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文



“創業”除了與創新、夢想、熱情等這些熠熠閃光的詞匯并列之外,同時也與“商業”、“生意”緊密相關。
從《IT經理世界》最近一年里所接觸的創業團隊中,我們得到一個很明確的感受,這一波的互聯網創業者較以往更加腳踏實地,心高高在云端,腳卻深深扎根在泥地。
一位做移動數據分析的創業者分享的創業感受,讓我們印象深刻且有代表性:你必須清楚自己核心的商業模式是什么,這遠比考慮規模化更重要。這個創業團隊在產品化的過程中,始終不忘“商業模式”這個關鍵詞,一直努力讓自己的業務“離錢更近”。
那接下來就是選擇的問題。
比如,是toC,還是toB?
互聯網慣常的打法是先圈用戶,再考慮怎么賺錢。但是,我們也看到一些創業團隊,主動放棄toC的業務模式,或者選擇toCtoB“曲線救國”的方式,盡量避開在“還沒有特別好的付費習慣”的中國互聯網用戶里尋找商機。
再如,是服務互聯網企業,還是去啃傳統行業的“硬骨頭”?
有一些創業團隊明知拓展傳統企業市場的難處:教育市場的難度和成本往往比進軍互聯網領域更高,傳統企業對于IT類的新技術新產品往往更謹慎,尤其是還在成熟中的技術產品。但是,他們卻偏向虎山行。事實上,這一波互聯網浪潮將以摧枯拉朽之勢深入到傳統行業,換言之,傳統行業較以往有著更強的壓力和動力“深度互聯網化”。
再有,是去抱大公司的大腿,還是做中小微企業的生意,從幫忙它們省錢里賺錢?等等。
下面我們要介紹的三個創業團隊,它們的摸索與嘗試,是創業公司群像里掘金企業級市場的縮影。
做傳統行業的生意
大數據概念的出現改變了整個IT界。當企業對數據規模的需求出現爆炸式增長后,傳統的關系型數據庫已經漸漸無法滿足人們對數據量的需求,于是整個業界也在開始尋找新的技術,來滿足這種需求。這就是大數據和非關系型數據庫需求的由來。新技術中,知名度高的可能當屬Hadoop(一種分布式系統基礎架構)與NoSQL(非關系型的數據庫)。
廣州巨杉軟件開發有限公司(簡稱“巨杉”)是一家專注于新型NoSQL分布式數據庫研發的創業公司,SequoiaDB是他們的核心軟件產品,創始團隊成員都來自于IBM北美實驗室,長期從事關系型數據庫DB2的研發工作。
巨杉公司聯合創始人、CTO王濤認為,Hadoop與NoSQL實際上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嘗試解決大數據的問題。Hadoop看待大數據是作為批量處理引擎,它的優勢是做數據的批量處理;NoSQL適用的場景是數據量超大、高并發、實時查詢處理的數據。
在很多企業客戶的實際應用中,巨杉的NoSQL數據庫產品通常是與Hadoop的技術來結合的。“對于很多企業級用戶來說,打造大數據平臺遠遠不僅僅是一個NoSQL數據庫。因此我們一直在大力加強與IBM、Cloudera這種大數據領域巨頭的合作,利用我們在大數據平臺中實時數據訪問的優勢,為客戶提供一個堅實的基礎數據平臺。”王濤介紹,巨杉數據庫已經與IBM達成戰略合作,現階段作為IBM大數據平臺BigInsights中一個模塊,對平臺形成一種補充。
這幾年來,NoSQL數據庫憑借其易擴展、高性能、高可用、數據模型靈活等特色,吸引到了大量互聯網公司的青睞,國內的比如淘寶、京東商城、360、新浪、搜狗等都已經在局部嘗試NoSQL解決方案,國外的比如Google的 BigTable 和Amazon 的Dynamo使用的就是NoSQL型數據庫。
但是在傳統行業的企業級市場,無論是Hadoop還是NoSQL技術都還在起步階段。王濤介紹,雖然市面上已經有不少開源NoSQL項目,但巨杉數據庫SequoiaDB與他們有很明顯的區別,巨杉數據庫更專注于企業級市場,并為此開發出很多特性功能。
很多熟悉巨杉數據庫產品的人,通常會把它們和MongoDB進行對比,后者是一家開源的非關系式數據庫初創企業,也是紐約當下人氣型科技公司,新近獲得2.31億美元的投資,公司市值躍升至12億美元。王濤介紹,SequoiaDB與MongoDB雖然都是文檔型NoSQL,但是走的道路卻截然不同。
王濤回憶,巨杉數據庫在初次與民生銀行合作時,就發現對方用MongoDB“有很多痛點,很多企業級需求不能被滿足”。他介紹,MongoDB是互聯網基因的產品,它的功能和需求是根據互聯網的模式打造出來的,它的應用場景基本就是全新的、和其他產品完全獨立的環境。“對于傳統企業來說,這種信息孤島所帶來架構上的破壞是致命性的,其影響遠遠大于這個產品所能帶來的價值”。
王濤介紹,他們最初設計產品時也跟同行一樣更多考慮的是互聯網的應用場景,但是在與企業客戶深入溝通后,他們才意識到,企業級客戶的應用場景與互聯網公司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在與民生銀行的合作中,后者提出希望巨杉數據庫能支持事務(用戶不需要字節去編寫復雜的提交回滾邏輯),支持SQL,支持與Hadoop集成等,而這些都是MongoDB做不到,但企業級客戶卻非常看重的事情。王濤介紹,巨杉數據庫根據這些“很有價值的反饋”對自己的產品做出調整、甚至是定制。
這些服務傳統行業客戶的經歷,促使巨杉數據庫形成這樣的產品開發特色:不能單純用互聯網產品的開發思路,各掃門前雪,只是把自己的產品做得最好,而要考慮與其他生態圈的結合。
王濤介紹,業界預測NoSQL特別是文檔型NoSQL在未來2~5年內將會規模化進入傳統企業。“這是我離開IBM創業的另一個原因,因為傳統行業需要企業級NoSQL。”
當然拓展傳統企業市場,教育市場的難度和成本往往比進軍互聯網領域更高,不過王濤認為,一年前與一年后,傳統行業對NoSQL型數據庫產品的認可度,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MongoDB估值變化就是一個側面。此外,傳統企業互聯網化的外在壓力和內在動力,比上一輪互聯網浪潮時表現得更強烈。
在“制造2.0”里覓商機
過去一年,風風火火的社會化網絡營銷領域,在王震看來“只有事件,沒有模式”:大家都還在用“傳統廣告慣性思維”做社會化網絡營銷,即內容為王,用內容創新加上大號傳播來吸引用戶,沒有出現與“小米模式”影響相當的事情,更無出其右者。
王震是微眾傳媒創始人、CEO,微眾傳媒是一家社會化網絡營銷的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獨家為小米公司定制了微博運營系統,也借此在社會化網絡營銷領域一戰成名。
在王震看來,“小米模式”創新有幾個關鍵點:全民參與設計產品,產品快速迭代升級;用社交網絡/社交關系網絡來做傳播;讓粉絲來為好產品說話,形成口碑傳播;不再通過龐雜的信息和大量的廣告投入來驗證產品的好與壞,而是社交驗證;要找到真正懂產品的意見領袖。
在這種社會化網絡營銷的過程中,每個用戶都在參與完善一款產品,進而產品與用戶之間形成了“互惠互利”的新關系,產品的優點在用戶的社交網絡中被討論傳播。
借鑒“小米模式”,王震對于社會化網絡營銷有了一套自己的理論:為好產品代言。他還認為,適合這類網絡營銷的并非所有的產品,而應該是有特點和稀缺品質的產品。這里的“好產品”并非局限于品質的好壞,還包括產品運營體系、用戶服務體系。
王震的這套社會化網絡營銷思路,與現在傳統的互聯網公司的營銷推廣思路是有明顯差異的。王震認為,傳統的做法,不管是“直通車”還是“競價排名”,都是“唯錢論”,“誰出的錢多,誰在搜索結果里的排名就能靠前,跟產品的好壞沒有直接關系”。
2013年微眾傳媒服務近300家的客戶。現在正在逐步壓縮客戶數量,王震透露,收縮了1/3的客戶,“是主動地壓縮,為了挑選好產品”。因為主動調整商業模式,微眾傳媒2013年的收入規模雖保持了倍增,但放棄了部分的增速。
王震還透露,他們已經將“小米模式”復制到七八個傳統制造行業。
比如,與王震他們有合作的一家貴州的白酒釀造企業,是貴州茅臺鎮產量前三的企業,旗下已有的白酒產品在貴州全省銷量第一。2013年白酒行業整體不景氣,但是這家酒企卻用三個月的時間,把一款新推出的感恩定制酒做到上千萬元的收入。這款定制白酒充分借鑒了“小米模式”:每一瓶酒都能讓消費者通過二維碼定制祝福語音;通過社會化媒體找到懂酒的人,作為這款新品的鐵桿粉絲,他們參與到產品的策劃、設計、傳播等環節;對外宣傳上,企業主動曝光了這款定制白酒的成本,解釋了為什么這款酒與茅臺酒的品質相當,但售價卻只是后者的幾分之一;為了避免在渠道環節上的摻假、同時也是減少渠道成本,定制酒以電商方式直接從產地到被贈送者手里。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看到,復制“小米模式”定制的白酒,從產品策劃到運營,銷售以及售后等整個環節,都已經與傳統白酒產品不一樣。
王震說,他曾與臺灣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分享過“為好產品代言”的理念,雖然王本人很贊同,但是要在HTC現有的體系里推動卻面臨重重困難,比如網友反饋的意見,公司的產品設計師就很難認同并將他們采納到實際的設計方案中。
什么樣的企業會有迫切的愿望,與王震他們來一起來復制“小米模式”呢?王震總結有三類企業:傳統制造類企業,沒有品牌,一直做代工的,受內外經濟環境的影響,“自立品牌”勢在必行;受“小米”成功的鼓動,要建立全新品牌、希望實現品牌形象突破的企業,王震接觸了十幾家手機制造商,對方都有強烈的制造全新品牌的意愿;有很好產品基礎和資金實力的創業團隊。
現在,王震希望能夠將微眾傳媒的商業模式再往“錢”推進一步,“用微博取代傳統廣告,用微信取代傳統門店銷售支付、售后服務”,如此一來,通過社會化網絡將完成整個“營銷推廣-銷售-售后”的交易閉環,王震稱之為“微營銷的完整閉環”。
基于這樣的設想,微眾傳媒的商業模式,也將嘗試從現在的“按月、按年收取服務費”,轉向與企業客戶“按銷售額分成”的模式。王震認為,這也是微眾傳媒在摸索“E-commerce(電子商務)轉型Social Commerce(社交商務)”。
這是一個大膽的設想和嘗試,甚至初聽起來感覺“很忽悠”。但是王震透露,新的商業模式2014年預計將為微眾傳媒帶來上億元的收入,公司將實現盈利。
在這個交易閉環中,最關鍵的是精準,如何精準地找到真正懂產品的用戶(意見領袖),如何通過意見領袖相對精準地影響更多潛在用戶和一線用戶。
這就回到了王震和微眾團隊最核心的能力,搜索以及大數據分析。微眾傳媒的技術優勢在語義分析和大數據處理技術,這個團隊的前身曾開發了“問天句典”,王震介紹這是中國第一款商用的語義分析產品,也是2007版“金山詞霸”的原型。微眾傳媒為小米等公司提供的社會化網絡營銷服務,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大數據分析模塊(知識庫的管理體系)。
按照王震設想,微眾傳媒2014年將在十大行業領域里,與企業合作伙伴共建十個品牌。他甚至想,如果微眾傳媒“微營銷”的理念和模式能夠推廣開去的話,未來甚至可能與阿里、百度等互聯網巨頭現有的營銷推廣模式相碰撞。
幫中小企業一起賺錢
從2013年往前倒數3年,是田寧給自己和盤石公司預計的轉型時間。這次轉型無異于“再創業”。在他看來,轉型后的產品打磨、團隊磨合、市場培育等,進展都在預期中。田寧創業的盤石,是一家專注于服務中小企業的網站聯盟廣告公司。
從2010年開始,盤石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簡稱“盤石”)將年收入7、8億元的代理廣告業務全部砍掉,完全轉向專注于整合垂直網站資源、服務中小企業的網盟廣告平臺。盤石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田寧向《IT經理世界》介紹,轉型后的盤石目前已接近盈虧平衡。
2003年田寧創辦盤石,辦公地點在杭州文三路,阿里巴巴就在斜對面的華星大廈,一街之隔。那時的田寧經常夜里十來點鐘帶著員工悄悄地去阿里巴巴參觀。“整個華星大廈只有(阿里巴巴)它那一層燈火通明,它的員工都在加班。我那會兒帶員工干部去看他們公司,是想告訴他們(自己的員工),‘你們得像阿里巴巴一樣瘋狂。”
今天田寧把盤石跟阿里巴巴作比較,感覺“很慚愧”,馬云是在建立一個電子商務的生態圈,而他自己2003年創業時的第一想法是,“怎么樣做出產品賣出去、盡快賺到錢”。
盤石和阿里巴巴一樣,做的都是中小企業的生意。田寧希望用自己的產品,比如盤石網盟廣告(中文網站聯盟,專注于中小企業的網絡廣告服務平臺)、龍盤(為中小企業打造的網盟廣告管理系統),能夠幫到中小企業,“他們只要專注于自己的線下,把網上的網絡營銷、網絡推廣交給我”。這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在中國有三千萬到四千萬個中小企業。
說到網絡廣告聯盟,谷歌、百度無疑是巨頭。不過田寧自信,如果說服務中小企業,他和盤石更了解他們的需求。
比如百度青睞與動漫、影視、音樂、小說等娛樂類的網絡媒體合作,盤石也曾效仿過谷歌、百度,但是后來發現,這些娛樂類的網絡媒體跟廣大中小企業的訴求并不匹配。
“我們很難說服一家機械制造的企業,把廣告投到音樂類、小說類網站上,反倒是一些行業性的、垂直類的網站站點,比如機械網、閥門網、機電網等,是對方感興趣的。”田寧介紹,盤石的網站聯盟有70%~80%的流量來自“行業垂直網站/站點”,這樣一來,廣告的受眾群才可能比較精準定向,“只有行業用戶、潛在用戶才會訪問行業網站”。
在廣告投放的追蹤、反饋上,在整個營銷效果的圖表化呈現上,盤石也做了大量工作。“中小企業沒有專門的人員和團隊,去跟蹤廣告投放的效果,我們要做的工作就是讓中小企業主更加傻瓜式地了解這些。”田寧說。
網絡廣告聯盟的實質是掌握流量。但是田寧認為,網盟不是簡單的“流量打包”,把中小網站的流量集合在一起,而是要定向,通過大數據分析、數據挖掘,了解“哪些流量會給企業主帶來購買興趣,哪些流量可能給企業帶來潛在用戶”。盤石網盟廣告的后臺采集了大量的網絡行為數據,并對合作的中小網站進行評級,而且會把不同的流量進行分層,田寧稱之為“細分的研究”。
盤石需要撬動兩頭的資源,中小網站和中小企業主。如何說服“摳門”的中小企業主花錢投廣告?
田寧的回答是,關鍵看產品是不是“準確地符合中小企業主的需求”。他介紹,盤石網盟廣告平臺所做的流量“細分研究”,甚至會細化到一個流量在合作網站的主頁停留時長,跳轉到二級頁面需要多長時間,最終填寫問卷的幾率,二次重復訪問間隔時長等等。
什么樣的投放效果,才是中小企業主最在意的?田寧的回答有些讓人意外,并不是諸如電商網站看重的CPS(Cost Per Sales,按每個訂單/每次交易付費)。他認為,CPS是“過度神話了互聯網營銷的效果”,在他看來,精準營銷、定向營銷應該是指“效果營銷”,“我能幫你帶來的有效訪問,比如有效注冊、有效展示、有效觀看、有效點擊,不一定要捆綁營業收入(CPS)”。
在田寧看來,針對中小企業的互聯網營銷“還在路上”,屬于起步階段。中小企業也越來越有這樣的意識,如何花最少的錢,讓自己產品和服務被更多的人知道。當下中小企業的外部生存環境不景氣,反而會加速盤石這類公司的業務拓展,因為對方更傾向于選擇“更低成本的營銷途徑、營銷推廣方式,或者說更高性價比的推廣渠道”。田寧透露,現在盤石平均每個月的營收都環比增長15%~20%。
當然,中小企業的市場也很難做。客戶群龐大且龐雜,每家掙錢不多,服務起來還很麻煩,屬于“苦活累活”。但是一直服務中小企業的田寧告訴記者,他“很喜歡這個市場”。
有人曾問過田寧,如果再給你一次創業的機會,你會選擇什么?田寧說,他仍會選擇為中小企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