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軼群新華網數據新聞部副主任
在介紹新華網的數據新聞發展情況之前,新華網數據新聞部副主任馬軼群播放著酷炫的ppt動畫,先講了一個小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一位是新聞先生,一位是數據小姐。新聞先生是一個知識豐富、行動迅速但是有些傳統的人;數據小姐是一個看似雜亂無章,但是嚴謹起來常常會給人帶來驚喜的人。他們相遇了,變化也就發生了,數據小姐讓原本有些枯燥、傳統的新聞先生變得有趣起來,而新聞先生讓那個原本有些亂七八糟的數據小姐更加形象鮮明、招人喜歡,也更有深度了,他們的結合就好像發生了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在新華網的數據新聞部,這種化學反應每天都在發生。
新華網從2012年就開始了對“數據可視化”新聞進行探索,是國內外較早開展數據新聞實踐的媒體機構之一;今年更專門成立數據新聞部負責數據新聞創新制作,這也是國內媒體中最早以部門形式成立的數據新聞部,反映出新華網對數據新聞的前瞻性和重視程度。
新華網“數據可視化”新聞以“數讀新聞,據焦天下,用數據和圖表傳遞獨特新聞價值”的理念,在數據梳理、表現形態、傳播路徑等方面進行創新,力爭在一件數據新聞作品中,就能夠讓網民快速了解新聞事件的發展、演變,掌握新聞中的知識化內容,讓新聞更有價值,用網民認可的新形態報道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引導輿論。
目前新華網已初步形成從數據抓取到數據分析、提純,再到數據可視化呈現的全流程、高效業務鏈。截至2014年11月底共制作了近千期數據可視化新聞產品,在國內同類媒體中處于領先位置。
在實踐中,新華網數據新聞部根據數據新聞的特點及用戶偏好等,不僅精心策劃熱點分析、政策解讀等時事類數據新聞,也不斷發掘各種社會熱點以及貼近百姓生活的服務類、科普類數據圖,已逐步形成了五大系列數據新聞:
1. 熱點解碼系列:該系列涉及時政熱點、重大主題、社會事件、國際新聞、財經關注等,實時跟蹤全球最新最熱的信息資訊,快速反應,梳理挖掘熱點、突發事件中的時間、空間等數據化內容,整合各種權威背景資料,形成及時、權威的可視化新聞。如習主席歐洲、拉美之行等,李克強總理訪問非洲、英國等重要出訪活動,已經做到實時跟蹤報道,造出聲勢,對重要成果進行亮點提煉,找到這些成果與百姓生活的結合點,使之更貼近網民、更接地氣,收到良好效果。

2. 政策解讀系列:新華網承擔著對國家重大政策發布、解讀的任務,除了傳統報道外,嘗試以數據新聞的方式來解讀政策措施,將抽象的政策進行有邏輯的梳理,從網民看得懂的小切口切入,解疑釋惑,結合網民切身利益,講述政策帶來的影響。
《圖說戶籍制度改革帶來的改變》《一張圖幫你讀懂“微信十條”》《聚焦公車改革》《各省份“單獨兩孩”時間表》等數據新聞在政策出臺的第一時間盤點網民關注的政策信息,通過明晰的內容梳理,快速了解政策的重點、亮點。
3. 生活服務系列:該系列主要圍繞社會生活類實用信息,針對網絡中的網民關心的多樣化話題,用數據解釋社會現象,為網民提供服務,提升數據新聞的服務性和貼近性。《互聯網金融的“寶寶”們怎么了?》《航班大面積延誤到底“堵”在哪兒?》《“手機依賴癥”你有木有?》等等,這些數據新聞不僅是根據新聞熱點話題中的數據信息揭示生活中的現象,而且為網民提供問題解決方案,深受網民的喜愛,不少網民甚至自制成合集在論壇、貼吧傳播,進一步提高內容的傳播力。
4. 科普知識系列:利用新華網自身所具備的權威性,針對熱門的科普事件、網絡上流傳的各種謠言進行科學的分析,與權威機構合作,搜集數據進行科學的解讀,試圖在一張圖里傳播科學知識,粉碎生活謠言。如新華網和中國科協合作,聯合推出的《圖解埃博拉病毒》。
5. 交互數據系列:如果說靜態數據圖仍然只是單向傳播,那么交互數據新聞就是通過交互,讓網民自己去探索新聞中感興趣的數據,交互數據新聞往往能夠通過一屏的空間展示更多的數據信息,同時把自主權交給網民,受到網民的推崇。通過靜態數據圖的積累,新華網數據新聞部精心策劃了一系列交互數據新聞報道,從而使新聞傳播的速度、針對性、準確性都得到了提升。
經過幾年的積累和近期的發力,新華網的“數據可視化”新聞已經形成了良好的品牌影響和傳播效果,在線上線下都有著很好的口碑和影響力,不但得到國內重要網站和社交媒體的重點轉載和展示,也得到了其他不同類型媒體的關注,如央視《新聞聯播》節目、東方衛視、江蘇電視臺、《新華每日電訊》《北京晚報》《第一財經》等多家電視媒體和平面媒體都大幅轉載和引用過新華網“數據可視化”產品。
數據新聞,數據是核心驅動力,貫穿于數據新聞制作的始終,但一直有人認為數據就是數字,這個觀點需要再認識,數據事實上代表著對某件事的描述,是包含了文字、數字、圖片、視頻、時間、空間等不同形態和要素的信息對象的結構化集合,因此,數據新聞挖掘加工的對象絕不僅僅是數字,一切皆可為數據。
就新聞而言,它的特點是新、快,但一條新聞的生命期能持續一周就很不錯,少則只有1-2天甚至更短,而數據拼的不是快,數據越沉淀就越有價值,越積累越有份量。新聞不僅僅是快速提供新鮮見聞,而且應該要作為數據沉淀用于分析和研判,產生更大價值。
更大程度發掘新華網發布的海量新聞的價值,首先是將新聞數據化,找出他們之間的關聯,讓人們不再迷失于文字中,形成更強生命力的產品,這也是要進行數據新聞探索的原因之一。

除了從新聞轉化來的數據,大量政府公開數據及個體產生的數據也是數據的重要來源,例如《一個家庭的65年變遷》中,國家數據是從國家統計局統計年鑒中提取,關于家庭的數據則是從歷年的新聞中提煉而成,這些權威數據為數據分析提供了絕好的數據素材。
有了數據素材,可以形成大量數據的聚合,然而如果不對這些數據進行結構化加工,大量的無效數據(dirty data)混雜其中,這樣的“大數據”很難被受眾消化,受眾難以從中發現對自己有用的信息。
要幫助受眾理解數據,在新聞理念、編輯思想這根主線的指導下,明確數據挖掘的方向,剔除無效數據,將數據進行結構化、知識化分析、梳理,探索有價值有意義的數據聯系,才能形成有效的小數據,這種經過精加工形成的知識化小數據就是數據新聞值得利用和呈現的。
對于人這種視覺動物而言,都希望能從視覺的角度來看各種信息、數據,眼睛對顏色、形狀等可視化元素是特別敏感的,如果眼睛喜歡它們,就稱它們漂亮。當人們從信息的叢林中看到特別美的畫面時,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知識的可視化實際上就是有效數據的可視化。它讓新聞從靜態的平鋪直敘躍升到直觀性、互動性更強的信息圖或交互數據。可視化使用視覺符號將經過知識化處理的數據進行提煉和重組,將數據的內在邏輯轉化為圖像語言。
可視化加強了新聞接受的速度和效果:建立于視覺感知系統的可視化過程加快了網民掌握新聞數據的速度;形象化的解讀使數據變得更易于理解和富有吸引力,視覺元素間的結構和層次又進一步發掘了數據更深層次的價值。
用好可視化這門新的語言,那么你將同時能使用兩種語言,每一種都能加強另一種,如果讓這兩種語言同時工作,就能更好地傳遞思想和觀點。
產品有價值、體驗好,用戶才會買單。從開始制作一件數據新聞作品時就應該帶著產品化理念,制作出能讓用戶很快獲取對自己有價值信息,快速理解復雜問題,有著良好用戶體驗的數據新聞產品,才是有可能引爆的數據產品。
以數據新聞《反腐大數據》為例,希望記者以后不用再費勁從中紀委網站靠人工數據挖掘機一條一條扒材料了,只要進入這個網頁就能找到想要的數據,探索貪腐的趨勢和關系,快速寫就一篇深度數據分析的新聞。
一旦認清了數據新聞可以更輕而易舉地提供更有深度、更可靠見解的新聞這一事實,那么數據新聞的產品價值或許很快就會實現了。
對于數據新聞來說,可信、可靠的數據源是產品價值的重要元素之一。未來,新華網也希望與更多的政府機構、研究機構合作,通過“四化”驅動,讓被忽視了的大量原本就很美的數據重放光彩,共同研究數據新聞的產品化、產業化方向,發揮數據應有的價值。這“四化”背后最終的驅動力還在于人,因此現代的數據新聞人應具備:數據化的思維、知識化的能力、可視化的技巧、產品化的理念。
目前,新華網的數據新聞團隊也是按此標準配置人員:數據編輯、數據分析師、可視化設計師、產品經理等,更為重要的是,身后還有新華社、新華網的一支跨部門的記者、編輯顧問團隊的專業化支撐。在這里,內容編輯進行報道創意和數據分析,技術人員進行技術支持和可視化呈現,兩者不斷融合,共同完成那些美妙的新聞與數據的化學反應。
《第三次浪潮》的作者,著名的未來學家托夫勒,將大數據稱為“第三次浪潮的華彩樂章”。那么,數據新聞則是媒體大融合進行曲中的創新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