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密
判斷全球經濟發展趨勢,選準優勢行業,培育世界級的中國企業,有利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而合理分配政府與企業的角色,實現各有側重、有效配合,則是打造世界級中國企業的必要途徑和方式。
跨國經營活動與一國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相互促進,跨國公司的發展是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21世紀以來,全球化進程大大加速,為我國企業利用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判斷全球經濟發展趨勢,選準優勢行業,培育世界級的中國企業,對于我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目標的實現意義深遠。而合理分配政府與企業的角色,實現各有側重、有效配合則是打造世界級中國企業的必要途徑和方式。世界級企業造就經濟可持續增長
跨國公司自20 世紀以來就憑借其網絡優勢,在全球范圍利用資源,通過轉移價格降低總體的生產經營成本最終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重要推動因素之一。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國門,尋求海外發展,經營規模保持不斷增長,跨國公司的實力逐漸增強。美國《財富》雜志公布的2013年全球500強排行榜中,95家中國企業榜上有名,比2012年增加了16家,總數繼續逼近美國。但不可忽視的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企業的國際化程度還有較大的差距。在入圍全球500強名單的大多數中國內地企業中,只有少數幾家是國際化經營企業。
跨國公司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起到的助推器作用不容忽視。中國經濟經歷了較長的積累過程,貿易出口和對外投資近些年來都保持持續增長。然而,要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的目標,做大做強、培育世界級企業十分重要。
中國加入WTO 以來,在開放國內市場的同時也獲得了巨大的國際發展空間。開放的中國經濟與全球的聯系愈加緊密,外需已經成為中國經濟保持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出口的節節攀升也相應帶來了很多問題,如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使得中國需要進口更多的能源和資源等都影響著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要實現中國的經濟可持續增長的目標,需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在保證利潤的前提下調整公司的全球布局。
全球化的經濟要求企業能夠在全球范圍充分配置資源,在這個意義上,“規模經濟”仍是企業得以獲取更多收益的重要途徑。中國制造業中的服裝、紡織品等具有較強的全球競爭優勢,但并非世界級跨國公司。因此,要實現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這些具有全球競爭優勢的企業就必須努力打造成為真正的世界級企業。
政府之手不可少
世界級企業的打造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政府和企業的協同努力。在這個過程中,政府作為一國經濟的管理者和企業成長的重要后盾,應主要起到支持和引導的作用。
各國要素稟賦的不同決定了其獨特的國際競爭優勢。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已經形成的優勢大多集中于生產力密集型的行業,但隨著中國的生產制造成本的逐漸上升以及國際分工和產業轉移的繼續進行,我國的優勢企業因為缺乏核心競爭力,難以在現有技術水平上通過規模擴大而形成世界級企業。因此,國家應重點培育和支持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行業,鼓勵企業延長產業鏈,重點加強價值鏈前端的研發和后端的營銷環節。
在重點培育和支持具有發展前景行業的同時,政府應對一些重點支持行業設置準入門檻,立法禁止跨國企業的價格戰等不正當競爭方式,鼓勵企業通過技術研發和市場細分,實現供給的差異化,從而做強企業。另外,政府也應該與投資東道國政府一起,規范中國跨國公司的海外經營行為,相反也要積極利用國際規則,限制國外跨國公司的惡意競爭,為我國企業創造更為公平的國內市場。
由于我國企業開展跨國經營的時間不長,相關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一些企業在“走出去”后就“變成了”外資,無法享受本國企業的待遇,而投資東道國仍認定企業的國籍是“中國”,也不會給其東道國企業的待遇,這就造成了企業不僅難以在海外發展,而且失去了其國內市場基礎。隨著我國開展跨國經營企業的數量和規模的不斷增加,政府應制定針對性的規定和政策,以保護跨國經營的企業,并使其對我國經濟發展繼續做出貢獻。
另外,在WTO 多哈回合等多邊和自貿區雙邊貿易協定談判的過程中,政府需要平衡“防守”和“進攻”利益,既要避免外來競爭者對國內產業的沖擊,更要為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爭取更好的國外環境。
企業自強是關鍵
企業作為市場的主體,要想把自身打造成世界級企業,就應在政府的支持和指導下制定國際化的發展戰略,充分利用外部資源,注意學習、積累和創新,逐步培育自身的全球競爭力。
要想獲得可持續發展,企業必須根據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制定國際化發展戰略。企業的戰略要有前瞻性,避免因戰略的頻繁調整給企業發展帶來的波動。同時,企業在戰略的制定時應當主動了解、跟蹤國家發布的可能影響經濟環境,特別是與企業發展密切相關的政策,如果能夠結合國家發展戰略,將能使企業獲得更大的發展舞臺。
在全球化競爭中,國際化人才十分重要而且稀缺。因此,企業在發展中要能夠迅速培養出適應各種環境、具備較強溝通和處理問題能力的人才。
除了制定長遠的國際化發展戰略,企業要做強還需要有效利用外部的優勢資源,積極創新,通過合資、合作等多種方式謀求發展。各產業的發展模式大不相同,如家電、服裝等日用品生產制造業,則需要控制總成本,可以利用發達地區的研發能力,掌握目標市場的消費偏好和趨勢,把生產環節放到生產成本最低的國家或地區,以實現全球資源的優化配置。
在國際化發展的過程中,企業會遇到比國內大得多的風險,許多原本發展良好的大型企業在風險中經營困難甚至破產。風險可能來自內部的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善,也可能來自外部的政治、金融甚至戰爭,還可能是二者的結合。因此,必須建立風險的預警和應對機制,加強制度建設和執行,在控制風險的基礎上保持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