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梅
(浙江大學,浙江杭州 310058)
南潯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與對策
邵 梅
(浙江大學,浙江杭州 310058)
通過對湖州南潯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速度、產業優勢、合作內容、組織管理等方面發展現狀的論述,分析存在的問題,并就進一步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水平提出對策和建議。
農民專業合作社;現狀;對策;南潯
文獻著錄格式:邵梅.南潯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與對策[J].浙江農業科學,2014(2):284-287.
南潯農業以水產、糧油、蠶桑、畜牧為主,不僅是全國著名的淡水魚生產基地和重要的兔毛、蠶絲加工出口基地,又是浙江省的糧食和牧業大區。農民增收的基礎在農業,增收的關鍵是依靠農產品總量的擴張和質量的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該區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經營主體,目前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這些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推進農業產業化、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等方面已開始顯現出積極作用。但隨著合作社的發展,一些問題也不斷暴露,如何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已成當務之急。本文結合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農民專業合作社實際發展情況進行詳細分析。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簡稱《合作社法》)施行以來,各部門完善政策引導,培育示范典型,加大指導服務,強化規范管理,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營造健康發展氛圍,具體特點如下。
1.1 發展速度加快,創建形式多樣
《合作社法》頒布實施以來,南潯區農民專業合作社形成了技術人員引領型、營銷大戶領辦型、專業大戶輻射型、龍頭企業創辦型、工商資本興辦型、村級組織組辦型等六種創辦模式。截止2013年6月底,全區工商注冊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239家,注冊資金3.1億元,比《合作社法》實施前凈增208家,增長671%,年均增加35家(表1)。
1.2 組織能力漸強,運行管理趨規范
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建立內控機制、建立各項規章制度,加強內部管理與運行的規范化建設,增強了合作社的凝聚力與吸引力,組織與帶動能力逐漸增強。全區239家合作社0.93萬戶成員,帶動農戶3.76萬戶,帶動了種植基地5687hm2,水產基地9993hm2,養殖畜禽8.05萬頭、1924萬羽,統一組織銷售農產品總值14.83億元,資產總額4.88億元。合作社已成為南潯區現代農業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全區被認定的區級以上規范化合作社75家,其中市級示范性合作社33家、省級示范社16家(表1)。有10家合作社被授予“全國首批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稱號。

表1 南潯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情況
1.3 合作內容豐富,服務功能拓展
不斷豐富合作內容,組建生產型、流通型、服務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強化各環節的專業合作,組織開展統一生產標準、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生資供應、統一經營品牌、統一產品銷售服務,特別是組織農戶闖市場、創品牌,合作社的統一服務功能得到增強。通過聯合種糧大戶、農機專業戶和植保能手,全區46家糧油類專業合作社開展糧食生產全程或多項機械化作業、統防統治服務,明顯提升了南潯區糧食生產機械化和社會化服務水平。1.4 產品特色鮮明,產業優勢集聚
南潯區農民專業合作社已涉及水產、糧油、畜禽、蔬菜、蠶桑等7個農業主導產業,覆蓋各鎮(開發區),涵蓋了農業生產經營與服務活動全過程(表2)。合作社依托當地農業資源優勢和產業特色,圍繞主導產業的特色產品,組織成員發展規模化專業種養殖與加工,發揮了特色農產品的規模優勢和產業優勢,促進了南潯區的特種水產品、畜禽、果蔬等特色農產品快速發展,產業規模與市場優勢日益增強、亮點紛呈。菱湖鎮陳邑村的鱸魚已成為“一村一品”特色農業強村的主打產品。

表2 南潯區農民專業合作社分產業數量(家)分布
近年南潯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勢頭不錯,但發展中也遇到一些問題。
2.1 成員出資不規范,出資結構不合理
成員出資是合作社與成員之間的重要經濟紐帶,是產權清晰、責權明確的保證。但在此環節上存在著不規范現象。首先,一些合作社成員沒有出資。成員不出資,合作社所有者權益成為空架子,利益聯結機制不緊密。合作社與成員缺乏經濟上的聯系,容易造成有利就合,無利就散,使得成員的合作意識淡薄。其次,部分成員出資沒有真正到位。有的合作社由村級組織發起,以集體資金為主。合作社名義上以全村戶均一股出資,村民實際上并未認購。這不僅存在產權不清的弊病,也混淆了農民專業合作社與社區集體性合作社的關系,造成了財務管理的混亂。再次,部分合作社出資比例設置不規范。合作社不同于一般的股份制企業,部分合作社存在單股獨大、出資結構不合理的情況,埋下了制約民主管理的隱患。
2.2 資產質量不高,合作社實力不強
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的出資只需全體成員認可,不必履行驗資手續。出資可為貨幣資金,也可以是可依法轉讓的設施設備、生產工具等實物,或知識產權等非貨幣財產估價,甚至是土地、林地承包經營權的作價,使得合作社自身的資產少、質量不高。有的合作社沒有獨立辦公場所,不具備生產經營設施、設備和條件,絕大部分村級組織組辦的合作社借用了村里的場所。同時,合作社的性質決定了以服務成員為宗旨,謀求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可分配盈余60%以上返還和剩余盈余再分配制度的設計,制約了合作社的自身積累與發展壯大,使得合作社的積累少,實力弱。
2.3 登記門檻過低,條件設置不合理
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確實很快,但也應看到,在合作社發展數據背后,還隱含著很多問題,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工商登記條列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登記門檻設置過低造成的。例如登記不需要驗資,登記后不需要年審。如果有農民專業合作社由于各種原因停止運營,除非主動到工商部門注銷,否則該合作社一直存在,造成了很多合作社都是名存實亡的狀態。
2.4 組織機制不健全,民主管理流于形式
合作社管理借鑒現代企業制度,必須成立社員(代表)大會,設理事會和理事長,選舉執行監事或監事會。而目前有相當數量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管理機制不健全,或只在章程中設置了上述組織機構,實際執行中往往流于形式,沒有很好地運作并履行職能。同時,內部控制和生產管理等制度不健全,即使有也只是寫在紙上,掛在墻上,沒有真正落實到生產經營與管理過程中。缺乏科學民主的監督機制,不少合作社核心成員單方主導性過強,將合作社混同于個私企業,普通社員缺乏話語權,民主管理未能體現,社務公開更是無從談起。運行管理的不規范使得成員與合作社關系疏遠。
2.5 財務會計核算不規范,盈余返還難實現
財政部專門制定下發了《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會計制度》,合作社必須單獨建賬,有專門的財務會計核算和盈余分配制度。但目前大多數合作社帳目設置不規范,不建成員帳戶,只記簡單的流水帳,有的連流水帳也沒有,不具備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人的起碼要素,難以實現盈余返還。
2.6 生產經營業務單一,統一服務功能不足
農民專業合作社理應積極組織農民開展統一生產標準、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生資供應、統一經營品牌、統一產品銷售等服務。但目前許多合作社組織管理能力不強,生產經營業務單一,有的成為單純的飼料銷售點,有的僅向農民提供簡單的技術咨詢,許多合作社都沒有做到“五統一”服務,使合作社缺乏較強的凝聚力和號召力。
2.7 品牌創建意識不強,產品競爭力弱
合作社尚處發展初期,提供的初級產品多,精深加工少,產品檔次低,統一銷售產品量少,區域不大,而且農產品生產銷售季節性強,大部分的合作社在有一定數量、較為穩定的客戶后,滿足于現狀,小富即安,缺少闖市場動力,更缺乏塑造品牌形象的意識。而對于以開展生產、技術、信息服務為主的合作社,因其以服務為主,沒有終端農產品銷售,更缺乏創品牌的原動力。加上同類農產品合作社重復建設,數量眾多但規模小,品牌管理運行機制又不完善,導致南潯區農民專業合作社品牌建設總體不理想,發展速度慢,水平低,影響力弱,具體表現在品牌數量少,知名度低,缺乏具競爭力的知名品牌。
3.1 完善法律法規,規范合作社的發展
《合作社法》的實施,明確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法律地位,促進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但在近年的發展中,也暴露出很多不完善之處。例如,為了鼓勵發展,采取了較為寬松的尺度,登記注冊設定的門檻較低,對成員的出資并未做出明確的要求。在實際操作中,很多成員不出資或出資很少就可以加入合作社,甚至一個領頭人收集一些農民的身份證到工商部門登記成立合作社的情況也普遍存在。一般成員對合作社運營情況,對民主管理的參與也就無從談起。
對合作社的注冊資金沒有規定最低要求,也沒有規定必須驗資,合作社的注冊資金是否真正到位,是否所有成員都出資等都無法查證。近年政府部門為了加強同一類型合作社合力而推行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也由于沒有法律的依據,只能按照一般合作社來登記;現行的法律法規也沒有涉及合作社的融資、資金互助等功能,這是目前合作社發展中遇到的最大瓶頸。由于無法解決發展中的資金,絕大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只是處于維持或停滯的狀態。工商部門不年審更是造成大量名存實亡的合作社。因此,建議根據近兩年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對《合作社法》進一步修訂,并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形成完善的體系。
3.2 落實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
通過合作社對農業進行保護和扶持是發達國家較為普遍的做法。世界各國對農業合作組織在財政、信貸、稅收等方面都給予充分的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一種弱勢產業和弱勢群體的聯合,對內不以盈利為目的,因而其發展也就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扶持。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政府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仍不夠,今后還需加大扶持力度。一要加大財政資金扶持。政府應對合作社增強農業生產能力、興辦服務設施的項目給予支持,以增強合作社市場競爭能力和對社員服務的能力。二要加強信貸方面的支持。金融部門應對信用等級達到一定程度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給予一定的信貸支持和利率優惠,幫助解決合作社資金不足的困境。三要實行政策優惠。可對合作社在稅收登記、土地使用、運輸等方面實行傾斜政策。在現有稅收優惠政策基礎上,適當減免已登記成立的合作社的所得稅、增值稅,在土地使用方面優先安排等政策。此外,還可對提供生產經營服務的合作社免征營業稅,對興辦加工、流通實體的合作社給予稅收優惠等。
3.3 突出“五化”重點,強化規范管理
組織開展以“五化”建設為重點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建設,加快規范化專業合作社認定工作,并建立復評、監測工作制度,實行動態管理。指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嚴格按照《合作社法》規定,明確合作社規范化建設標準,建立健全各項內控機制,提高規范化運行水平;進一步完善利益分配機制,規范執行盈余分配制度,既強調效率,又注重公平,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權責任機制,不斷增強合作社的積累,促進合作社發展壯大。
3.4 重視人才培養,增強發展潛力
由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特別是經營管理者文化基礎、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等相對較弱,社員素質普遍較低,合作社很難跟上新時期現代農業和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這就要求政府部門重視提高合作社人員素質,既要鼓勵大中專畢業生、農技人員到合作社任職,更要加強合作社發起人、帶頭人的教育與培養,以提高合作社的發展潛力。要科學制定培訓規劃,按照分類指導、分級負責、注重實效、方法靈活的要求,建立業務培訓制度,重點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農業生產和運銷大戶進行經營業務培訓,使其熟悉合作理論和合作政策,提高正確指導和發展合作社的工作水平,減少經營決策的局限性與片面性,辦好農民專業合作社。
[1] 鄭丹,王偉.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問題及政策建議[J].中國科技論壇,2011(2):138-142.
[2] 潘勁.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數據背后的解讀[J].中國農村觀察,2011(6):2-11.
[3] 倪細云.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能力研究:以山西省運城市為例[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
[4] 崔傳金.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和對策:以潛江市漁洋鎮為例[D].荊州:長江大學,2012.
[5] 劉葉愛.農民專業合作社營運績效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沙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調查分析[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2.
(責任編輯:張瑞麟)
F276.2
A
0528-9017(2014)02-0284-04
2013-10-15
邵 梅(1976-),女,浙江湖州人,本科,主要從事三農工作。E-mail:hzsqd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