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鵓
當那城樓一下子跳進眼簾,不知怎么,竟讓人有些恍惚。青磚砌就高大的城墻,翹角飛檐聳立的城樓,古樸,威嚴,厚重,凝結著歷史的風煙,承載著歲月的沉淀,記錄著昨天的故事,哦,這就是寧遠古城,當然,現在被稱為興城。
寧遠古城始建于1428年,即明宣德三年。宣德,是明朝第五位皇帝朱瞻基的年號。城池呈正方形,城墻高8.8米,周長3200米,四城設門。城內正中有鐘鼓樓一座。寧遠古城第二次修筑是在近二百年后,既1623年,那是明天啟三年。天啟,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號。那時已是明朝末年,大明王朝已走向衰敗,離滅亡不遠了。修筑城墻當然是為了抵御外族的侵襲,就像當年秦始皇修筑萬里長城。而修筑寧遠城也是為了抵御那個在遼東崛起的后金努爾哈赤。
提起寧遠古城,當然要提起一個歷史上響當當的人物——明末的薊遼督師袁崇煥,一個民族英雄。袁崇煥,字元素,東莞人,進士出身,為人慷慨負膽略,好談兵,遇老校退卒輒與論塞上事,以邊才自許。寧遠古城的第二次修筑,就是在他親自主持規范下進行的。城墻高三丈二尺,城墻垛口高六尺,城墻基址寬三丈,城墻上寬二丈四尺,城墻四角筑炮臺凸出于城角用來架設紅夷大炮。城內布置以各門為軸建“十字形”道路,十字形大街中間有鼓樓一座為戰時擊鼓進軍、平時報曉更辰所用。察院行臺、參將府建在城內東南,按察兵備司設在西北,城外有護城池一周。寧遠城第二次修筑是集四萬人眾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修筑后便成為明末關外的重鎮。
寧遠古城在抵御后金的侵襲中,真的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袁崇煥憑借此城屢敗清兵,打破了八旗鐵騎不可戰勝的神話。天啟六年1月,寧遠大捷,殺得清太祖大敗,不僅損兵折將自己還被紅夷大炮轟得身負重傷,使得努爾哈赤仰天慨嘆:“我自25歲領兵打仗以來,從未吃過敗仗,唯寧遠一戰,慘敗而歸。”天啟七年五月,寧錦大捷,再敗清兵于城下,讓清太宗鎩羽而歸。寧遠城成為了明朝塞外抵御清兵侵襲的一道堅固的屏障。
當然,讓悍勇的辮子兵望城興嘆的不僅是寧遠城的城墻,還有那個筑城守城的蠻子袁崇煥,他才是努爾哈赤心中無法逾越的真正的寧遠城。作為明末的薊遼督師,那時的袁崇煥堪稱是中流砥柱。他在塞外整軍備武,練兵筑城,以他的才干,他的膽略,他的雄心,他的抱負,他的人格,當然還有他的忠貞,抵御著后金的侵襲,支撐著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要不是皇太極繞過寧錦線偷襲北京,而剛愎多疑的崇禎皇帝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聽信讒言自毀長城屈殺了袁崇煥,大明王朝也許不會那么快的就滅亡。
沿著登城的入口拾階而上,登上寧遠古城的城頭,走進明末薊遼督師府(當然是后來重修的),漫步在各個庭院間。在歲月的塵埃里,仔細尋找昨天遺留下來的一切。那斑駁的青磚,那凝重的城樓,那滿是銹跡的鐵炮,那充滿威嚴的中堂,那袁督師用過的物品,那一件件兵器、一件件盔甲……一切都在講述曾經的過去,昨天清晰真實起來,在訴說這兒發生了的故事。徜徉在那段歷史里,神往金戈鐵馬沙場縱橫的氣概,想象袁督師當年,面對強虜,從容自若,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沙場之上,以他的自信和勇猛,殺得后金兵大敗潰逃。只是他的結局悲慘,不免讓人唏噓。袁崇煥是以“……咐托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疑則斬帥”等罪名被處以磔刑,據說他被劊子手割了三千多刀,而他也一直背負著叛臣的罪名近百年,還是清朝的皇帝為他正名平的反。也許,他是歷史上最冤屈下場最悲慘的忠臣。
站在寧遠古城內那沉淀了時光的鐘鼓樓前遙想,塵封的歷史讓人心中涌動起幾多的感慨。真的,假如歷史能多給袁崇煥一次機會,假如崇禎皇帝真的英明神武,給袁崇煥以更多的信任,君臣攜手勵精圖治,那大明王朝也許還會有所作為,中興那也說不定,最起碼袁崇煥不會屈死,而倒霉的崇禎皇帝也不會在煤山上吊了。
自然我是在那兒遐想,歷史有自己的軌跡。歷史不做假設。但歷史卻可以作為借鑒,給后來者以警示和啟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