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琪,王根連,何中央,馬 坤,杜建明,許曉軍
(1.浙江省水產引種育種中心,浙江杭州 310012;2.浙江清溪鱉業有限公司,浙江德清 313216)
清溪烏鱉若干生物學性狀與生長研究
張海琪1,王根連2,何中央1,馬 坤2,杜建明1,許曉軍1
(1.浙江省水產引種育種中心,浙江杭州 310012;2.浙江清溪鱉業有限公司,浙江德清 313216)
研究新品種清溪烏鱉的若干生物學性狀與生長特性。結果表明,清溪烏鱉獨特的腹部灰黑色是區分其與普通中華鱉的一個重要外部特征;幼鱉體長和吻端寬與背甲長的比值較普通中華鱉小,成鱉體高、后側裙邊寬和尾長與背甲長的比值較普通中華鱉大。在人工配合飼料精養條件下,初孵清溪烏鱉稚鱉經450 d養殖,平均體重由初始約6.0 g增加到493.2 g,平均成活率達85%以上。雌雄個體間的生長速度差異較大,體重與背甲長呈正相關。
清溪烏鱉;生物學性狀;生長
清溪烏鱉(Pelodiscus sinensis)是從中華鱉野生體色變異個體經5代選育,并經農業部審定的國家水產新品種,品種登記號為G S01~003—2008。它具有獨特的烏黑腹部體色,營養價值高,是中華鱉遺傳育種研究的優良材料[1-2]。有關清溪烏鱉,目前已報道的有營養學、養殖性能、種質分子生物學等方面的研究[3-6],但尚未見清溪烏鱉生物學性狀及生長特性的報道。作者結合多年的生產實際,對清溪烏鱉的相關生物學性狀與生長特性作一介紹,旨在為清溪烏鱉的養殖生產和持續選育提供參考。
1.1 材料
供試材料為浙江清溪烏鱉省級良種場生產的清溪烏鱉稚鱉和成鱉,樣本數量各30只。
1.2 方法
生長性能養殖試驗在良種場基地塑料大棚內的水泥池里進行,每口池的面積均為25 m2,水深35~40 cm,放養密度為20只·m-2。8月稚鱉孵出后開始培育,至第2年開春后分塘飼養,試驗期間采用自制的配合飼料,每天投喂2次,投飼量為體重的1.5%~3.0%。整個試驗周期為450 d。
1.3 觀察測量項目
取幼鱉和成鱉各30只,觀察鱉體形態、色澤、斑紋與斑塊等特征,拍照后進行常規生物學測定。吸去鱉體表水分,用電子稱稱重,并與普通中華鱉作對照。用游標卡尺測定各參數指標(表1)。
在人工養殖條件下,每30 d取樣10只對清溪烏鱉的生長情況進行觀測,用天平對其體重進行稱量,測量背甲長。
采用EXCEL軟件對測定數據進行數理統計分析。

表1 清溪烏鱉測量參數指標
2.1 外形
清溪烏鱉幼鱉體形近似圓形,隨著生長背部逐漸趨向扁平,體表顏色呈現黑色,有黑色斑塊;腹部顏色灰黑色,有的帶點狀黑斑點,隨著生長腹部斑點逐漸變淺。由圖1可見,其獨特的腹部灰黑色是區分其與普通中華鱉的一個重要外部特征。
清溪烏鱉成鱉體形近橢圓形,背甲呈卵圓形,稍弓起,覆以柔軟革質皮膚,表面具縱棱和小疣粒。背部呈灰黑色,有深黑色斑紋。腹部灰黑色,無斑塊。成熟雄鱉尾部粗大且較長,伸出裙邊外,成熟雌鱉尾部較短,不露或微露出裙邊。
2.2 可量性狀比值
清溪烏鱉幼鱉與普通中華鱉幼鱉的可量性狀比值列于表2,表明基本無差異。清溪烏鱉幼鱉僅體和吻突寬比背甲長的比值比普通中華鱉幼鱉小。
成鱉的可量性狀比值列于表3,有3項比值有差異。清溪烏鱉成鱉體高、后側裙邊寬和尾長比背甲長的比值均比普通中華鱉成鱉大。

表3 清溪烏鱉與普通中華鱉成鱉的可量性狀比值的比較
2.3 生長特性
表4表明,在人工配合飼料精養條件下,清溪烏鱉初孵稚鱉經450 d養殖,體重由初始時的6.0 g增加到493.2 g,清溪烏鱉雌雄個體間的生長速度差異較大。在整個養殖過程中,清溪烏鱉的主要病害以穿孔病為常見,早期發生了少量的腐皮病、白點病,整個養殖過程成活率達85%以上。
對清溪烏鱉生長的長期跟蹤觀測,定期測量其體重與背甲長,并進行數理統計分析,結果表明,體重與背甲長呈正相關(圖2和3)。

表4 清溪烏鱉體重與日齡增長情況

圖2 清溪烏鱉雄鱉背甲長與體重的關系

圖3 清溪烏鱉雌鱉背甲長與體重的關系
清溪烏鱉腹部烏黑體色在幼鱉階段明顯,并能終生能保持,只是隨著鱉的生長,黑色的程度隨之變淡而呈灰黑色,少數個體仍能保持原有的黑色。李思發等[7]認為,中華鱉的黑色素斑塊與皮膚細胞中所含一種由黑色素細胞產生的有色分子(黑素)有關。中華鱉黑色斑塊的有無和多少,存在著地理種群的固有的遺傳性,其表達受一定的環境因子的影響,有遺傳?環境互作。因此,清溪烏鱉是中華鱉的一個體色變異種,區別于目前常見的中華鱉,其最大的特征是腹部烏黑,富含黑色素,且能穩定遺傳,是遺傳育種研究的良好材料。
中華鱉是我國傳統的名貴水產品,其裙邊膠原蛋白含量豐富,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和營養價值[8]。從生物學性狀分析來看,清溪烏鱉的后側裙邊寬與背甲長的比例大于普通中華鱉。如能進一步以裙邊寬與背甲長的比例作為選育指標進行持續選育或雜交選育,可望獲得裙邊更寬的優質清溪烏鱉新品系(種)。
清溪烏鱉的雌雄個體生長速度差異顯著,這一點與普通中華鱉、黃喉擬水龜生長特性的報道相一致。雄性個體的生長速度遠大于雌性個體,這在生產實踐中具有重要價值。在人工培育過程中,養殖戶希望選擇雄鱉進行高效生產,以獲得單位面積更大的產出。從這幾年的人工繁殖實踐來看,孵化溫度對清溪烏鱉的性別控制影響不顯著,雌雄比例接近1∶1。今后如能通過研究清溪烏鱉的性別控制機理,在孵化過程中人工控制其性別,實現高雄比例的育種,將為全雄養殖提供技術支持,從而為養殖戶增產增收服務。
[1] 張海琪,何中央,徐曉林,等.中華烏鱉的營養成分研究[J].中國水產,2008(6):76-78.
[2] 薛輝利,何中央,張海琪,等.清溪烏鱉養殖性能的初步研究[J].中國水產,2009(6):42-43.
[3] 張永正,張海琪,何中央,等.中華鱉(Pelodiscus sinensis)5個不同地理種群細胞色素b基因序列變異及種群遺傳結構分析[J].海洋與湖沼,2008,39(3):234-239.
[4] 張永正,張海琪,黃利英,等.中華鱉(Pelodiscus sinensis)不同種群酪氨酸酶(TYR)基因的克隆及其多態性分析[J].海洋與湖沼,2009,40(3):361-366.
[5] 張海琪,何中央,邵建忠.中華鱉培育新品種群體遺傳多樣性的比較研究[J].經濟動物學報,2011,15(1):39-46.
[6] 許曉軍,張海琪,何中央.中華鱉日本品系和清溪烏鱉線粒體12S rRNA基因部分序列分析[J].經濟動物學報,2012,16(3):42-46.
[7] 李思發,蔡完其,劉至治,等.中華鱉七群體體形和腹部黑斑圖案的差異比較[J].水產學報,2004,28(1):15-22.
[8] 陸劍鋒,萬全,殷章敏,等.中華鱉裙邊膠原蛋白的提取及其特征[J].水產學報,2010,34(6):981-988.
[9] 周洵,朱園貞.中華鱉雌、雄生長速度差異性研究[J].水產養殖,2011(5):11-13.
[10] 朱新平,陳永樂,劉毅輝,等.黃喉擬水龜、三線閉殼龜、鱷龜的生長比較[J].水產學報,2001,25(6):507-511.
(責任編輯:張才德)
S 966.5 < class="emphasis_bold">文獻標志碼:A
A
0528?9017(2014)01?0111?03
文獻著錄格式:張海琪,王根連,何中央,等.清溪烏鱉若干生物學性狀與生長研究[J].浙江農業科學,2014(1):111-113.
2013?11?12
浙江省農業新品種選育重大科技專項(2013C12907?1)
張海琪(1977-),男,浙江溫嶺人,高級工程師,在職博士,主要從事水產種質與質量安全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