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冰


中國畫家再獲世界最權威畫展大獎
2013年12月12日到12月15日,久負盛名的“法國國家沙龍藝術展”在盧浮宮卡魯塞爾大廳舉辦,中國畫家呂建國的油畫作品《金色年華》入選本屆沙龍藝術展,經過藝委會票選榮獲“評委會大獎”,該作品也最終被法國美術家協會收藏。這是繼2012年何家英、石齊之后,又一位在“法國國家沙龍藝術展”上榮獲大獎的中國畫家。
“盧浮宮之旅確實是一場神奇之旅。中國藝術家紛紛在國外重要展覽中獲獎,中國藝術家的現當代作品在國際市場上越來越被認可,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事情。”呂建國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能夠獲此殊榮并不在呂建國的意料之中,因為作為一個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體制內畫家,他并沒有與外界和市場接觸太多,也幾乎從未宣傳過自己,而是一直專注于教學。他說,只是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這都得益于一個大的環境,那就是“中國畫家在更多地被世界關注”。
中國畫家在更多地被世界關注
“法國國家沙龍藝術展”最早可以追溯到1725年,當時主要由法國皇室主導,藝術家的創作自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自1861年開始,藝術家為了擺脫皇室的控制,追求創作的獨立與自由,開始尋求以法國美術家協會(SNBA)為主導舉辦藝術展會,奧古斯特·羅丹、艾米·米勒、歐也尼·德拉克洛瓦、簡·卡爾博、古斯塔夫·道瑞、愛德華·馬奈等都是SNBA的先驅者。
100多年前SNBA在巴黎舉辦的第一屆美術沙龍展,成為今天盧浮宮卡魯塞爾藝術展的起點。20世紀初,法國大宮殿博物館建立后,成為該藝術展的固定地點。到了20世紀末,由于大宮殿進行修繕,SNBA也將藝術展轉入盧浮宮的卡魯塞爾展廳繼續舉辦,“法國國家沙龍藝術展”也因此被稱為“盧浮宮卡魯塞爾藝術展”或“盧浮宮藝術展”。
時至今日,每年一度的盧浮宮卡魯塞爾藝術展已經成為全球畫界的一件盛事 ,“盧浮宮藝術展”也被很多人視為世界上最權威的畫展,甚至不用加上之一,參加“盧浮宮藝術展”對于全世界的畫家來說都是一種榮譽。
每年盧浮宮卡魯塞爾藝術展都會匯聚全球繪畫及雕塑作品600余幅,表現全球美術的趨向和現狀。除法國畫家外,組委會還邀請包括中國在內的10余個外國美術代表團參展。
2012年北京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何家英的國畫作品《桑、朝、露》獲繪畫類金獎;同年,北京畫家石齊的墨彩當代作品《白蛇的傳說》獲繪畫類金獎;呂建國成為第三個獲得“盧浮宮藝術展”榮譽的中國畫家。
“這次有來自法國、德國、意大利、美國、英國、中國的500多位藝術家的700多幅作品參展,數量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屆。和往屆一樣,最終的獎項是由評委會在對作者背景、國別、資歷一無所知的情況下,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產生的。”呂建國說。
用西方繪畫載體表達東方寫意
呂建國,1962年出生于山東青島,1984年畢業于山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油畫專業,現為青島科技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教授。
“西方的油畫強調色彩,而中國的繪畫在于水墨,兩者其實是很難融合的,就像中國人的胃真的受不了西餐。”剛剛從巴黎飛回北京的呂建國開玩笑地說,“中西方繪畫從表面看存在極大不同:其一當然是使用材料不同,西方用畫布油彩,中國繪畫用紙張水墨;其二就是觀察方式的不同,西方繪畫的觀察方式是機械式的,有點像照相機的方式,通過焦點透視來呈現,有時也被稱為獨眼龍的觀察方式,而中國繪畫則是意象式的觀察方式,通過感知與感受,并沒有一個固定的觀察點。”
然而,大凡有所成就的中國油畫家無不是以自己的方式將中西方藝術相融合。寫意,國畫的一種畫法,用筆不講究工細,注重神態的表現和抒發作者的情趣,是一種形簡而意豐的表現手法。作為中國的油畫家,呂建國一直在嘗試以一種中西合璧的方式,用西方繪畫的載體去表達東方式的寫意。
“寫意繪畫既不同于寫實繪畫,也不同于抽象繪畫和超現實繪畫,它強調自然意象、內心感悟、歷史溯源、文化積累四方面的相互貫通和相互限制,所創造的意象中,不能分離出主體與客體、心靈與外境、自然與文化之間的邊界。”呂建國說。
呂建國之前創作了很多意象風景畫,獨具一格,受到了很多業內人士的關注和認可。“意象風景畫表象是‘象,內含油畫創作的形式和技巧,而‘意則是油畫的進一層次。意象畫并不是單純以山水油彩或者對點線面的中國古典山水進行程式化的技巧挪用,它實際上融入了更多‘寫的因素,更容易體現繪畫時畫家本身的情緒和感受。”藝術國際創始人、著名藝術評論人吳鴻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除了在大學從事教學和創作,呂建國還有一重身份就是青島正眸美術館館長,這是一家私人美術館。“我是土生土長的青島人,我筆下也多次展現了青島的美,我希望通過美術館,更好地推動藝術在青島的發展。”呂建國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