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臨近空間飛行器系統工程研究所 趙曉利等
在航天企業中,班組是工程研制的攻堅堡壘,又是技術人才的培養搖籃;是企業設計能力提升的基石,又是企業組織管理的基元細胞。在日常工作中受研制進度、人力資源等因素所限,航天企業班組管理往往以確保設計質量和研發進度為重點,從而引起工程研制與人才培養、班組全面管理、設計能力循序提升之間的矛盾,導致人員發展瓶頸化、班組職能片面化等問題。因此,有必要從管理模式上進行總結、創新,構建班組全面發展的長效機制,使班組真正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的源泉,成為高科技人才培養的“發動機”。
筆者以北京臨近空間飛行器系統工程研究所氣動技術研究組為例,就如何發揮研究設計型班組的雙重特色,淺析專業管理與型號管理互相促進的基層班組管理方法。
整體看來,氣動組具有“快、深、全”的特點,即進度要求快、理論層次深、設計環節全面。三者中,“快”與“全”是果,在型號研制中由客觀條件決定;而“深”則是因,直接決定了設計的進度與深度。簡而言之,氣動組具有科學研究與工程設計的雙重特色。
從型號研制定位看,氣動設計緊隨總體約束之后開展工作,其結果直接作為各專業的設計輸入,且設計質量及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總體研制水平和進度。因此,氣動設計必須具備前瞻性,率先做好技術能力儲備,為型號研制整體進度爭取時間。
從專業層面看,不同型號面臨的氣動難題各不相同,每類飛行器的成功研制均基于對各類流動問題認識的突破。流動的未知性決定了氣動設計并非是完全依靠經驗可及的工作,因此必須在設計中融入研究內容,掌握各類流動問題的機理,方能在型號工程研制中提出解決方案。
由于氣動設計具有很強的研究特性,對流動機理的掌握、對氣動規律的認知、對模擬方法的應用及改進、對驗證技術的設計、對布局特性的確認等環節均環環相扣,任一環節的缺失都將影響對氣動問題的整體把握。
針對上述氣動組的專業特色,僅以進度作為推動基層管理的手段,將可能導致以下三方面問題:一是對外協的依賴導致能力弱化;二是對計算的依賴導致方法簡化;三是對數據的依賴導致認識淺化。
在正常進度要求下,圖1所示的設計流程合理、可行,但若進度過快或研制任務過多,則會進入“立項—提外協—完成任務—再立項—再提外協—……”的快節奏循環,致使班組無暇顧及外協成果向自主設計能力的轉化。
傳統上,型號設計強調“氣動先行”,一般氣動設計提前于各專業一段時間,待布局基本確定、氣動特性基本清晰、氣動數據基本具備后,再啟動各專業總體迭代設計工作。但受制于客觀進度要求,往往氣動設計與各專業同步推進,導致將大量精力放在數值計算上。長此以往,則可能形成“氣動設計= 數值計算”的假象,造成設計手段的單一化。
氣動設計長期局限于進度牽引,這可能造成設計人員認識水平過于膚淺,對問題的理解僅僅停留在數據表象上,容易形成對設計能力提升的實質性障礙。
筆者通過對多家航空單位、航天總體單位以及國外同類型單位的調研分析發現,目前在氣動設計基層管理方面存在以下趨勢:
一是專業配置完整化。各單位均在嘗試將與氣動相關的專業配置完整,以拓寬氣動專業內涵,發揮整體優勢。
二是組織機構集成化。各單位均在組織層面專門成立了氣動專業研究室,為專業成長開辟了充分的可能空間。
三是型號能力全面化。各單位均在嘗試依托氣動專業研究室建設全面的型號氣動設計能力,布局設計、試驗技術、理論研究、布局評估均被列入發展目標。
四是專業研究常態化。各單位均非常重視氣動專業問題與工程研制的同步推進。
面對相關單位的發展態勢,為在氣動設計領域保持競爭能力,航天企業可嘗試牢牢抓住氣動設計的根本特點,著力從專業能力提升角度尋求突破口,以專業能力的提升帶動布局設計水平、氣動研究水平、數值計算水平的提高。

圖1 正常氣動設計流程
從型號中來,到型號中去;以型號需求自然推動專業建設;以專業提升為型號研制保駕護航;讓班組成為人才培養的搖籃。這就是航天企業研究設計型班組管理的基本原則。
為保障班組專業能力的持續提升,需從基層管理層面建立相應的模式,并使其具備以下幾點基本特征:可體現專業研究與工程設計相互融合的班組特色,可實現專業能力的持續有效提升,可推動工程設計能力的持續進步,可保證專業建設與工程研制的有機結合。為此,在原有型號設計管理方法的基礎上,主要通過“一條線、一套機制、一項辦法”進行管理模式架構的建設,主要包括新建一條專業管理線,確保專業建設的扎實推進;新建一套專業與型號的聯動機制,確保專業建設與型號研制的有機結合;新建一項績效考核辦法,激勵對型號設計有重要貢獻的專業研究成果。
(1)建立專業分工管理線
在原型號分工管理的基礎上,平行創建一條專業分工管理線,如圖2 所示。

圖2 專業分工管理示意圖
在按照型號需求對專業問題進行分解后,根據組員專業背景、專業特長的不同,確定每位設計員的專業分工。專業分工應保證每人負責的專業問題和型號問題的銜接性,盡量避免給型號設計造成額外負擔。注重專業分工的團隊性,以專業攻關團隊解決專業問題,繼而實現專業成果向多個型號的同步轉化。
(2)建立專業與型號聯動機制
建立專業分工管理線后,班組需建立專業線與型號線間的聯動機制,在兩條線之間搭建一條紐帶,從人員管理、專業研討、綜合考核、成果轉化等方面,確保兩條線之間隨時互動、同步推進。
(3)建立配套的考核激勵辦法
建立與專業管理相適應的考核辦法,實現管理層面的流程閉環,如圖3 所示。
新的管理模式以“家”式結構創建,如圖4 所示。
在這個新“家”中,以“一基、一頂、二柱”為框架,以“一法”維持秩序,以“一回路”培養活力。
“一基”是指型號需求,所有設計、研究、管理工作均在此基礎上開展。
“一頂”是指型號攻關能力,所有設計、研究、管理工作均為達成此目標服務,最終形成扎實的研制能力,培養出技術人才。
“二柱”是指專業能力和設計能力,兩者不可偏廢,必須同步強大起來,方能保持“家”的牢固性。
“一法”是指班組并行管理方法,包括技術問題管理、人員分工管理、技術/型號問題交流、設計方法/規范改進、雙重績效考核等要素,是維持“家”良性發展壯大的制度保障。

圖3 專業績效評定流程
“一回路”是指構建“設計工作—發現專業難題—專業攻關—獲得專業攻關成果—改進設計方法—更高效/高質開展設計工作”的良性持久循環,以實現專業研究與型號設計的即時轉化。

圖4 專業建設與型號設計并行的管理模式
采用新管理模式后,北京臨近空間飛行器系統工程研究所氣動技術研究組取得了一定成績。通過在班組內成立專業攻關小組,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多體運動與非定常流動耦合問題仿真方法,有效解決了型號設計中的分離仿真難題。在氣動布局設計風險規避、自激振蕩問題模擬研究及復核復算等問題上也取得了顯著成效,同時研究所在實踐新管理模式的一年內共獲得院級技術改進一等獎3項,二等獎1 項,三等獎3 項;氣動組的研究能力呈現提升勢頭,已發表學術會議論文5 篇,待發表核心期刊學術論文2 篇。
一是完善班組任務分配管理方法。將任務分配管理辦法納入班組制度,通過正副組長策劃、專家建議、組員提議、組內審定、確定分工等環節,制定專業建設任務分配方案,與型號研制計劃并行推進。將組員盡量分配到最擅長的專業領域和型號中,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是改進班組績效評定體系。將績效管理辦法納入班組制度,每季度召開專業技術交流及班組組員互評會議。將質量方面的評價按照“6 分型號加4 分專業”,創新方面按照“5 分型號加5 分專業”的比例進行細化,完善專業績效考核。
對于研究設計型班組,在班組管理層面建立專業與技術并行的管理模式,從行業競爭角度講勢在必行,從實際操作角度看現實可行。并行管理模式有望激活班組潛力,從本質上提高基層班組的工程設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