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香
(嘉興職業技術學院,浙江嘉興 314036)
嘉興企業與村結對助推生豬養殖業轉型探討
李愛香
(嘉興職業技術學院,浙江嘉興 314036)
嘉興生豬養殖業規模擴大帶來了環境污染重、財政支出大、食品監控難、占用農田多等問題。農業與第二、三產業有著密切的依存關系,而企業與村結對是二、三產業與農業攜手共同發展的具體表現形式,企業與村結對發展農村經濟助推生豬養殖業轉型的思路,對其他地市農業的發展也是借鑒。
生豬養殖業;環境污染;企村結對;轉型
從大多數工業化國家的實踐來看,只有在農業與工業同時發展的條件下,才能實現工業化。例如,英國、美國正因為非常重視農業的發展,才得以順利實現工業化,而在阿根廷、智利這些國家,為了急于實現工業化而輕視農業,結果由于農業的衰退而影響工業的發展,至今也沒有成為工業化國家。另一方面,第三產業的發展也有利于增強農業生產的后勁,促進工農業生產的社會化和專業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優化生產結構,從而促進整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因此,農業與第二、三產業有著密切的依存關系,而企業與村結對是二、三產業與農業攜手共同發展的具體表現形式。作者在此提出企業與村結對發展農村經濟助推生豬養殖業轉型的思路。
1.1 生豬養殖業呈現“大、小、散、密”特點
20世紀80年代開始,嘉興作為供港豬基地,生豬養殖業急速發展,1985年全市年出欄生豬370.55萬頭,2010年達到770多萬頭,2012年為734.19萬頭,占浙江省飼養量的19%,養殖數量居全省前列,全市生豬養殖總量呈現“大”的特點;2013年3月,嘉興市共有生豬養殖戶12.9萬戶,其中年出欄生豬50頭以下的養豬戶達11.5萬戶,占總養豬戶的近90%,養殖戶個體規模呈現“小、散”的特點;有些村一半以上的農戶都進行生豬養殖,如嘉興市新豐鎮竹林村1380戶農戶,有生豬養殖戶906戶,占農戶總數的66%,在養殖戶密集區,農民家庭收入中約80%來自養豬,因此,嘉興生豬養殖又呈現“密”的特點。“大、小、散、密”的特點,說明生豬養殖業還處于低端水平。
1.2 生豬養殖業帶來的問題
環境污染嚴重。超限的養殖規模對有限的環境承載力構成嚴峻挑戰,由于有些養殖戶將畜禽排泄物直接外排,亂棄死豬,使養殖密集區域的養殖污染成為環境污染的主要根源。各類補貼及環境污染治理的財政支出大。2007年以來,國家出臺了重大動物疫病免費強制免疫、能繁母豬保險、能繁母豬補貼、生豬良種補貼、規模養殖補貼、死豬處理補貼、生豬調出大縣補助等一系列補貼政策,據不完全統計,嘉興地方財政每年針對生豬的各類補貼支出達2.8億元。同時,環境污染的治理支出也日趨加大,2008年、2009年間,用于對畜禽養殖污染的專項治理經費為1.6億元。食品安全監管難度大。嘉興每年出欄的460多萬頭肉豬,來自于近13萬戶的養殖戶,食品安全監管因面廣量多而難度大。養殖場大量擠占農田。一些養殖戶為利益所驅,無視有關法律法規,違法占地建設豬舍,據報道,全市約1000萬m2豬舍中的大多數建在農田上。
環境污染重、財政支出大、食品監控難、占用農田多等方面的壓力,讓嘉興早在幾年前就開始思考生豬養殖業該何去何從。“減量提質”(減少生豬養殖數量,提高生豬養殖質量)這個詞早在2008年就頻繁出現在嘉興市各級領導的有關工作思路中,2011年嘉興市人民政府出臺《關于加快推進嘉興市生豬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確定到2015年生豬產業力爭達到以下發展目標:全市生豬存欄總量控制在200萬頭左右,生態養殖的優質風味豬飼養量達到100萬頭,改造提升生豬存欄500頭以上規模養殖場(家庭農場、畜牧小區)430個左右,生豬規模化養殖比例達到85%,培育注冊資本500萬元以上的新型畜牧產業體系18家左右,也就是要構建起農牧結合、生態高效、優質安全的現代生豬產業體系。然而,在實踐中,經受著與市場和政策推力的碰撞、與部分養殖戶利益的沖突等考驗,嘉興的生豬養殖轉型的道路走得不是很順暢。
根據《嘉興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嘉興市生豬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文件精神,一部分生豬養殖戶要由原來的粗放式經營走向集約化經營,即“提質”;另一部分生豬養殖戶要轉產轉業,轉產主要是向其他生產領域轉移,比如,轉向其他生態環保的種植業或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第三產業,轉業主要是生豬養殖戶轉換職業,可以分別轉移到第一、二、三產業的有關單位就業。而無論是“提質”,還是養殖戶轉產轉業,其中大多數情況下都離不開企業的依托。
3.1 要素稟賦分析
要素稟賦又稱要素豐裕度,一般是指一個國家所擁有的各種可用生產要素之間的相對豐裕關系。在此主要利用二、三產業與農業的相關數據分析企業與村各生產要素的豐裕程度。
3.1.1 勞動力
利用嘉興市第2次經濟普查主要數據與第2次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對企業與村勞動力稟賦差異進行對比分析(表1),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大專及以上學歷占比比農業從業人員高14.6百分點、而初中及以下學歷占比遠遠低于農業;在全部有職稱的從業人員中,從事第二、三產業具有高級職稱的占比比從事農業高級的高7.34百分點、中級的占比高25.22百分點。另據嘉興市第2次農業普查報告, 2006年農村外出從業勞動力19.27萬人,在第一產業從業的勞動力占2.1%,在第二產業從業的勞動力占66.7%,在第三產業從業的勞動力占31.1%。

表1 嘉興市農業與二、三產業從業人員的學歷與職稱情況
從以上2方面數據分析可得出,二、三產業從業人員的基本素質要高于農業從業人員。但在農村卻有大量富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
3.1.2 技術要素
以2009年嘉興R&D活動(在科學技術領域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3類活動)來分析農業與企業的技術要素稟賦差異。2009年嘉興市R&D總經費39.20億元,按國民經濟行業分,投入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和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共38.02億元,而投入第一產業僅為0.5%。二、三產業比農業更具有技術要素稟賦。
3.1.3 資本要素
從2012年嘉興市固定資產投資(表2)來看,第一產業投資只占0.9%,而第二、三產業分別占47.9%和51.3%。

表2 2012年嘉興市各產業固定資產投資規模
3.1.4 其他要素
企業是一系列資源的集合,企業競爭優勢來自企業所擁有的資源,特別是異質資源,除了勞動力、技術、資本等資源外,還有無形資源、管理機制等。無形資源優勢主要包括獨特的生產技術、品牌效益、良好的企業聲譽、進取的企業文化;管理機制優勢主要包括健全的組織機構、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現代信息管理系統等。而農村除了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以外,還有豐富的土地、農產品原料資源。
3.2 結對方式
企業與村結對要體現“優勢互補、互惠雙贏”的原則,雙方可以就原料供應、產品生產、產品銷售、品牌許可、代銷或勞動力供給等方面開展結對合作。其方式可以是“企業+農戶”“企業+專業合作社”“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企業+基地+農戶”,或者企業與村農戶或合作社共同出資成立“股份有限公司或一條龍農業服務公司”等不同方式。以上結對方式中,企業一般可以是從事農產品加工、銷售,或者掌握農產品生產技術的實體組織;農戶可以是種植、養殖大戶,也可以是掌握特殊農業生產技術,或者擁有土地、勞動力資源的農戶;專業合作社可以是從事農產品規模生產的合作社,也可以是設施農業合作社。
4.1 企業提供技術與村結對提高生豬養殖質量
當前生豬養殖造成嚴重環境污染,必須把此作為突破口,與掌握先進生產技術的企業或研發公司合作,引進或研發能降低環境污染的養殖新技術,提高生豬養殖質量。例如,位于南湖區余新鎮明星村的嘉興敦好牧業公司,引進了美國一家公司的水泡糞治污技術和生物發酵床治污技術,其糞便聚集后進行生物發酵,再進入污水處理池,最終變成有機肥及沼液肥,實現零排放。中科院亞熱帶作物研究所與嘉興五豐牧業公司合作,利用研究院提供技術種植狐尾藻,狐尾藻不僅能消納沼液,而且可將狐尾藻打漿發酵喂豬,使生豬飼養環保、成本低、肉質口感更好。
4.2 結對助推生豬養殖業轉業轉產
4.2.1 轉業
利用需要大量勞動力的轄區內企業與村結對解決企業用工問題,例如,嘉興市南湖區新豐鎮竹林村轄區內企業有108家(含個體私營),鎮政府有關部門定期到這些企業統計需要聘用員工數量,并向已退出生豬養殖的農戶提供企業就業崗位。向周邊其他企業輸送勞動力,例如,對原有生豬養殖戶年齡較大者進行技能培訓后組織勞務輸出,向嘉興市各類企業輸送物業管理、居家保姆、醫療看護等人員。
4.2.2 轉產
企業與村結對助推生豬養殖戶轉產,例如,嘉興新豐鎮竹林村實施“萬元千斤”模式,該模式是在一塊田地一年內實行多次輪作,上半年種植單位價值高的作物,如番茄、生姜,下半年種植晚稻,667m2產量可達千斤,收入超萬元,推廣這一模式的瓶頸主是農產品加工、銷售困難,村可以與一些農產品銷售公司、農產品加工企業結對,通過農產品加工、銷售擴大產品生產,則可以吸引一部分的原生豬養殖戶加入“萬元千斤”經營模式,使他們順利轉產。
采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實施企業與村結對助推生豬養殖戶轉產,例如,新豐鎮竹林村的嘉興市綠森園藝有限公司牽頭,利用退養騰出的農田,原有生豬養殖戶以勞務入伙(或入股),組建“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積極發展苗木花卉種植。
采取“公司+農業合作社”模式實施企業與村結對助推生豬養殖戶轉產,企業與村合作社結對,利用雙方優勢發展現代農業。例如,嘉興市現代服務業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與嘉興市新塍鎮思古橋村結對建設現代農業示范點,嘉興市現代服務業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按照現代農業技術規范,提供種子培育、栽培、田間管理等技術,并將產品納入銷售渠道,合作社提供田地、勞動力等資源,雙方合作確保現代農業示范點健康發展。
總之,企業和村各有其要素稟賦,雙方可采取多種方式結對,不僅有助于當前生豬養殖業轉型,也是農業發展實現質的飛躍的重要途徑。
[1] 嘉興市“三改一拆”暨生豬養殖業轉型發展動員大會昨召開[N].南湖晚報,2013-04-08.
[2] 嘉興生豬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出路在哪里?[N].嘉興日報,2013-04-08.
[3] 李回雄,陳培華.為了綠水長流,嘉興南湖區生豬養殖業轉型[N].浙江日報,2013-07-31.
(責任編輯:張才德)
S812.9
A
0528-9017(2014)02-0278-03
文獻著錄格式:李愛香.嘉興企業與村結對助推生豬養殖業轉型探討[J].浙江農業科學,2014(2):278-280.
2013-11-12
浙江省嘉興市社科規劃課題
李愛香(1968-),女,江西永修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企業管理、產業經濟、高職教育。E-mail:2147545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