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雯
由福喜“過期肉事件”看食品業安全標準的執行
王雯雯
三伏天,大半個中國都進入了炙烤模式,關于食品安全的話題,也像一塊五花肉一樣,在輿論的炭火之上滋滋作響。7月20日,上海東方衛視播出一期記者臥底制作的節目,曝光作為麥當勞、肯德基等跨國快餐企業肉類供應商的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存在種種違規行為:采用過期變質肉類,長年惡意篡改生產日期數據等。報道一出,輿論嘩然。而在關注這個事件的同時,人們也在思考食品安全標準的執行問題。
一個月前,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一個月后,洋快餐巨頭們及其供應商就送上了一個活生生的反面案例。7月20日,上海東方衛視突然播放了一則深度調查的“臥底”新聞,該電視臺記者經過兩個多月臥底發現,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等國際知名快餐連鎖店的肉類供應商——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存在大量采用過期變質肉類原料的行為”。大量的變質肉畫面呈現在公眾面前,令人瞠目結舌。
報道一出,輿論嘩然。7月25日,上海市食藥監局宣布,已經在上海福喜食品公司發現涉嫌問題食品麥樂雞18噸,煙熏風味肉餅78.1噸,小牛排48噸,共計144.1噸,涉嫌問題食品已被控制,并已收樣送檢。
“福喜”成禍兮,毫無疑問,作為食品原料供應商,福喜公司是此次食品安全事件的第一責任人。一家在美國成立超過百年的食品公司,在中國卻有如此不堪的面目。
“我們深知,我們讓中國的客戶、政府以及公眾都非常失望。”7月28日,福喜全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謝爾頓·拉文一邊道歉,一邊用毛巾擦汗。公司接受這一切所帶來的后果,同時會讓那些應該負責任的個人承擔相應的責任。作為一家國際知名大企業,無視中國法律和消費者的身體健康權益,踐踏企業良知和社會責任,也最終嚴重損害了自身聲譽,此次事件不僅使其可能面臨吊銷生產許可證的行政處罰,企業主要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員還可能因涉嫌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而接受刑事制裁。
公開資料顯示,福喜集團成立于1909年,集團總部位于美國芝加哥,在全球17個國家有50多家工廠,向超過85個國家和地區銷售全生、半熟、全熟的雞肉、牛肉、豬肉制品及各種烘焙蔬菜類食品。是世界上最大的肉類及蔬菜加工集團之一。
對于中國消費者耳熟能詳的麥當勞、肯德基來說,福喜的大名如雷貫耳。福喜官網顯示,福喜集團是麥當勞、百勝集團等知名餐飲企業重要的全球合作伙伴之一。
福喜與麥當勞的合作始于1955年。公開資料顯示,麥當勞的食品供應采取的是供應商分級管理制度。麥當勞中國總部相關負責人在2012年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麥當勞的品控(質量控制)是通過一級供應商來控制。”而福喜正是麥當勞肉制品的主要一級供應商之一。
卓創咨詢分析師劉晴晴表示,所謂通過一級供應商控制的分級式產品質量監管方法,就是通過代理商間接采購原料,即由其一級供應商福喜食品公司采購二級供應商的原材料,通過一級供應商對二級供應商進行監管。
福喜集團1992年開始進入中國,只比麥當勞在華第一家門店晚開業兩年。其成立第一家公司位于河北省大廠縣,當時就是麥當勞快餐在中國長江以北的唯一一家肉類供應商。此后,福喜分別在山東、河北、河南、廣州、昆明、福建和上海開設了10家工廠。
福喜能被無數洋快餐“選中”,并非這些洋快餐企業的臨時起意。福喜官網顯示,目前其在中國肉類、蔬菜生產業的雇員超過了3500名。2008年,福喜中國還成為了北京奧運會奧運村的供貨商之一。
OSI集團總裁兼首席營運官麥大衛說,目前正與上海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配合,的確發現了與公司內部所要求的標準、生產流程以及公司政策背道而馳的行為。
據OSI高層介紹,對此次事件,目前主要采取了3個措施:收回所有由上海福喜所生產的產品;針對現任以及前任高管人員可能存在的不禁止行為進行徹底調查;在中國組建全新的管理團隊,以確保業務符合全球標準和需求,但是絕口不提賠償的問題。
在此次發布會上,OSI表示,未來三年將出資1000萬人民幣,資助中國的食品安全教育,目的是幫助社會提升對食品安全的認知程度。不過,福喜這一慷慨的表態,換來現場的嘲笑。
我國知名收藏家馬未都在他的新浪博客中寫道:福喜集團此舉如在美國,估計這家一百多年的公司就會倒閉了,光懲罰性罰款估計福喜既沒了福也沒了喜。而我們的司法原則中至今沒有懲罰性的罰款,都是算得出來的賠償,所以沒有人怕,所以屢次三番,所以按下葫蘆浮起瓢。
全國人大常委會6月23日初次審議了《食品安全標準(修訂草案)》(簡稱《草案》)。7月2日,該草案在中國人大網公布,向社會公開征集意見,截止日期為7月31日。而上海福喜事件正好此時發生。業內人士指出《草案》修訂應該再次分清政府責任、企業責任的界限,加大對違規企業處罰力度,對嚴重違規企業應實行“一票否決”。所以有關部門對福喜食品公司的處罰令人矚目。
應當承認,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標準不斷提高,很多指標并不低于國際標準。然而,食品安全問題作為一個廣為關注的社會問題,長期沒有受到有關方面的重視,讓大量的食品問題不斷地沖擊國民的心理防線,甚至威脅生命安全的食品案件時有發生,這和相關部門的立法遲滯以及輕視態度有著莫大的關系。在一個食品工業化迅速發展的中國,各種化學材料的添加以及煉制早已經不是什么新聞,但是立法和監管卻沒有跟上工業化發展的步伐,反而處處被動、導致問題叢生,群眾怨聲載道。這樣看來,很多時候,這不僅僅是相關監管部門的責任,也有相關立法部門的責任。
自從2009年《食品安全法》頒布以來,全國各地整治食品安全出重拳,搗毀了一系列的劣質食品生產鏈條,處理了一批違法商家,不管是在消費終端,還是在制造的源頭,都加大了監管力度。但是,從不斷涌現的新聞報道上看,食品安全的問題和漏洞仍然大量存在。這也是此次《食品安全法》僅僅過去4年就提交修改的主要原因,其最大的改動就是在內容當中加大了對地方政府責任人以及監管領導的處分力度,使責任更加明確,工作分工更加細化和細致。 但是必須要指出的是:在食品安全監管當中,不管是對食品行業從業者的監督檢查還是對監管部門的責任審查,“修改內容”并沒有進一步明確,只是在強化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的責任追究部分打轉,而且,在涉及到大的食品安全事故并未和《刑法》當中的官員玩忽職守罪等刑事犯罪相掛鉤,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遺漏。食品安全關系到國計民生,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甚至生命安全,不僅牽扯到國家的形象和國際觀感,更囊括了群眾對整個社會的滿意度。目前的法律規定,下游食品企業對上游供應商負有索證索票等義務,未來可以加重其自檢、核查等義務。
按照《草案》中的規定,福喜事件的最嚴處罰就是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并沒有讓企業退出市場等規定。“很多食品企業靠違法行為獲利豐厚,罰款只占非法獲利的一小部分,無法起到威懾作用。嚴重違法的企業,不應該讓它繼續留在食品領域,應當一票否決。”業內人士指出。
而在資格懲罰方面,目前的《草案》提出,因食品安全犯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終身不得從事食品生產經營管理工作,但并沒有企業退出的任何條文。

一位監管人員表示,企業有意造假,用違法的行為掩蓋自己的違法事實,這依靠日常監管很難發現,需要創新監管方式,例如引入全程電子化監督、建立食品生產企業標準化管理流程等。
“好的企業不是政府監管出來,而是自己有要求、有上進、有嚴格的標準。”一位業內人士指出,對于食品、藥品來說,生產企業應該承擔無限責任,而不是目前所謂的第一責任人的概念;而政府部門負責出事后的迅速處理。“靠監管部門日常抽檢、監管,人力、財力等方面都不可能完全杜絕。”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嚴守法規和標準,用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地問責,堅決治理餐桌上的污染,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福喜事件調查中發現,由于企業越來越隱秘的違法方式,也導致執法上的困難。暗訪過程中發現,為應付檢查,福喜公司還做了對內、對外的兩本賬。有觀點認為,企業兩個賬本加劇了監管的取證難度,暗訪中該廠也有職工稱檢查就像“微服私訪”,一到檢查期間就會隱藏起這些不可使用的材料,這些都提高了監管以及取證的難度。
“吹哨人制度”值得借鑒
發生在100年前的美國過期肉和惡劣制作肉類產品事件,導致美國進行了全面的食品安全立法,建立了“吹哨人制度”。政府在處理食品安全問題時,鼓勵食品生產經營者內部人員對食品安全問題的舉報,稱之為“吹哨人制度”。即一旦發現貪腐、影響公共利益和國家安全的行為,內部人可以進行檢舉。“吹哨人”不僅不會受到泄密的指控,相反,司法機構還為他們及其家人提供各種保護。食品安全監管的“吹哨人制度”有利于食品安全事故的查處,增加了不法經營者被查處的風險,能夠對遏制不法行為起到一定作用,這一點很值得我國相關部門借鑒。
應建立第三方審核監管機制
周而復始的追責不能從根本上凈化食品市場,保障食品安全的關鍵在于監管。在有害食品進入超市大門之前,能否成為消費者的口中之物,供應商和監管部門肩負了重要的責任。為了彌補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可能并存的缺陷,美國在食品安全領域引入了社會第三方監管。我國可以結合具體國情,建立完善食品生產、銷售行業協會等民間第三方監管機制,形成政府主管部門法律政策指導、非政府組織行業協會日常監管、生產經營者自律三股合力。
非政府組織行業協會監管的引入,除了應看重其非營利、中立監管的特點,還應當強化行業協會專業技術性特點,注重吸收科研院所骨干人才、食品標準化組織成員等專業技術人才加入。同時,不僅要對食品成品監管,同時應當提前介入食品加工生產的各個環節,實現“從地頭到餐桌”的全程監控。
“一票否決”嚴重違規企業
“盡管國家加大了對食品違法事件的處罰力度,但比美國差遠了。《食品安全法》正在修訂中,希望福喜事件能影響到立法的內容。”一位業內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