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云無心
八卦薏米
文 _ 云無心

薏米,或者叫薏仁,起源于南亞,曾在印度、馬來西亞和中國廣泛種植,后來擴展到全世界。想當年,它差不多可以算得上是主糧,不過后來高粱和玉米來到這些地區之后,因為產量高、加工烹飪容易而更受歡迎,薏米也就逐漸沒落了。
不過薏米自有它的生存之道,那就是“藥食同源”。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用它治病的記載。此后的許多中醫典籍也都收入了它的藥用功能。在中醫里,它的主要功用有除濕、健脾、利尿等。而在東南亞,婦女們則把它當作一種美容食品常規食用。在日本,還曾有人開發過一個薏米的高濃縮提取液,號稱可以護膚、美發、美甲。對于中國的現代女性,除濕、健脾、利尿之類的功能吸引力不大,而對其美容護膚的功
效就是“寧可信其有”和“從來不差錢”了。于是,薏米又爆發出了頑強的生命力。
作為糧食,薏米在玉米、高粱面前都沒有競爭力,就更不用說水稻和小麥了。低產而難吃的它,要想有吸引力,也就只能在功效方面下功夫了。除了傳統的藥膳滋補,更有許多以它為基礎的藥物出現。日本人曾經用它設計了一個抗癌癥的藥方,這個藥方在20世紀60年代還被中國引進,用來治療消化道癌。后來,現代醫學治療癌癥的手段逐漸發展,這個藥方就退居二線,以“輔助治療”和“幫助術后康復”作為賣點了。有市場眼光的日本人把這種藥做了一些修改,然后轉攻皮膚病。此后,日本不再把它當作治療癌癥的藥物,而是“與外科手術、放射治療及其他抗癌制劑協同使用”。
薏米藥用起源于中國,中國的傳統醫學界也一直致力于從中發掘“機會”。20世紀80年代,有一種以薏米和麻黃為基礎的中成藥在美國出現。不過,此后麻黃出了許多問題,這種藥物也就逐漸淡出了美國市場。
雖然傳統醫學愛好者們經常說不能拿現代科學的標準去衡量傳統醫學,不過,薏米的現代科學研究并不少見。跟其他糧食一樣,薏米中也含有豐富的淀粉、糖和蛋白質,還有少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這些成分即使不能說乏善可陳,至少是無法支持其各種“功效”的。
薏米油也被選作突破口。油大約占到薏米干重的5%到7%,人們在其中發現了薏苡醇和薏苡仁酯這兩種特有的成分。薏苡醇被認為有減輕痙攣的作用。而薏苡仁酯,雖然不超過干重的0.25%,但被認為可能有抗腫瘤活性,從而得到了大量研究,它的含量也被當作了薏米提取物的質量標準。不過,也有傳統醫學愛好者認為其健脾、利尿等功效是薏米整體作用的結果,期望現代科學研究中所說其成分無法支持其功效,其實走偏了方向。
薏米藥用研究的“集大成者”應該是一種基于薏米油提取物的注射液,它宣稱“益氣養陰,消腫散結;適用于不宜手術的氣陰兩虛,脾虛濕團型原發性非小細胞肺癌及原發性肝癌,配合放、化療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對中晚期癌癥患者具有一定的抗惡變和止痛作用”。除了注射液,還有軟膠囊的劑型。在中國,它獲得了批準,成為正規合法的藥物,還積極地進軍美國市場。
這種藥物在美國完成了一項一期臨床試驗,之后獲準進行三項二期臨床試驗。這曾經讓傳統醫學界很興奮,“只要完成二期、三期臨床試驗,就可以進軍美國,讓中國傳統醫學在世界上大放異彩”。不過,這個難度有點高,大量藥物都在二期、三期臨床試驗上出了問題,擠過獨木橋的幸運兒實在不多。而這種藥物,至少在目前,是被擠下了橋——根據美國臨床試驗數據庫的記錄,三項該藥物的二期臨床試驗都提前中止了。它要想走向世界,又變得遙遙無期。
值得注意的是,中醫典籍中提醒薏米“孕婦忌用”。在現代科學研究中有動物試驗支持這一禁忌——在一項懷孕老鼠的飼喂試驗中,薏米提取物展示了對胚胎產生毒害、增加子宮收縮的作用。在這個問題上,現代醫學和傳統經驗倒是得到了統一。
云無心,清華大學生化學碩士,美國普度大學食品工程學博士,“科學松鼠會”作者。2009年出版了科普文集《吃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