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方平



翻閱《成都龍泉驛百年契約文書(1754-1949)》,眼前便是一件件歷史篩選出的契約文書,一個個誠信構建起的合約場景,一顆顆古驛散落下的璀璨珍珠,不禁怦然心動。遙想古道往來小憩驛站景,追思湖廣入川客居東山人,感悟筆墨濃縮百年耕讀情,不禁思緒萬千。粗略清理蘇氏家族相關契約文書,多達80余件,約占該書收錄總數的三分之一,細思慢品筆道墨色,真可謂:民間書法,地域書法,耕讀書法,誠信書法。
一、民間書法
漢代書法有兩大潮流,一為碑版,一為簡牘。碑版多數是顯貴者用以彰功業,紀事功,刻于石,立于顯要,以圖永存。而簡牘或為故有典籍,或為司徒文書,削竹斬木以書,或存之私室、或存之公署。兩者不單工具迥異,且用途亦不同。碑版可謂之講排場圖永存的官方書法,簡牘可稱為講方便圖實用的民間書法。
龍泉驛現存清代中晚期的契約文書可稱為民間書法嗎?
《成都龍泉驛百年契約文書》中與蘇氏家族相關的契約文書,多達80余件,從書法的角度看,總體給人的印象是什么呢?下面選取不同時段的14件契約文書中的局部文字看看:
圖1.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曾元才書寫的蘇美瞻買地契約,有官印,檔案號為13。該契約書寫規范,繼承傳統較多,行間布白整齊,結字嚴密,用筆熟練,點畫不算精到,但也偶有精彩筆畫,如“捌”字“利刀鉤”。與有官印相匹配,書寫者也算鄉間書寫能手。
圖2. 嘉慶五年(1800年),蕭聲遠作為中人書寫的蘇希孔為主家的陰地送討買賣契約,檔案號為85。 該契約書寫行距、字距勻稱,筆墨厚重大氣,規范而靈動,左低右高趨勢,因字立形,結字優雅,抒情達意不失規矩,耐人尋味有所收獲,實用書寫的佳作。
圖3. 嘉慶十二年(1807年),賴世斌作為中人書寫的蘇定貴買地定金契約,無官印,檔案號為73。該契約書寫緊湊,章法樸實隨意,左低右高取勢,點畫勻稱自然,時有點畫別扭之遺憾,如“面”“陸”“族”“畫”等字。
圖4. 道光十一年(1831年),蘇紹軾作為中人書寫的蘇邦奇買地契約,有官印,檔案號為33。該買地契約書寫整體講究,章法布局規矩,筆畫交代清楚,具有晉唐遺風,學古人頗下了一番功夫,與有官印相匹配,書體趨于“館閣體”,書寫者作為中人,也見蘇氏家族中善書者大有人在。
圖5.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蘇國祿作為賣家并書寫的蘇邦賢買地定金契約,無官印,檔案號為38。該契約書寫中規中舉,章法布局清新雅致,結字用筆多來自古人,但卻缺乏精到;不過還顯得樸實,值得信賴。
圖6.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劉紹榜作為中人書寫的蘇邦賢為主家的陰地送討買賣契約,檔案號為94。該契約書寫章法樸實隨意,左低右高取勢,規矩中見活潑,結字用筆雖不是十分精到,但其熟練的運筆用墨和約束中的率意揮灑,已是別有一番景象。
圖7.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張元光作為中人書寫的蘇邦賢為主家的陰地送討買賣契約,檔案號為88。該契約書寫章法樸實厚道,左低右高取勢,筆筆認真、字字厚道,力求與古人看齊,但畢竟是“我”寫,雖難求精到,卻可縱情而書,也見率意表達與力度,難能可貴。
圖8.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鄭國祥作為中人書寫的蘇邦森買地定金契約,無官印,檔案號為54。該契約書寫頗似晉唐寫經,左低右高,行書取勢,提按頓挫,隨意揮灑,率直果斷,猶如性情中人;惜乎濃多枯少,墨色欠佳,留下遺憾。
圖9. 咸豐元年(1851年),劉宗銘親筆書寫向蘇邦賢求討陰地契約,檔案號為104。該契約書寫誠實,字字獨立,排布均勻,點畫清晰,筆筆實在,質樸簡潔,忠厚可信。
圖10.咸豐元年(1851年),鄒德璠在場依口代筆懇求蘇邦先施給棺木錢收據,檔案號為106。該契約書寫左低右高取勢,章法錯落有致,提按頓挫伸縮隨意,結字靈活,果斷揮灑,不拘一格(如“姓”“等”“恐”字),真可謂書學中善學善用的民間高手,但難以流傳。
圖11.咸豐五年(1855年),蘇國瑒作為中人書寫的蘇邦森買田付錢收據,檔案號為91。該契約書寫力求平穩,字字清晰,與圖9類似,質樸、忠厚可信,而又有不同:筆畫粗細變化明顯。
圖12.咸豐八年(1858年),白我山作為賣家并書寫的蘇邦森買地定金契約,無官印,檔案號為75。該契約為自己作為賣家書寫的定金契約,以行書書寫,整體干練簡潔,書寫自然流暢,筆墨濃淡相宜,無筆墨玩味,有真情表露,“約”“邑”等字值得玩味,可算實用書寫的行書佳作。
圖13.同治元年(1862年),劉音綬作為中人書寫的蘇秉權買地定金契約,無官印,檔案號為79。該契約書寫不算精到,但顯熟練率意,突出運用,可貴在濃淡、粗細搭配不可復制。
圖14.同治三年(1864年),梅欣圃作為中人書寫的蘇國寬買田付錢收據,檔案號為97。該契約書寫字形大小不一,筆畫粗細搭配不太合理,但率真書寫,筆畫起、行、收分明,偶有枯筆,又現可愛,別具特色。
沒有民間書法,官方書法就成為空中樓閣,鏡中花,水中月;沒有官方書法,民間書法就會良莠不齊,自生自滅。從所涉蘇氏的80余件契約文書中(除照票、折抄等官書外)選出的14件作品看出:不同時段的書寫各具特色、姿態豐富,但都具有樸實誠信之風范,偶有高手精彩之作(如圖2、圖10),而又非主流精英。乾嘉時代書法中規中矩似近“館閣體”,楷書為主流;道光年間書寫章法樸實厚道,左低右高取勢居多;咸豐、同治年間千姿百態,率意表達各具特色。這種受官方書法影響的、社會非主流的、平民的、非精英的書法群體,又偶有高手出現而還不成熟的書法,就屬于民間書法。
二、地域書法
但就蘇氏家族看,只是一個家族,所涉及其書法難以“地域”論。但從所涉蘇氏的80余件契約文書中的書寫者的姓氏來源、蘇氏家族背景和書寫水平看,其情況又如何呢?
首先要說明的是,書寫者多數出自鄉里鄰居中德高望重、信得過并具有文化,書寫得好的人,或書寫工整美觀的人。如曾元才為蘇家寫了3件契約,皆有官印,足見正規,足見書寫者的威望和水平。正如劉熙載講“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其他寫了2件的有蘇邦興、蘇國祿、張元材、賴世斌、盧成銓等人。
從所涉蘇氏的80余件契約文書中的書寫者的姓氏來源看,姓氏總數達23個,其中劉姓書寫者有9件,蘇姓書寫者8件,曾姓、林姓、張姓各4件。
據胡開全先生在調查中找到的《華陽蘇氏族譜》看,以上所涉蘇氏的80余件契約文書多與入川第三代蘇成勇后代有關。如涉及的人有:定字輩的定論、定端、定貴共10件。邦字輩的最多,有邦奇、邦賢(蘇秉權)等人,能確定的多達40余件。成勇公下三代中,留有書寫者姓名可確定的有蘇邦楷、蘇邦興、蘇國祿、蘇國瑒等4人。此4件書寫相似,嚴謹規范、取法傳統,耕作不忘功名追求的書風略顯,也可見家學相似,要求頗高,實屬不易,但缺少鄉野靈性。
另有三件蘇姓佳作,與上相似,但更顯精神和才氣,只是不知是否蘇成勇后代。
所涉蘇氏80余件契約文書,書寫者姓氏總數達23個,可謂涵蓋一方。以蘇家正統規范書寫為中心,有不知書寫者姓氏的官方正統書法(檔案號001),也不乏有張達上楷書的規范與功力表現(檔案號096),有蕭聲遠的實用書寫的佳作(檔案號為85或圖2),有劉音綬率意突出運用的書寫(檔案號為79或圖13),有鄒德璠的獨具靈性揮灑自如的高手(檔案號為106或圖10),有阮國玖直抒胸臆鄉味十足的應用(檔案號為111)……書寫風格的多變,書寫者姓氏的廣泛,圍繞蘇氏家族而書的契約文書,足以反映出這一地域的書風——就像一個小小的生態系統一樣演變發展。
三、耕讀書法
耕讀是指既從事農業勞動又讀書或教學。清《睢陽尚書袁氏(袁可立)家譜》:“九世桂,字茂云,別號捷陽,三應鄉飲正賓。忠厚古樸,耕讀傳家,詳載州志。” 過耕讀生活的知識分子主要有三類:一類是讀過書的農莊主、較富裕的自耕農;一類是隱士,有文化而不愿做官,或不能做官;一類是政府官員,他們中不少人有耕讀生活經歷,做官后仍關心農業生產,有農業生產知識和實踐經驗,熱心農業技術推廣。
蘇氏家族屬于自耕農一類。該家族業大人多,耕種不完的土地也放佃于人。其內部自然注重耕讀傳家和崇文重教之風,但讀書寫字僅作為自身修養及外出考試做事之用。如成勇公下三代中,留有書寫者姓名可確定的有蘇邦楷、蘇邦興、蘇國祿、蘇國瑒等人。
契約中的鄰里、中人等是離買賣雙方不應太遠人,可說是靠得住、信得過或有學識、明事理的人。書寫者有的是賣家,有的是中人。蘇家聲望頗高,影響較大。據《華陽蘇氏族譜》載,其從1726年入川到1903年續修族譜的180年發展史中,僅蘇成勇一支后代就捐了13名監生,3名貢生,8名九品,7名庠生,3名實職官員,農耕子弟實屬不易。仿效模仿者也大有人在,自然有耕讀效仿而不乏善書好讀之人。
蘇氏家族的書風具有三特點:一是崇尚正統,追求嚴謹,修身養性;二是直抒胸臆,端莊大方,信手可用;三是傳統不足,野氣收斂,偶有靈性。正是在這種“自耕農”式的耕讀書法的氛圍內,才產生出曾元才、蘇邦楷、蘇邦興、蘇鼎新、蘇雨帆、白良仲、張達上等人的規范與嚴謹,蕭聲遠、劉紹榜、鄒德璠、白我山、盧運申等人的瀟灑和靈性,賴世斌、劉音綬、梅欣圃等人的率直暢達,才會有如劉宗銘、蘇國瑒、鄧守恬、阮國玖等人的樸實與真誠。而這些風格,又似乎超越出“自耕農”的境界了。
四、誠信書法
中國古代一些知識分子以半耕半讀為合理的生活方式,以“耕讀傳家”、耕讀結合為價值取向,形成了一種“耕讀文化”。這種耕讀文化的背后有什么信條作為支撐呢?是誠信。我們以嘉慶十二年(1807年)陳仁璇書寫的蘇定貴購買土地契約(檔案號21)為例,其書法整體嚴謹規范,細節則整齊勻稱,官印色彩醒目,書寫內容亦頗具內涵。
從契約整體上看:主體內容和人名、落款都用小楷寫成,行距疏朗,行行獨立,字距緊湊,字勢統一,字體大小合理,墨色渾然統一,上下左右規矩整齊,本為信手書寫,卻是精心安排,大方灑脫,從容運轉,一氣呵成;本是契約憑證,卻成書寫佳作。非誠實守信之人、非通情達理之人、非勤奮苦練之人而不能為之。
從書寫的細節上看:字雖為正楷小字,但因字立形,卻有瀟灑自然之態勢,如左起第四行“……全套圓倉一口”;結字勻稱而又疏密得當,如第五行的“魚”“壹”“與”等字;結字優美,用筆精到,如第八行的“……上管下草……”四字值得玩味。勻稱、精到、和諧、美觀的細節為整體的規范嚴謹增添了分量,整體與細節的協調是真、善、美的體現。“在藝術美之中,這種形式還貫穿有理性與感情的內容,理性的內容是真,感情的內容是善。”(陳廷祐:《書法美學新探》,第155頁)唯有誠信方能將真、善、美串聯起來。
“書,心畫也。”這是最早源于西漢文學家揚雄講的一句名言。清·周星蓮的《臨池管見》對“字如其人”表述得非常具體:“余謂筆、墨之間,本足覘人氣象,書法亦然。” 其實,字是人體生命的對應,是書者志向的外化,是書者心境的表白,是書者情緒的流露,是書者人品的寫真。美國著名心理療法專家威廉·希契科克對筆跡學研究已達20年,藏有4萬份筆跡檔案。他還根據自己的研究得出了許多結論,如:筆畫輕重均勻適中——此人有自制力、穩重,對自己所喜歡的工作能竭盡全力去完成。……
一紙契約文書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就是一個人在講一個鮮活而誠信的故事。書體中楷書(或正書)是誠信的代表,因此官方使用的正規文字都是楷書。蘇氏80余件契約文書中,有74件是楷書寫成,其余6件或是寫得好的、或是楷中帶行的。這74件楷書,排列整齊,渾然一體。楷書,“書者大多有一顆嚴密的頭腦,精于安排程序,并按固定的程序辦事。忠于職守,為人規矩正直,本本分分,甚有耐性。”(劉兆鐘編著《筆跡探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第129頁)“排列整齊、渾然一體”的書寫者,“其人頭腦精密,思路清晰,處世不驚,從容不迫,能和他人友好相處,友好往來。做事有計劃性和條理性,講究穩妥可靠。生活有規律,為人規矩老實。” (同上,第134頁)從書寫看人品,誠信也足矣,不得不感慨:誠信是為人之根,誠信是耕讀之本。
總之,書如其人。人是誠信的,其書法是誠信的。可以說《百年契約文書》的書法是誠信書法。
作者:成都龍泉一中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