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榮華
深化改革消解廉政風險點
沈榮華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出臺八項規定,狠抓落實,著力解決“四風”問題,嚴厲懲治腐敗,“老虎蒼蠅”一起打,黨風廉政建設取得明顯進展,極大提振了干部群眾反腐的信心。同時也要看到,不正之風問題尚未完全解決,有的轉變作風打折扣搞變通,有的認為小事一樁,仍舊我行我素,有的還在觀望,存在著不少疑惑。再者,滋生腐敗的土壤依然存在,一些領域的腐敗現象多發,大案要案、窩案串案時有發生,影響惡劣。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第三次全體會議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以深化改革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學習領會中央的精神,對于我們把握深化改革與廉政建設的關系,推動反腐倡廉取得新進展,有著重要指導意義。
實踐經驗表明,在新舊體制的轉軌過程中,兩種體制交替并存,行政行為、企業行為、市場行為往往混淆不清,新的權力制約監督機制又未能及時形成,這就使得一些濫用權力謀取私利的行為有機可乘,成為腐敗的高發期。從目前情況看,比較突出的問題有:利用行政審批的權力搞權錢交易,設租尋租,謀取各種利益;利用項目招投標的權力,在工程建設、政府采購、土地出讓、礦產開發等領域,直接間接插手招投標活動,上下其手,獲取非法利益,“工程上馬,干部下馬”的現象屢見不鮮。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從根本上說,還是要靠改革來清除體制弊端,突破利益阻擾,減少濫用權力的機會,從源頭上鏟除滋生腐敗的土壤。
以改革推進反腐倡廉,一是要繼續簡政放權,大力減少行政審批項目,減少政府直接配置資源,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的過多干預,如公開審批項目的目錄清單,推行“負面清單”管理等,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二是要加強工程項目招投標的制度建設,實現規范化管理,堵塞管理上的漏洞。三是加快建立統一透明的預算管控機制,把政府全部收支納入預算管理,加強人大監督和審計監督。這些改革舉措,不僅是激發市場和企業活力、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也是消除滋生腐敗土壤的根本措施。
應當把深化改革與廉政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到各個領域,進入攻堅期,觸及到既得利益調整,要求我們更加注重各項改革的協調性和關聯性。在以往的一些改革中,如價格雙軌制改革、國企改制、金融證劵市場改革等,由于對可能出現的腐敗問題考慮不周,防范不力,在相關領域曾出現過腐敗高發的現象。前車之鑒,值得總結。我們在推進改革時,應當充分考慮到廉政風險點,事先設計好周密方案,防范可能會出現的腐敗問題。對于改革中出現的腐敗苗頭,要及時進行治理,防止蔓延擴散。
在我國轉型時期,腐敗現象滋生蔓延,屢禁不止,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一些部門和官員的權力過大,而權力行使又沒得到有效監督制約。具體來說,一是權力過于集中,并主要集中在領導干部手中。有的部門和崗位權力過大,掌握的稀缺資源過多,有的一個處幾個人有幾個億乃至幾十億資金的管理權,且隨意性較大,如有的領導大筆一揮,就可以決定某個項目上馬、減免土地出讓金、使用大額資金等。二是權力得不到有效約束。有的領導干部位高權重,已有的規則和程序,常常約束不了其權力行使,缺乏有效的制約和監督;三是權力運作不夠公開透明,搞“暗箱操作”,流行“潛規則”。如一些重大工程項目、資金使用、國有資產處置等,由少數官員關起門來內部操作,得不到廣泛監督,使得腐敗活動有機可乘。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通過改革建立權力制約監督機制,減少濫用權力的機會和條件,確保權力在制度框架內運行。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的根本之策”。實現這一要求,關鍵是在權力運行的關鍵部位和環節,建立有針對性的制約機制。第一,按照決策、執行、監督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要求,構建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機制。特別是應當完善民主、科學、依法決策的程序,重大事項、工程項目、大額資金使用、重要人事任免等重大決策,實行集體討論決定,防止個人說了算。
第二,推行政務公開,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確保社會公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要制定和公開各級機關權力清單和運行流程,防止權力行使隨意性,約束自由裁量權。要擴大公開事項,重要政務信息及時向社會公布,提高透明度,特別是與群眾直接相關的政務信息,應及時向社會公開,做到事項、辦理和結果“三公開”,防止“暗箱操作”。
第三,加強對領導干部,特別是“一把手”的監督制約。有權必有責,權力越大,就越要受到監督制約。應明確不同部門和崗位的職責權限,保證權力依照法定程序行使,以法治制約人治。在信息化時代,還應發揮媒體和網絡的監督作用,許多高官和實權人物濫用權力,不怕上告投訴,不怕監督查處,卻怕公開曝光,這充分顯示了輿論媒體監督的巨大威力。
現階段腐敗現象仍然存在,在有些領域還比較嚴重,如家庭性腐敗、地域性腐敗、系統性腐敗屢見不鮮,一個案件常常牽扯出數十個甚至上百個案子,涉案金額動不動就上千萬上億,觸目驚心。腐敗心理研究表明,潛在的腐敗分子通常會在收益與風險間進行權衡,如果腐敗問題得不到及時的揭露,嚴厲的處罰,從事腐敗活動風險小獲利大,就會鋌而走險。因此,懲治腐敗這一手不能放松,必須有案必查,有腐必反,有貪必懲,及時查處腐敗行為。這不僅可使腐敗行為受到應有懲處,使之得不償失,而且可起到威懾作用,處罰一個警示一片,使濫用權力者“伸手必被捉”,使其因畏懼嚴厲懲處而不敢腐,從而遏制腐敗的蔓延。
多年來,我們一直強調保持反腐敗的高壓態勢,查處了大量的違法違紀案件,但從中也反映出體制機制上存在的一些問題。從實際情況看,一些腐敗活動存在多年,卻沒有及時發現,有的舉報在權力部門之間轉來轉去,甚至七轉八轉被轉到被告的手中;有的腐敗問題被舉報、曝光、揭露,卻遲遲得不到堅決查處,受到懲罰;有些地方和部門執法偏軟,出于擔心政績、影響發展、不敢碰硬等原因,壓案不辦、瞞案不報、內部消化;現有反腐敗機構已不少,但職能分散,沒有形成合力,一些疑難案件不能堅決查辦;有些地方領導忽視廉政建設,對主管范圍內的腐敗問題查處不力,導致不斷蔓延,但失職瀆職責任卻難以問責。為什么會這樣?追根溯源,都與體制機制不完善有直接間接關系。
加強反腐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是提高辦案能力、及時有效懲治腐敗的要求,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要健全領導體制,加強黨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統一領導,黨委負主體責任、紀委負監督責任。其次是改革紀檢體制,強化監督職能。主要舉措包括:查辦腐敗案件以上級紀委領導為主,線索處置和案件查辦在向同級黨委報告的同時必須向上級紀委報告,各級紀委書記、副書記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級紀委會同組織部門為主,以保證紀委監督權的行使,加大反腐敗工作力度;實行中央紀委向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派駐紀檢機構,改進中央和省區市巡視制度,做到對地方、部門、企事業單位全覆蓋。再者是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主要包括各級黨委在反腐倡廉方面要承擔主體責任,從嚴治黨,從嚴治政,并作出表率;領導和支持執法執紀機關查處案件;建立切實可行的責任追究制度并嚴格執行等內容。這是一項基礎性制度建設,也是確保責任到位的保障,有利于形成全黨全社會治理腐敗的合力。
(作者為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副秘書長,全國行政學教學研究會執行副會長)
責編/馬靜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