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波,趙正文,馬應從,陳赟娟,李長亮
(1.云南省昆明市農業科學研究院,云南昆明 650034;2.昆明市尋甸縣七星鎮農科站,云南昆明 655202;3.昆明市尋甸縣農業技術推廣站,云南昆明 655000;4.昆明市種子管理站,云南昆明 650000)
云南高海拔粳稻品種昆粳5號的選育
李榮波1,趙正文2,馬應從3,陳赟娟4,李長亮1
(1.云南省昆明市農業科學研究院,云南昆明 650034;2.昆明市尋甸縣七星鎮農科站,云南昆明 655202;3.昆明市尋甸縣農業技術推廣站,云南昆明 655000;4.昆明市種子管理站,云南昆明 650000)
以云粳12號為母本,云粳16號為父本進行雜交,選育過程中以高產、品質、耐寒性、稻瘟病抗性“四特性”同步鑒定作為選種的依據,綜合性狀好的高代系統進行多點試種,育成昆粳5號,具有豐產穩產性好、品質中等、耐寒性強、抗稻瘟病、適應性廣(能適應云南省海拔1700~2100m地區及類似地區種植)等綜合優良性狀。
四特性;粳稻;昆粳5號
昆粳5號是以云粳12號為母本,云粳16號為父本雜交育成。選育過程中以高產、品質、耐寒性、稻瘟病抗性“四特性”同步鑒定作為選種的科學依據,綜合性狀好的高代系統進行多點試種,具有豐產穩產性好、品質中等、耐寒性強、抗稻瘟病、適應性廣,能適應云南省海拔1700~2100m地區及類似地區種植。
1.1 親本材料
昆粳5號的母本是云粳12號,父本為云粳16號。
云粳12號是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育成的不落粒型粳稻品種。株高97cm,株形優良,分蘗力較強,稈粗硬抗倒,劍葉直立,每穗總粒數約100粒,實粒數約80粒,不落粒,千粒重24.8g,全生育期177d,稻米外觀油亮,無腹白、心白,糙米率84.5%,精米率76.1%,整精米率75.3%,耐寒性和稻瘟病抗性強。
云粳16號是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育成的不落粒粳型稻品種,株高115cm左右,株型緊湊,每穗總粒數150粒左右,全生育期185d。
昆粳5號及親本的系譜見圖1。

圖1 昆粳5號及其親本的系譜
1.2 選育方法
按常規雜交育種方法進行。選育過程中,在注重株形、抗性和豐產性的同時,從集團選擇的單株開始,每世代進行高產性鑒定、外觀品質鑒定和葉瘟鑒定,進入預備試驗后,進行高產性、外觀品質、食味品質、耐寒性和稻瘟病抗性四特性鑒定作為選種的科學依據。
1.2.1 高產性鑒定方法
根據云南粳稻區的情況,分別在昆明和曲靖進行高產性鑒定,系統選擇每份材料種植40株,預備試驗小區面積6.67m2,品種比較試驗小區面積12.34m2,進行以株型、產量、抗性為主的農藝性狀調查,即單株穗數、每穗粒數、分蘗性、株高、抽穗期、穗部性狀、結實率和生育期等性狀調查。
1.2.2 耐寒性鑒定方法
耐寒性鑒定分高海拔自然冷溫鑒定和控溫鑒定2種,以高海拔自然鑒定為主。自然冷溫鑒定設在昆明西郊海拔2140m的雙哨試驗點(氣溫條件相當2300m的麗江自然條件)。自然冷溫鑒定設置不同熟期和不同耐寒性的標準對照品種。
1.2.3 稻瘟病抗性鑒定方法
葉瘟鑒定。在試驗田進行,雨季到來之后在拔秧后的秧田晚播(6月上旬),在高氮肥的條件下,用不持有抗病基因的感病品種蒙古稻作感染行,同時種植標準鑒別品種,進行自然誘發鑒定。
穗瘟鑒定。在稻瘟病重病區宜良進行,高氮肥條件下,用不持有抗病基因的品種蒙古稻作感染行,同時種植標準鑒別品種進行鑒定。
1.2.4 品質鑒定方法
外觀品質鑒定。每份材料約20粒,剝成糙米,用日本的9級分段法,1~3級為上上、上中、上下, 4~6級為中上、中中、中下,7~9級為下上、下中、下下,進行外觀品質綜合評價。評價項目:形狀,大小,粒色,光澤,粒整齊度,腹溝深淺,堊白度,畸形米、死米、青米比例等,并與標準品種比較鑒定。
碾磨品質。隨機稱取500g稻谷,用糙米機除去谷殼,稱糙米重;再用精米機碾精,稱精米重;然后隨機稱取100g精米,揀出完整米粒,稱重、計算。
食味品質。預備試驗后進行食味品質鑒定。取米樣200g(包括對照品種),淘洗干凈,按米重∶水重為1∶1.6比例加水,放入電飯鍋,浸泡30 min后通電,自動斷電20min后品嘗[1]。調查項目包括米飯外觀、黏性、硬度及綜合評價。
理化成分分析。隨機稱取20g稻谷,送測試中心,分析項目包括蛋白質含量、直鏈淀粉含量、膠稠度、糊化溫度等。
1.2.5 育成經過
2002年冬季在海南配制雜交組合(F0),2003年夏季種植雜交后代(F1),成熟后混收,同年冬季在海南種植集團(F2),成熟后混收。2004年夏季在昆明種植集團KF21(F3),成熟時進行單株選擇,外觀品質鑒定后,選擇稻米品質好的10個單株。2005種植系統,編號為K273-282(F4),其中K276表現特別優異,選拔1個單株。2006年在昆明種植K50(F5)。2007年在大田選拔10個單株(F6)。2008年在尋甸作為株系種植,編號D141-150(F7),對表現好的株系D142混收。2009年在嵩明種植預備試驗(F8)。2010年在嵩明進行品種比較試驗(F9),667m2產量745kg,比對照銀光增產9%。從2005年開始進行“四特性”同步鑒定,連續幾年該材料的鑒定結果為:耐寒性強,結實率高,抗稻瘟病和白葉枯病,外觀品質4.5級(中中)和食味品質中等,于2010年底定名為昆粳5號。
2.1 農藝性狀
昆粳5號屬不落粒型中稈大穗型粳稻。全生育期180d左右,株高100cm左右;苗期長勢較好,分蘗一般,在生產上一般667m2有效穗25萬左右;穗著粒均勻,穗長21cm左右,每穗總粒數170粒左右,千粒重23.8g,殼色黃,無芒;株型緊湊,葉片直立,葉色稍淡,稈彈性好。
2.2 適應性
昆粳5號在云南的昭通、曲靖、大理、麗江等地海拔1800~2100m的范圍內表現好。2011-2012年參加云南省高海拔常規粳稻區域試驗。8個試點,參試點海拔從1850~2200m(劍川)。昆粳5號與對照合系41的產量比較如表1所示。

表1 2011-2012年云南省高海拔常規粳稻區域試驗各試點的產量
2.3 豐產穩產性
昆粳5號的高產、穩產,抗倒伏性特別強,高產潛力大。2010年試驗示范推廣以來,在祥云、會澤、沾益、麒麟、東川、嵩明、尋甸等適宜區種植均比當地品種增產5%~10%,逐漸成為當地的主栽品種。
2.4 耐寒性
連續5年多點鑒定,昆粳5號結實率高,在2007年陰雨寡照,冷害較重,其他品種結實率降低的情況下,昆粳5號結實率仍然達到80%。2008-2010年在雙哨(2140m)的自然冷溫鑒定,昆粳5號的耐寒性均為強。2011年改在馬龍(2150m)自然鑒定,結實率為83%。經多年多點冷害鑒定綜合評價,昆粳5號耐寒性為強。
2.5 稻瘟病抗性
從2010年試驗示范推廣以來,從未因發生稻瘟病而減產;連續5年在昆明、宜良進行稻瘟病鑒定,鑒定結果為抗。
2005年葉瘟為0級;2006年葉瘟仍為0級,穗瘟是0級;2007年葉瘟為0級,穗瘟為1級;2008年葉瘟1級,穗瘟1級;2009年葉瘟3級,穗瘟1級。綜合評定,昆粳5號的葉、穗瘟抗性均為強。
2011年云南省區域試驗接種鑒定稻瘟病病級為7級,感稻瘟病,白葉枯病病級為3級,抗白葉枯病。
2.6 品質
2005年外觀品質為4.5級,2006年外觀品質仍為4.5級,2007年外觀品質5級,米飯食味品質中等,直鏈淀粉含量14.9%,膠稠度80mm,糙米率82.4%,精米率69%,整精米率64.2%,堿消值3.7級,透明度1級。
通過昆粳5號在各地的試種表現,對高原粳稻品種的廣適應性有了新的認識。光溫反應型為“113型”(即感光性弱、感溫性不強、短日高溫生育期長)品種的適應性較廣[2]。云南立體氣候十分明顯,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因此,云南推廣上百萬畝的水稻品種屈指可數。從生產實踐看,除必須具備“113型”特性外,還應具有稈較矮抗倒伏,產量高、耐寒、抗病等綜合優良性狀,這樣的品種不僅適應性廣,而且種植的年限比較長,對增產的貢獻大。從品種選育方法來看,在云南復雜的地理氣候條件下進行廣適性育種難度很大。在選育昆粳5號過程中,采用以粳稻產量、品質、耐冷性、抗病性的綜合評價及多點不同海拔試種進行適應性鑒定作為選種的科學依據的育種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今后應加強類似的新品種選育工作。
[1] 蔣志農.云南稻作[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1995:206.
[2] 程侃聲,王象坤,盧義宣,等.云南稻種資源的綜合研究與利用:I.云南稻種的光溫反應型和早、中、晚稻.作物學報,1984,10(3):163-171.
(責任編輯:張才德)
S511
B
0528-9017(2014)02-0169-03
文獻著錄格式:李榮波,趙正文,馬應從,等.云南高海拔粳稻品種昆粳5號的選育[J].浙江農業科學,2014(2):169-171.
2013-11-12
李榮波(1979-),男,云南曲靖人,農藝師,從事水稻育種及試驗示范推廣工作。E-mail:lrb61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