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建國
高壓反腐應謹防的問題
儲建國
在腐敗泛濫之時,得有一些非常規手段,這是有必要的。與此同時,一定得充分考慮這些手段的負面效果,防患于未然
與過去運動式反腐不一樣,現在的反腐有更強的持續性,并有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予以跟進。但在形成完善的體制和機制之前,這種持續的高壓反腐與運動式反腐有著某些相似特征,譬如說指標壓力、群眾發動等等。
高壓反腐的一個重要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巡視,盡管中央紀委沒有對巡視官員正式提出反腐指標要求,但這種壓力在某種程度上是存在的。首先,各地巡視官員之間會形成比較心理,如果別地的巡視官員抓出了很多“老虎”或“蒼蠅”,而自己一無所獲,就會覺得不好意思。其次,即使不攀比,各地的腐敗分子總是存在的,如果自己沒有查出來,走了之后又被別人查出來了,那就證明自己工作不努力。
高壓反腐比常態反腐更強調群眾路線,歡迎甚至發動群眾舉報。在目前的政治生態下,官員對立比較嚴重,在群眾眼里,腐敗情況人人有,只要一查就清楚。而在主流的表達中,腐敗分子只是極少數,絕大部分干部是合格的。真實情況也許在二者之間。然而,如果過分強調群眾舉報,那些不怎么受群眾歡迎的,但能夠做事的干部可能就要吃虧。根據管理學的“二八定律”,一個單位中真正愿意做事、能夠做事,可以給單位帶來重要績效的通常占總人數的20%,而得過且過的人通常占80%,這個80%當中也許還有10%的搗亂分子。如果群眾路線運用不當,就有可能導致10%的搗亂分子鼓動、劫持70%的平庸分子,打擊20%的優秀分子的情況。捏造事實、造謠誹謗、栽臟陷害是搗亂分子常用的手段,有些做事的好人常常躺著中槍。
高壓反腐容易加劇單位內部的權力斗爭,而反腐成果常常是這種內部斗爭的副產品。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與此同時,眼睛雪亮的常常是身邊的搭檔,對一個官員的腐敗活動最清楚的,可能就是跟他共事的其他官員。如果同僚都有“案底”,那么誰會在高壓反腐中勝出呢?通常來說,權力斗爭的高手勝出的可能性要大一些。因此,高壓反腐有可能促使官員們拉幫結派,尋找保護傘。在這種邏輯下,那些被查處的腐敗分子之所以被查,除了是因為他腐敗了,還可能是因為失去了圈子的保護。他可能有腐敗行為,但相對于別人來說,他又可能覺得有些冤屈。
在腐敗泛濫之時,得有一些非常規手段,這是很有必要的,但一定得充分考慮這些手段的負面效果。有一種流行觀點認為,現在的官員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隨便查處一個,都不會有錯。但即使大面積腐敗是事實,也必須有個標準,有個比較。如果一個單位腐敗不嚴重、甚至相對不錯的官員被查處,腐敗嚴重的反而留下來,那會帶來一個什么樣的結果?
因此,需要在高壓反腐中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無形的反腐指標壓力是存在的,需要想辦法解決;第二,對待群眾意見,要注意平衡,運用有效民主的辦法,盡可能地聽取大多數群眾的理性意見;第三,在反腐過程中注重形成治亂“用好”重典的機制和制度,一項好的機制或制度要在實踐中摸索,如果證明是好的、有效的,就大膽地堅持下去。
(作者為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責編/劉建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