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建,劉 燕*,呂杰維,謝道平,王家滿,蘭紹美,石朝艷
(1.貴陽學院生物與環境工程學院,貴州貴陽550005;2.貴州青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貴州貴陽550081)
黃秋葵[Abelmoschus esculentus(L.)Moench]為錦葵科秋葵屬1年生草本植物,別名秋葵、羊角豆、羊角椒,原產地一說為我國[1],一說為非洲[2]。黃秋葵全身是寶,不但可食用還可藥用。其嫩果營養豐富,為主要食用部位,風味獨特,堪比人參,有“植物偉哥”之美稱;花富含黃酮[3],可制成花茶,色香味俱全,同時也可用于提取藥用成分黃酮;種子富含咖啡堿和亞油酸,可作為咖啡替代品和開發植物食用油[4];莖葉還可用于動物飼料;花、種子和根對惡瘡、癰癤有療效,有一定的抗癌作用[5]。黃秋葵目前已在國內外進行廣泛栽培,應用方式從單一的食用方式轉變為兼有藥用開發,從過去的食用嫩莢果的方式轉向提取食用果膠、黃酮的藥用利用方式轉變,近年來,已成為中國臺灣、香港等地廣為人們喜愛的保健蔬菜,市場發展潛力巨大[6]。
黃秋葵作為重要的蔬菜和經濟作物,已在全國各地進行推廣種植并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近兩年來,貴州省三穗、六枝等縣進行了引種栽培,但栽培面積小,總產量低,遠遠滿足不了大眾需要,因此市場上難見其蹤影,而且價格較高,目前貴陽市各酒店所用的黃秋葵原材料主要依賴從外地購買。但隨著其在貴陽市場上的逐漸出現,其獨到的保健作用和特有的口感風味已為人們接受,正逐漸成為人們喜歡的特有蔬菜之一[7]。為豐富貴陽地區的蔬菜品種和作物種類,筆者對黃秋葵進行引種栽培試驗,以期找出適合貴陽地區栽培的品種及栽培方式,為黃秋葵的推廣種植提供參考。
1.1 試驗基地情況 引種栽培試驗在貴陽市清鎮市青遠農業有機蔬菜基地內進行。該基地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基地通過了國家綠色食品產地環境現狀評價,11個蔬菜品種(包含引種黃秋葵)于2013年獲得了有機轉換產品認證證書,土壤條件、環境條件及生產管理過程均嚴格按照有機產品的要求進行。
1.2 試驗材料 試驗品種由貴州省農委推薦從江西引種,分別為黃秋葵白果(圓角秋葵)和綠果(五角秋葵)。
1.3 試驗方法
1.3.1 試驗設計。針對貴陽地區山地氣候分為兩種栽培方式,一組為以大棚保護地為主的栽培,一組為露天大田栽培。采用壟作方式,按照每畦寬1.5 m、株距20~30 cm、行距40 cm進行種植。
1.3.2 主要栽培技術措施。
1.3.2.1 選地做畦。選擇在前茬末種植十字花科類作物、錦葵科作物及土壤肥沃、疏松、排灌方便、光照充足、有機質含量高的田塊種植。播前將土壤耕翻、深翻、施肥,將畦面整平,露天大田壟畦澆透水,用地膜覆蓋保濕。
1.3.2.2 播種。4月14日將種子用35℃熱水浸種24 h,后置于25~30℃下催芽,約24 h后種子開始出芽,待60% ~70%種子“破嘴”時播種。播種方式采用點穴直播,每穴直播2~3粒種子,覆土深度2.0~2.5 cm。
1.3.2.3 田間管理。當出苗率達到80%時,及時去除弱苗、病苗,葉片長到4~5片真葉時進行定植,對空穴進行移栽補植,每穴1株。在生長期內定期中耕除草,施肥1~2次,在盛花期及采收期每15 d左右施追肥1次。
1.3.2.4 病蟲害防治。黃秋葵的病蟲害較少。在雨季生長期易發生蚜蟲危害,采用在田間懸掛黃板誘殺進行防治,懸掛黃板600~750塊/hm2進行防治。
1.3.3 調查記錄。從播種到生長結束,定期定時對植株生長情況進行觀測記錄。統計黃秋葵全生育期表現、病蟲害發生情況,在各種植區塊隨機抽取連續20株小樣方進行植株測量及產量測算。
2.1 生育期調查 由表1可知,在大棚栽培條件下,黃秋葵出苗、始花、結果及采收期都要比大田早。在大棚栽培條件下,各品種出苗整齊時間五角秋葵需要8 d,圓角秋葵需要10 d;在大田栽培環境下,五角秋葵出苗整齊時間需要11 d,圓角秋葵出苗整齊時間需要12 d,從播種到始花平均為60~70 d,始花期到采收期為6~8 d,圓角秋葵終收期比五角秋葵早5~10 d,大棚栽培條件下比大田采收早5~10 d。
2.2 不同品種不同環境生長表現
2.2.1 植株生長比較。由表2可知,不同品種及不同栽培方式對黃秋葵的性狀表現差異明顯。其中,五角秋葵在大田和大棚的栽培條件下,平均高度差為45 cm,圓角秋葵平均高度差29 cm;在大田栽培栽培環境下,圓角秋葵高于五角秋葵53 cm,在大棚栽培環境下圓角秋葵高于五角秋葵37 cm;在觀測樣本中,最矮植株為大田五角秋葵,高度為50 cm,最高為大棚圓角秋葵,高度為200 cm。各栽培方式的莖粗影響不大,對節間數影響明顯。各品種及栽培方式的分枝數差異性表現也較明顯,五角秋葵分枝數明顯多于圓角秋葵,不同栽培方式對五角秋葵分枝數影響不大,但對圓角秋葵分枝數影響明顯,大田分枝數為大棚的3倍。五角秋葵與圓角秋葵的葉形、果色、果實斷面的生物學性狀表現也不一樣,五角秋葵的葉為掌狀全裂,果實斷面為五角形,嫩莢果顏色為青綠色,圓角秋葵葉為掌狀淺裂,果實斷面為八邊形,嫩莢果顏色為乳黃(部分生長后期變為紫紅色)。
表1 黃秋葵在貴陽地區的物候表現
表2 黃秋葵在貴陽地區生長表現
2.2.2 黃秋葵開花、結果比較。由表3可知,栽培方式對黃秋葵開花、坐果的差異性表現明顯,五角秋葵的大田主枝結果數少于大棚,主枝開花及花苞數基本相等,主枝坐果率達到100%,但側枝結果數大田明顯優于大棚,平均達到了14倍之多,大棚側枝開花數少,坐果率不高,結果明顯少;圓角秋葵除主枝結果數大田大于大棚,其余與五角秋葵相似,圓角秋葵大棚主枝落花落果嚴重,平均每株達到2.6個,坐果率嚴重下降,只有73%,大田側枝結果數平均為大棚的9倍。五角秋葵整體性狀表現優于圓角秋葵,大田栽培方式更適合黃秋葵栽培生產。
表3 黃秋葵主側枝開花、坐果表現
2.2.3 黃秋葵產量比較。由表4可知,圓角秋葵單個莢果重于五角秋葵,栽培方式對單個莢果重量影響不大。栽培方式對黃秋葵產量影響明顯。在大田栽培環境下,五角秋葵整株結果數、整株開花數、整株結果開花總數均高于大棚,整株結果數差平均達到5.45,產量差約405 210 kg/hm2。圓角秋葵表現與五角秋葵一致,但更為明顯,整株結果數之差達到了8.3個,產量相差約2 467.20 kg/hm2;在大田栽培方式下,五角秋葵與圓角秋葵產量相差約2 447.25 kg/hm2,在大棚栽培方式下,五角秋葵與圓角秋葵產量相差約861.00 kg/hm2。五角秋葵產量在不同栽培環境下均明顯高于圓角秋葵。
2.3 病蟲害抗性調查 通過栽培基地內黃秋葵病蟲害的觀察,黃秋葵在幼苗期、生長期易發生蚜蟲危害,尤其在連續陰雨天氣較為嚴重,發病時間多在5~7月,待開花結果后有所下降,在幼苗期偶見尺蠖啃食幼葉,在種植區內只有大棚圓角秋葵發生1株莖腐病,大田五角秋葵發生1株日灼病,未見其他病蟲害。
表4 黃秋葵產量比較表現
該試驗結果表明,黃秋葵適應性強,適宜貴陽地區種植。所選兩個品種都表現出良好生長習性,但以五角秋葵各性狀表現優于圓角秋葵,是值得推廣的品種。
針對貴陽氣候特點和在不同栽培方式下的生長表現,選擇合理的栽培方式及措施,有利于節約成本和提高產量。在5月份以前選擇保護地育苗,在5月份氣溫穩定回升后在露地用地膜覆蓋壟畦進行定植是比較適合貴陽地區推廣的栽培方式。
適時采收有利于增加莢果品質,尤其是采收商品果宜在花謝后3~5 d采收,此時嫩莢果纖維含量少,口感好,品質最佳。每采收2~3次進行1次田間水肥管理,可有效促進花芽分化,開花結實,提高產量。
在整個生長期內,黃秋葵表現出較強的抗病蟲害,發生病害較少,在幼苗期至開花期注意蚜蟲和尺蠖的發生,采用常規防治方法即可。
黃秋葵在貴陽地區初次試種,有待進一步加強黃秋葵品種的引種試種,豐富黃秋葵品種,同時進一步改進和完善黃秋葵配套栽培措施。
[1]盧隆杰,蘇濃,岳森.菜藥花兼用型植物——黃秋葵[J].特種經濟動植物,2004(8):35-36.
[2]單承鶯,馬世宏,張衛明.保健蔬菜黃秋葵的應用價值與前景[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12,31(2):38 -41.
[3]薛志忠,劉思雨,楊雅華.黃秋葵的應用價值與開發利用研究進展[J].保鮮與加工,2013,13(2):58 -60.
[4]黃阿根,陳學好,高云中,等.黃秋葵的成分測定與分析[J].食品科學,2007,28(10):451 -453.
[5]劉東祥,葉花蘭,劉國道.黃秋葵的應用價值及栽培技術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06,34(15):3718 -3720.
[6]彭智群.黃秋葵的保健價值[J].吉林蔬菜,2004(3):30 -32.
[7]劉燕,陳榮建,謝道平.不同品種黃秋葵引種栽培比較研究[J].貴陽學院學報,2014(1):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