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瓊瑤
2013年8月,66位來自世界各地、各行各業的海歸白富美,每人投資2萬元,共同籌集132萬元,打造出了中國首家女性眾籌咖啡館Her Coffee,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然而時隔一年,這個以眾籌起家的創業項目,卻面臨著閉店的窘境。究竟是什么原因讓這所被譽為“最性感的咖啡館”走向死路?
眾籌模式的興起,是源于美國的一家大眾籌資網站Kickstarter。這種模式的興起打破了傳統的融資模式,它被稱為“販賣夢想的生意”模式。
Her Coffee,就是因夢想而得以存在。66個人,來自世界各地:紐約、北京、上海、香港、倫敦等;從事各行各業:金融、傳媒、時尚、公關、航空等。這66個人,大部分未曾謀面甚至互不相識,只知道各自微信昵稱而已。
咖啡館的閉店或者尋求轉型,意味著一個夢想的幻滅,同時也說明Her Coffee的眾籌模式陷入了絕境。
這樣的絕境,得先從Her Coffee的選址說起。
Her Coffee坐落于北京建外SOHO東區,這里是北京CBD核心區,國貿橋金十字的西南角,北臨長安街,東臨東三環,南臨通惠河北路,是繁華熱鬧的都市生活中心。時尚大氣的樓群和小資風味的小街構建了這座北京“最時尚的生活櫥窗”。

交通便利、商業活動頻度高、人口密度大、購買力強,這樣的門店選址看起來聽起來都很美,但其背后,需要儲備著龐大的資金鏈,132萬,只能讓Her Coffee有一個開始,后續發展很難。
就單從籌資額來說,Her Coffee不適選在租金昂貴的黃金地段。但有趣的是,Her Coffee的創立者都是同一個想法:“我們不以盈利為目的,我們創立的初衷就是搭建一個‘實現夢想’的平臺。“如此一來,建外SOHO高達上百萬的年租金從何而來?不盈利或許不是大問題,但虧損呢?一旦出現虧損,誰來背負這個缺口?
很現實的一句話: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干。對于一個創業者來說,“不以盈利為目的”的說辭終究只是一個冠冕堂皇的幌子。做生意的最終目的一定是賺錢,否則只能關門大吉。
再從咖啡店的賺錢能力來說,國內即便是品牌咖啡或連鎖咖啡,盈利也不容易。
咖啡館的經營形式一般分為純咖啡館和咖啡+簡餐(酒水)的咖啡吧。北京建外SOHO沒有煙道,所以Her Coffee不能做飯提供簡餐。
在北京CBD這樣的地方,聚集了大量商務人士,他們大多工作繁忙,商談事情或者自我放松,離辦公室較近的咖啡廳就成了他們舒緩心情的首選。很多商務投資人士選擇咖啡廳并沒有將咖啡的味道放在第一位,他們更注重的是氣氛以及能為他們帶來的商業價值。
而此類咖啡廳的特點就在于,首先設計裝修很典雅,擁有獨立的包間;其次,在產品上配備商務簡餐;第三,能夠提供無線上網服務。
Her Coffee以女性咖啡館為定位,在設計上小資情調濃厚:燈光昏黃,音樂清雅,墻上掛著眾多美女股東的照片,大書架上擺滿了書,文藝氣息彌漫。這樣的設計,對CBD商務人士的吸引力不大。
沒有簡餐也是弱項。無論是一個人還是幾個人,如果只是純喝咖啡,“翻臺率”就會很低,人均消費也很低。
從行業業態來講,咖啡館目前競爭比較激烈,只是靠賣咖啡回本很難。
Her Coffee當初開店時眾籌的原始資金只夠初始投資費用,除去房租是成本的大頭,店里的裝修、設備、日常開銷都不是小數目。
當咖啡館的收益支撐不了整個開銷時,出路只有兩條:要么進行二次眾籌,繼續燒錢;要么關門歇業,一拍兩散。
所以如果大多數股東是“玩票”的心態,那就相當于玩錢。
眾籌模式門檻低、成本低、風險低,被很多創業者追捧。對于咖啡館來說,眾籌只是平臺搭建的第一步,從管理學出發,企業進入實際運營階段,就需要按照一個正常的公司模式去運營,這些都需要專業人士去做。
Her Coffee的66個創業者都不是精于此道的管理者,她們都有自己的工作,大多都是“三高”人群,工作繁忙,在咖啡館的管理上能夠投入的時間、精力有限,對餐飲也不熟悉。
從Her Coffee成立起,股東們就是按照自己的感性認知去做,而不是通過數據分析理性應對市場。因各人風格不同,生產和管理的理念無法完全一致。另一方面,經營方面考慮太少,內容設計、原材料管理、毛利率核定、損耗監控都沒有邏輯,這是管理上的大漏洞。
作為一種碎片化的股權投資,眾籌所吸引的參與者更多是心存股東情懷,但卻缺乏對作為一個老板的認識。
一個項目能否取得成功,關鍵在于靈魂人物。而眾籌模式在管理上的弊端在于,要么出現多頭管理,要么出現管理空白。在Her Coffee 66個互不相識的股東當中,很難出現一個能夠得到大多數人信任的靈魂人物。
所以,一個企業必須建立一個系統的股東結構,眾籌股東中,需要有一些影響力的大牌人物,從而吸引其他股東跟進,同時需要調動股東的參與感,投入時間精力越多,對企業就越有感情。
(來源:商界招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