎的工作開始。
7年來,宜信的同事深入田間地頭、集市工廠,采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積累信用數據和完善信用評估技術。在實際操作中,一種是個人獨立完成尋找客戶、實地征信、風險評估、貸后管理全過程的“信貸員模式”;一種是以批量、流水線作業的方式,完成營銷、審批、放款和催收流程的“信貸工場模式”。無論是信貸員模式還是信貸工場模式,都是一個憑數據決策的風險管理技術,包括現金流分析、風險定價模型、催收策略模型等。
“微企業”經常為了抓住稍縱即逝的商機而急需用款,不像中大型企業資金需求的確定性那么高。而且,大部分小微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缺乏話語權,往往被迫采取先生產后付款的方式,易造成大量的應收賬款。而這部分賬款往往容易被拖欠,造成資金鏈中斷,形成突然的資金需求。因此,決策要快而準。如果金融業務是天平,一邊是銷售,一邊是風險,支點就是信用管理。企業的信用管理能力決定了企業能走多遠。
“普惠”未來更好
2013年11月17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稱,“發展普惠金融。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這是“普惠金融”四個大字首次出現在政府重大綱領文件。
“普惠型金融是一個能有效地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服務的金融體系。在中國建立普惠式金融服務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傳統金融機構服務覆蓋不到的小微企業、小農戶和貧困地區的農民提供享受金融服務的機會。”湯敏說。
在中國,能夠最廣泛地開展各種金融業務的就是傳統金融機構,所以他們也是中國普惠金融體系中最重要的參與者,這其中以銀行最為典型。目前,全國性銀行、部分城市商業銀行和一些外資銀行都已涉足小額信貸領域。由于銀行定位和核心優勢的差異,銀行對小微企業的定義有較大差異,提供的服務也各有特點。
即便如此,湯敏對記者說:“給小農戶、小微企業發放小額貸款,對于大銀行來說,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銀行不賺錢,或者說是沒有貸給龍頭企業、農業大戶、大中企業賺的錢多。在貸款規模有限、人手有限的情況下,特別是在商業利益、機構績效考核的壓力下,小額貸款被擠壓是不可避免的事。”endprint
記者注意到,近一年來互聯網企業紛紛加入到小額貸款機構大軍中來。去年12月,蘇寧斥資3億元發起設立重慶蘇寧小額貸款有限公司。騰訊、阿里、京東、百度最近也紛紛進軍這一行業。
中國小額信貸機構聯席會會長劉克崮日前在2013年TALK全球社會創新大會上表示,利率市場化加上中央號召,鼓勵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業,更多的金融機構產生,那樣小支渠就可以發展了,再倡導民營資本辦小微金融機構往下走,毛細渠也建起來了。
十八屆三中全會后的微金融、微企業和微個人將可能實現雙螺旋上升,無論是互聯網企業,還是傳統或新興金融服務行業,以豐富的產品和與眾不同的服務滿足客戶的需求,與客戶建立長期、穩定的關系,成功地控制風險,為企業帶來可持續收益,是任何金融服務持續成功的關鍵。
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也好,實體網點也好,只不過是接觸客戶和服務客戶的不同方式和工具而已,讓每一個人都享有適合他們的金融服務的機會,才是國家大力發展普惠金融的目的。
普惠金融在中國
2013年11月17日,“普惠金融”首次出現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發展普惠金融。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而此前,用得較多的一個詞叫“包容性金融”。
此前,周小川9月在《求是》雜志上發表署名文章,暢談如何推進包容性金融在我國進一步發展。周小川認為,經過多年的改革發展,我國金融業綜合實力和抗風險能力大大增強,國際地位大幅提升。當然,也要看到金融涉及社會公眾服務領域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差距:農村金融基礎弱、網點少、成本高,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滲透率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仍然存在;小型社區類金融機構發展亟待加快;部分交叉類金融產品等創新業務有待進一步規范,一些地方金融秩序及監管仍需加強等。
如何在金融工作中解決好金融領域存在的問題,更好地發揮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促進民生改善的作用,應該說是擺在中央銀行和金融界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周小川在其規劃里談到普惠金融工作的“兩個應該”:應該適度放寬市場準入,支持小型金融機構發展;應該推進存款保險制度建設,為小金融機構創造與大型金融機構公平競爭的環境。包括“四個目標”:一是家庭和企業以合理的成本獲取較廣泛的金融服務,包括開戶、存款、支付、信貸、保險等;二是金融機構穩健,要求內控嚴密、接受市場監督以及健全的審慎監管;三是金融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確保長期提供金融服務;四是增強金融服務的競爭性,為消費者提供多樣化的選擇。
其中心思想是,以可負擔的成本將金融服務擴展到欠發達地區和社會低收入人群,向他們提供價格合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務,不斷提高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
周小川指出,下一階段人民銀行和金融系統將進一步研究如何借鑒國際經驗,推動包容性金融發展,堅持民生金融優先,鼓勵金融創新,完善政策支持體系,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金融改革和發展的成果。
而在此前,我國央行也積極參與了國際組織有關包容性金融發展的各種活動,并于2011年9月加入金融包容聯盟。目前,我國與俄羅斯、美國合作擔任全球金融包容合作伙伴第四工作組的共同主席國,央行金融研究所還與世界銀行集團成員國際金融公司(IFC)簽署了合作協議,將在農村金融、微型金融和移動銀行方面開展合作研究,促進金融普惠。
央行副行長潘功勝此前也表示,中國一直重視包容性金融體系建設,通過發展農村金融和微型金融使金融服務更多惠及低收入群體。據悉,2005年普惠金融概念被引進我國,央行推動在山西、陜西、內蒙古、四川和貴州5省份的5個縣進行商業性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目前我國僅小額信貸企業就已達7000家,貸款余額在7000億左右。
普惠金融的國際實踐
由于各國金融體系發展的程度有很大差別,因此不同國家推動普惠型金融發展的重點也有所不同。在推動包容性金融發展方面,巴西和墨西哥的做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0世紀90年代以來,巴西央行實施兩階段的金融包容項目,向低收入家庭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務。第一階段是診斷與合作。巴西央行通過金融包容論壇等平臺引導各方圍繞微金融等展開討論,發布金融包容報告。同時,巴西央行與巴西財政部、社會發展部等部門在包容性金融制度框架建設、發展微金融等方面開展廣泛合作。第二階段是推進合作。巴西積極參與全球金融包容專家組的討論,在信息收集技術方面與金融包容聯盟、世界銀行扶貧協商小組等國際組織積極展開合作。
巴西在推動包容性金融發展方面十分注重金融創新。一個典型例子是推廣代理銀行業務模式。在這種業務模式下,巴西允許代理銀行在更大的范圍,以更多的形式提供金融服務,巴西各大城市的零售商店、郵局、彩票銷售點成為銀行分支機構的補充。
早在2005年,墨西哥政府就開始推動包容性金融發展,為此,墨西哥政府制定了“2007—2012國家發展規劃”,進一步推進銀行業法律體系改革,為民眾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務。2007年,墨西哥央行與證券業委員會將建立“健全的包容性銀行體系”納入職能范圍,成立金融部專門負責提升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并實施了一系列具體措施。例如,通過電子支付渠道發放社會福利、開設存款賬戶和辦理工資業務,不收取任何費用等。
墨西哥在推動包容性金融發展方面的努力提升了其金融基礎設施水平和金融服務便利程度。2000年到2011年,墨西哥的銀行分支機構數量增長了六成以上,POS機數量增長了4倍,ATM數量翻了一番,代理銀行數量從2009年的9000多家上升到2011年的20000多家。
此外,韓國、俄羅斯、印尼、秘魯、肯尼亞等國也在積極推動包容性金融發展,有效提升了本國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和可獲得性。各國的實踐表明,普惠金融在促進金融改革與發展、維護金融體系穩定、消除貧困、保護金融消費者等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