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治
二、畫面語言
攝影畫面語言由“點”“線”“面”構成框架,以光影、形態、色彩為形容語言,以動靜、虛實、疏密為狀態語言。
構成畫面的“點”“線”“面”,都是帶引號的。因為“點”在畫面中不單指為一個點,主要是指畫面的主體、視覺中心和能夠誘發美感的著眼處;“線”也不單指實體的線條狀物,還包括由物象排列組成的視覺結構線和由光影形成的非固體的虛擬線;“面”也不單指相同屬性物質形成的面積,畫面中的空間和空白也被視為畫面結構中的“面”。
畫面美感語言構成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不管是什么樣的畫面形式,都必須有統治元素才能產生個性的美感。
如圖3-27《建筑大軍》是以人頭和安全帽為“點”構成畫面的統治元素,給人以整體、龐大和力量之美;
再如圖9-202《早春》,是以線條為統治元素構成的畫面,給人以簡約清晰淡雅之美;
再如圖9-203《仙境》是以色彩主調為統治元素構成的畫面,給人以柔美、溫馨、和諧之美。
對比形式是營造畫面藝術氛圍,突出主題和主體的基本方法,是締造畫面藝術語言的普遍規律。
對比形式語言太多了,客觀現實中的大小、多少、粗細、曲直、遠近、濃淡等等比較直觀的對比現象不勝枚舉。
攝影畫面語言構成中的對比可分為三個方面:
一是從構成思想內容上說,有先進與落后的對比;富有與貧窮的對比;歡樂與悲哀的對比等等。這些是意識形態方面的對比內容,是立意的范疇,一般在構思畫面主題時加以考慮;
二是從構成材料形式上說,有線條上的形狀、節奏、旋律的對比;影調上的高低、層次、反差的對比;色彩上的色相、明度、純度的對比等等。這些是畫面構成要素對比的表現形式,一般在考慮畫面構成時需要進行選擇、取舍和提煉;
三是從構成章法技巧上說,有動與靜的對比,虛與實的對比,疏與密的對比等等。這些是組合藝術語言,突出主體的構圖技巧和構圖章法。也是我們需要在此重點討論的問題。
1.動靜交錯
在攝影藝術造型中,表現靜態的畫面可以說是輕而易舉,手到擒來,如果表現“靜中有動”或“動中有靜”,動靜交錯的畫面就不那么容易了。
動感包括形動和神動。“形動”是畫面中的動態物象直接給讀者的動感印象。如圖2-16《雙飛雙宿》和圖7-129《振翅比美》。
“神動”是畫面中的靜態物象間接留給讀者的動感印象,如圖9-204《心不在焉》畫面中的主體女人和作為陪體的男人都心不在焉。男人,忽視了身邊的女人,而在凝望著遠處的女人,可是這個女人也忽視了他的存在,而是在舞動身姿的同時,將目光瞥向攝影人。這是比較典型的“神動”畫面。
“形動”是表現畫面的形式美,“神動”是表現畫面的思想內涵。神依附于形而存在,形動神則動。
最具有動感語言的畫面要素當屬線條,尤其是曲線、虛線和斜線,給人的印象就是沒有穩定性的動態感。因此我們要利用鏡頭的夸張特性,選擇恰當的拍攝方位、運用拍攝技法等各種手段,去提煉那些恰如其分的動感線條來營造畫面語言。就如何取得動靜對比畫面的技巧舉例如下:
一是選擇具有動感的線條作為畫面結構主線。如圖9-205《不畏風寒》是以靜寫動的作品,畫面中的主體灌木叢以彎曲的形態向一個方向傾斜,給人以迎風斗雪頑強生存的神動感。彎曲傾斜的線條帶有擺動之勢,令人遐想,頗有“風飐一枝斜,閑窺別生勢”的情調。再如圖5-77《懸崖上的美女》畫面以斜線為主構成,就連主體人物的軀干也處于傾斜狀態,岌岌可危。那鮮活而柔弱的生命與死寂而堅硬的礁石,形成了鮮明的動與靜的對比語言。
二是使用運動鏡頭拍攝法。如運用搖拍、跟拍、移拍等方法制造出來的動靜對比線條,如圖1-3《水墨丹青》是搖拍作品。其表現特征是動態的物象趨向清晰,相對靜態的物象反而出現模糊,產生動感;再如圖9-206《童話世界》是移動拍攝作品。攝影人可乘坐在專用移動攝影車或一般交通工具上,在行進中對準目標按下快門。
三是運用慢速快門拍攝,當完成構圖確定拍攝目標后,將照相機固定在三腳架上,設定慢速快門,其快門的速度值一定要慢于運動物象的速度,然后伺機按下快門,從而取得動靜交錯的畫面,如圖9-207《劃破寧靜》正是“靜中之動,彌見其靜”的典型作品。
2.虛實相生
虛與實對比是藝術門類的主要創作規律之一。對于攝影藝術而言,卻是“易實難虛,易取難舍”。虛的表現技法已在“虛”字篇中漫談過,此不贅述,下面我們重點討論虛實相生的意義和表現形式。
畫面思想內容上的虛實相生,往往是比較含蓄的。“實”是指形象的具體、直接和鮮明的表現。“虛”是從形象自身引發出來的間接的想象和感受。以“虛”托“實”的表現形式,“虛”可以將“實”置于自由的領悟、想象和欣賞活動之中。另一方面“實”以其自身的形象語言,總是能展現出與“虛”的關聯性。虛實相生構成了作品的完整性,從而產生審美的愉悅感。
畫面表現形式上的虛實對比關系,要因題而定,因需而為,不可無厘頭的亂“虛”亂“實”。一般而言畫面的虛實結構關系表現方法大致上有三種:
一是主體與陪體的虛實結構關系。畫面中的主體無論是人還是物都是主題內容所要表達的重點,是畫面的視覺中心,因而一般將其表現為“實”并注重其形態、質感和情節的刻畫。畫面中的陪體、環境和背景的作用是補充和渲染主題的附屬物象,可根據客觀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虛”化處理。
這種虛實關系主要是通過“虛”來弱化或隱藏與主體爭奪視線的多余陪體,在畫面語言構成中,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閑言碎語”從而實現畫面的簡約美。如圖4-61《瑤池仙荷》使用煙虛的手法屏蔽了多余的“閑言碎語”。
二是主體自身的虛實結構關系。這種對比關系一般運用在物象的特寫和出現在運動物象畫面上,這種虛實關系要求“實”的正確,“虛”的合理。“實”是為了表現主體物象的細節、特征;“虛”是為了交代物象形態和畫面結構的相互關系。形成物象自身的虛實關系有三種方法:
第一是運用短景深,如圖9-208《條形碼》畫面中的斑馬鬃毛、頸部、和背臀部都是虛的,不但襯顯了斑馬的面部條紋特征也交代了斑馬和畫面的結構關系;
第二是運用適當慢速的快門取得局部虛化,如圖9-209《伸展運動》,運動中的石雞翅膀與頭部及部分軀干形成了虛實對比;
第三是運用鏡虛法制造局部虛化,如圖9-210《睜一眼閉一眼》鏡頭前加用局部半透效果的遮擋物,虛化部分主體,形成虛實對比。
三是畫面影調的虛實結構關系。前面已經談過“虛”的概念,從思想內容上“虛”是從形象自身引發出來的間接的想象和感受。從表現形式上也不僅僅是虛化和模糊,“空”也是“虛”的范疇,所以,畫面中的留白,包括環境的黑化和白化都屬于“虛”的表現。都能呈現“虛”的語境。尤其以暗托明的影調對比畫面,由于暗部看不到具體物象,能夠給人以更大的想象空間,如圖8-148《脫穎而出》那樣的低調作品。
虛實對比語言的創作,總的主張是突出表現最具有典型意義的主體,虛化多余的陪體,創造出虛實相生的畫面語言。
3.疏密有序
疏與密的對比,是畫面結構章法表現形式之一,任何形式的線、形、色在畫面構成之前只是構成材料,攝影人可以通過各種方法,對它們進行重新排列組合形成一定的章法,這個過程就是構圖,也叫“布局”,為了使畫面具有美感,則需要我們在構圖之前,根據創作主題思想進行構思。審美藝術理論告訴我們“疏密有序”是比較容易產生美感的規律,“疏密有序”強調“疏能跑馬,密不透風”。這只不過是比喻而已,具體布局時還要因地制宜,恰到好處。
所謂恰到好處要求 :
一是可以產生松緊、多少、輕重的感情語言;
二是可以產生畫面的氣眼、空白和空間感;
三是單組疏密對比可以產生和諧、統一和完整感,兩組以上重復出現,可以產生節奏感、韻律感和方向感。
疏密對比關系,在畫面中不單指相同屬性的物體,也可以是不同屬性之間的對比,只要畫面中的物象有聚散排列即可,如圖9-211《幽林驚夢》樹枝與鳥兒形成了疏密對比關系。
總之,畫面語言是豐富多彩的,動靜對比、虛實對比和疏密對比,只是最基本的對比語言和結構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