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斌,張 敏,張寒波,張月華
(浙江省嘉興市種植技術推廣總站,浙江嘉興 314050)
嘉興市穩糧增效種植模式創新與實踐
李 斌,張 敏,張寒波,張月華
(浙江省嘉興市種植技術推廣總站,浙江嘉興 314050)
總結嘉興市穩糧增效種植模式的運作原理和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措施。
穩糧增效;種植模式;嘉興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迅猛推進,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糧食種植效益不斷下降,影響糧食播種面積,威脅糧食安全,積極探索和發展穩糧增效的高效復種模式,對于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確保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1-3]。近年來,嘉興市各地積極探索,開辟了設施栽培、糧經結合、水旱輪作等生態高效的新型種植模式,有效破解了“保證糧食種植面積”和“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之間的矛盾。
1.1 運作原理
一是冬季利用棚架多層覆蓋,“棚中有棚,膜上蓋膜”的3棚4膜,晴天棚內溫度可達20℃以上,夜晚比露地高5℃左右;二是水旱輪作阻止土壤好氣性有毒物質積累,克服連作障礙;三是通過間作套種和立體支架栽培,合理利用時間、空間,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生產更多農產品。
1.2 基本情況
嘉興全市稻經輪作復種面積已達到2.7萬hm2,晚稻總產量10.9萬t,總產值16.6億元。實現全年產糧8295kg·hm-2,產值12.64萬元·hm-2。
1.3 主要輪作模式
嘉興市地處杭嘉湖平原,溫光條件適宜,稻經主要輪作模式有:露地菜-晚稻,大棚菜-晚稻,露地西(甜)瓜-晚稻,露地西(甜)瓜-晚稻等(表1)。

表1 嘉興市糧經輪作主要種植模式
1.3.1 露地菜-晚稻
露地蔬菜種植期3-7月,面積0.8萬hm2,產量30.7萬t,產值4.2億元,以榨菜、早毛豆、春甘藍等為主。晚稻面積0.7萬hm2,總產量5.8萬t,總產值1.5億元。主要分布在桐鄉高橋、屠甸、鳳鳴等榨菜主產區和平湖鐘埭、新倉的出口蔬菜和鮮食大豆基地。榨菜在11月底至12月上中旬播種,翌年3月底4月初采收后直播水稻。
1.3.2 大棚菜-晚稻
大棚蔬菜面積0.43萬hm2,產量22.4萬t,產值7.4億元。以茄子、番茄、地蒲、萵苣、草莓和大豆等為主。晚稻面積0.43萬hm2,產量3.6萬t,產值9393.2萬元。以茄子為例,8月下旬苗床育苗,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移栽,10底至11月定植;大棚采用“3棚4膜”結構,進行增溫保溫,12月中旬可陸續采收上市,直至翌年6月中旬。拆除大棚之后種植水稻。
1.3.3 露地西(甜)瓜-晚稻
西甜瓜面積584.13hm2,產量1.6萬t,產值4942.6萬元。晚稻面積519.8hm2,產量0.4萬t,產值1082.9萬元。露地西瓜種植收獲時間為3月底至6月中下旬,前期采用小拱棚促成栽培,可提早上市,及時播種或機插移栽單季稻。主要分布在平湖、桐鄉濮院、屠甸等。
1.3.4 大棚西(甜)瓜-晚稻
大棚西(甜)瓜面積0.13萬hm2,產量4.6萬t,產值1.6億元。晚稻面積1294.2hm2,產量1.1萬t,產值2891.3萬元。西瓜(甜)瓜于12月底至1月初播種,2月中旬移栽,5月份采收。主要分布在嘉善、平湖。
1.3.5 麥-稻輪作制
嘉興有利用冬閑田種植大小麥的傳統,受種植結構調整等因素的影響,20世紀末開始,大小麥播種面積開始大幅萎縮,到2004年僅有2.05萬hm2,降至歷史最低點。近年來,由于小麥銷售價格不斷增長,大小麥面積逐漸恢復,2012年,全市大小麥播種面積達到5.84萬hm2,總產達到24.9萬t,占全年糧食總產量的18%。
2.1 加強領導,政策扶持
嘉興市建立市、縣兩級生態農業建設領導小組,把推廣“萬元千斤”糧經輪作種植模式作為推進生態農業建設的重要內容,出臺《關于對農作物秸稈機械切碎還田予以補貼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加強土壤環境保護的通知》《關于開展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的實施方案》等文件,對推廣施用商品有機肥、秸稈粉碎還田利用等進行政策性補助。以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為契機,在全市范圍內開展晚稻高產創建“600行動”,對選育出經審定產量達到9.75t·hm-2以上晚稻超高產新品種(組合)的單位,給予5萬~10萬元的獎勵;對超高產新品種(組合)種植示范面積333hm2以上的示范方,給予10萬元補助;200hm2以上的示范方,給予6萬元補助;對高產攻關田面積0.067hm2以上,驗收產量超過12.75t·hm-2的前3名,各獎勵2萬元;產量12.00~12.75t·hm-2的前3名,各獎勵1萬元。2012年高產示范方最高產量達到13.84t·hm-2,創下了嘉興市高產新紀錄。
2.2 開展科研,創新模式
開展《循環農業種植模式的構建及示范推廣》等課題研究,進一步開發秸稈利用、糧經輪作等保護生態環境、合理利用資源、產品高效優質的生態循環生產模式,重點開展稻-蘑菇-蘆筍輪作模式,桑枝條-黑木耳-水稻高效生產模式的研究和推廣應用,提高農產品質量,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不斷拓展和完善糧經輪作種植模式。
2.3 科學規劃,示范帶動
一是制定推廣目標。從2009年起,嘉善縣要求每個鎮、村都要因地制宜建立糧經輪作種植模式示范基地,如在姚莊鎮北鶴村茄子種植示范園區建立茄子-水稻輪作模式示范點,在展幸村大棚蔬菜園區建立番茄-水稻示范點。二是結合項目實施。通過實施測土配方施肥、農藥減量增效、生態循環示范等工程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2012年嘉興市推廣測土配方施肥24.68萬hm2(次),總節肥1.86萬t。試點秸稈生物質能開發,發展食用菌、蘆筍新型產業,開辟秸稈利用新途徑。三是建立典型示范。根據嘉興市產業結構布局,建立重點市級、區級示范基地30余處,其中南湖區新豐鎮重點示范“生姜-晚稻”、嘉善縣魏塘街道重點示范“西(甜)瓜-晚稻”等模式。在各示范方內重點實施設施、品質和管理提升,實現增產、節支和增效。
2.4 加強指導,注重實踐
嘉興市先后建成1個占地5.33hm2的縣級示范場,9個共占地25.61hm2的鄉鎮示范場。開展“四新”技術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2012年開展各種培訓、廣播宣傳239次,培訓22273人次,村級培訓7905人次,發放技術資料22216份。各地農技干部在學習實踐中,開始從糧油型向糧經型轉變。僅嘉善就有近2萬農民初步掌握設施栽培技術,成為發展蔬菜產業的帶頭人。
3.1 保障糧食安全
2009-2012年,嘉興市晚稻連續4年平均產量穩定在8.25t·hm-2以上,2012年全市11.78萬hm2晚稻實現總產量100萬t,平均稻谷產量8.48t·hm-2,連年超額完成省政府下達的糧食總產量生產任務。糧經輪作、麥稻輪作種植模式的發展使糧食生產面積10年保持穩定,晚稻連續8年實現豐產豐收,嘉興市先后被評為全國、浙江省糧食生產先進市,秀洲、嘉善、平湖、海鹽等縣區也獲得了全國、省糧食生產先進縣榮譽稱號。
3.2 增加農民收入
糧經高效種植模式,技術先進,以高投入和高技術換來高產出,實現了單位土地產出的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耕地資源的瓶頸。2012年,嘉興市糧經輪作實現全年667hm2產糧553kg,產值8325元,真正實現“萬元千斤”,與常規的“春糧-水稻”(578kg、2208元)和“油菜-水稻”(563kg、2175元)種植模式相比,水稻產量雖略有減少,但產值翻番,分別提高6117元和6150元,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明顯。
3.3 促進區域特色產業形成
這10年嘉興市的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步伐明顯加快,但糧食生產和蔬菜生產仍保持穩中有升。2012年全市蔬菜面積8.15萬hm2,產量246.5萬t,西甜瓜面積1萬hm2,產量29.8萬t,平湖被列為浙江省12個蔬菜生產大縣之一,并進入全國蔬菜主產縣名單。穩糧增效模式發展帶動了南湖區新豐生姜,大橋西甜瓜,嘉善羅星街道大棚瓠瓜、西甜瓜,姚莊鎮的大棚番茄,平湖新倉出口加工蔬菜,鐘埭鮮食毛豆,海鹽秦山包心菜,桐鄉榨菜等特色產業的發展,形成了一村(鎮)一品區域特色。
3.4 生態環境改善
隨著蔬菜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蔬菜長年連作土地面積增加,造成蔬菜土傳病害、菜地鹽漬化等連作障礙日趨嚴重,已嚴重制約了蔬菜持續優質高產,成為產業發展的瓶頸之一。糧經輪作種植模式充分利用水稻田在凈化水質、調節土壤微生物群落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和作用,以水淋鹽,以水洗酸,以水調節微生物群落,以水調整土壤養分均衡供應,降低土壤病源菌基數,改善土壤理化性狀,通過夏秋種水稻、冬春種蔬菜瓜果的合理茬口布局,促進蔬菜生產向優質、高產、高效發展,促進了生態環境的改善。
3.5 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
“萬元千斤”種植模式受到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支持肯定,被浙江省委省政府評為十大農業創新典范之一,全省創新農作制度現場會在嘉興市召開,重點介紹了推廣“萬元千斤”種植模式的做法和成效。四川等省先后來嘉興市參觀學習“萬元千斤”種植模式,產生了顯著的社會效益。
4.1 應用規模不大
從調查情況看,嘉興市應用糧經輪作的水稻占全市播種面積的11.1%,經濟作物占全市播種面積的12.8%,所占比例均不大。由于露地蔬菜易遭受極端氣候影響,品種又多為大路菜,自身價值低,其增產增收受氣候、市場等困素影響大。目前從事水稻生產的大多是散戶和種糧大戶,市場意識薄弱,種植經濟作物往往面臨銷售難的問題,限制了糧-經輪作模式的大規模發展。
4.2 配套技術、設備有待改進提高
由于設施蔬菜品種多,茬口安排、用種、用肥、除草等技術均需進一步加強研究,技術推廣的力量也有待進一步充實,以保證菜、稻雙豐收。而且生產實踐中缺乏適用于大棚作物耕作和收種的機械,勞動用工多、強度大,種植戶尤其是規模種植戶難以大面積推廣,制約了應用面積的進一步擴大。
4.3 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強
穩糧增效稻經輪作模式的推廣需要資金扶助。一方面,經濟作物栽培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維護等需要大量的資金,另一方面配套技術研究、培訓、推廣和引種示范也需要大量的實驗經費。目前資金投入不足,技術推廣力度不夠,各地缺乏相應的政策激勵扶持,農民種植發展只能靠自身投入,同時還需承擔市場銷售、自然災害等多種風險,制約了其發展步伐。
必須從解決經濟作物連作障礙的角度來推廣糧經輪作模式,鼓勵和引導經濟作物種植戶采取糧經輪作種植模式,解決輪作過程中的栽培技術、設施和農業機械等關鍵問題,同時加大對春糧的補貼力度,鼓勵種糧大戶開展麥稻復種,為大面積推廣穩糧增效模式打下基礎,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保障糧食安全。
加大補貼力度。提高水稻種植、冬閑田種植等的政策性補助標準;鼓勵糧經輪作種植模式,加大高標準農田、水利及溫室設施補貼力度,提高溫室大棚政策性保險的賠償標準,提高抗災能力;加大晚稻、春糧的訂單收購量,保障農民種糧豐產豐收。同時,通過政策引導適度規模經營,避免盲目擴大生產規模。
強化科技支撐。加強生態循環農業,尤其是多年輪作模式關鍵領域和核心環節的技術攻關,總結完善一批產品銷售有保障、種植技術相對成熟的穩糧增效種植模式,開發適宜菜稻輪作的溫室設施和栽培模式,開展適用于大棚作物生產操作的收、種、耕等配套機械研究,實現新型農機與先進農藝的高度匹配,努力提高機械化程度,實現菜、稻生產的機械化、省力化。
加強基礎建設。在現代農業園區和糧食生產功能區內,以競爭能力、帶動能力強,與農民利益聯結緊密的農業龍頭企業、規范化農民合作社等為實施主體,建設循環農業示范基地,合理布局生態循環產業和生產模式,形成生態農業區域內循環。
完善服務體系。積極培育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等社會化服務組織,加強農產品收儲、處理、物流中心及專營店、直銷點建設,推進“農超”對接,全面落實責任農技制度,鼓勵和支持科技示范基地、農技推廣項目,強化糧經輪作技術的總結、示范和推廣。
[1] 史常亮,王忠平.基于供求關系視角的中國糧食安全影響因素研究[J].浙江農業學報,2013(5):1147-1152.
[2] 蔡紀新,高淑坤,呂陽芹.遼寧省多熟制種植模式及其發展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8(23):89-90.
[3] 湯文光,肖小平,唐海明,等.湖南農作制高效種植模式及其發展策略[J].湖南農業科學,2009(1):36-39.
(責任編輯:張才德)
S51
A
0528-9017(2014)02-0166-03
文獻著錄格式:李斌,張敏,張寒波,等.嘉興市穩糧增效種植模式創新與實踐[J].浙江農業科學,2014(2):166-169.
2013-12-17
嘉興市科技項目(2012BY6009)
李 斌(1980-),男,山東泰安人,農藝師,碩士,主要從事農技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