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鳳艷
摘要:近年來,我國北方地區不斷受到沙塵暴的襲擊,而且發生的次數越來越頻繁,形成的強度和范圍越來越大,造成的危害也越來越嚴重。沙塵暴的發生是土地荒漠化直接導致的結果。本文嘗試從荒漠化的概念、荒漠化的形成原因、荒漠化的治理措施這三個方面進行一些探討。
關鍵詞:荒漠化;概念;形成原因;治理措施
荒漠化已成為當今全球最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之一,它直接破壞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中國是全球荒漠化面積大、分布廣、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區則是我國風沙危害和荒漠化問題最為突出的地區。
一、荒漠化的概念及表現形式
荒漠化是指由于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現為耕地退化、草原退化、林地退化。嚴重的土地退化,可使土地完全喪失生產能力。荒漠化類型多樣,程度嚴重,在我國西北地區主要表現為風蝕作用形成的土地荒漠化,南方低山丘陵地區表現為水蝕作用形成的紅漠化,華北地區的土地鹽堿化,青藏高原地區凍融荒漠化等。下面以我國荒漠化最為嚴重的西北地區為例,簡單分析一下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
二、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原因
(一)自然原因
我國西北地區大致位于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以北;在行政區劃上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本區地處亞歐大陸腹地,遠離海洋,海洋濕潤氣流難以到達;東部是遼闊坦蕩的內蒙古高原,西部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內陸盆地,特別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對水汽的阻擋作用明顯。因此,本區形成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氣溫日較差、年較差大,降水稀少,大風日數多且集中。由于氣候干旱,地表水貧乏,河流欠發育,流水作用微弱,風的作用顯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由于氣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地表多疏松的沙質沉積物,再加上大風日數多,從而為風沙活動創造了有利條件。所以干旱的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著荒漠化的潛在威脅。
(二)人為原因
荒漠化不是簡單的荒漠擴張過程,而是多塊分散土地逐漸退化,并最終連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觀。氣候變化等自然因素為這一過程發展創造了條件,而人類活動則大大加速了這一過程的發展,在荒漠化發生、發展過程中,人類活動常常起到決定性作用,西北地區荒漠化的人為因素主要表現為以下。
1.過度樵采。一方面,在缺乏能源的地區,人們樵采植被作為燃料,解決生活用能問題。另一方面,農牧民為增加收入,無節制地在草原地區挖藥材、發菜等,嚴重破壞草場。
2.過度放牧。為求得短期經濟利益,牧民盡可能多地放牧牲畜。超載放牧導致牧草生長能力和土壤結構破壞,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的過程。
3.過度開墾。西北地區人口的迅速增長,盲目擴大開墾規模,導致生態用水緊張,植被退化,綠洲荒漠化日趨嚴重。
4.水資源利用不當。在內陸河流和山麓沖積扇區,河流中上游綠洲超量用水,或者在沖積扇上部過度開發地下水,使河流下游或沖積扇邊緣植被因缺水而衰退,導致荒漠化發生和發展。
5.在工礦、交通建設中不重視環境保護,破壞植被、污染水源和棄土棄渣等也會造成荒漠化迅速發展。
三、荒漠化的防治
荒漠化的發展不僅使土地生產能力日漸喪失,而且還嚴重威脅當地甚至其他地區人們的生存環境,因此,防治荒漠化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1.控制人口增長。控制人口過快發展,提高人口素質,建立一個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生態系統,對荒漠化的防治有重要意義。
2.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生產,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根據自然條件差異,做好農林牧用地規劃,因地制宜,宜林則林,宜牧則牧。采取綜合措施,解決農牧區能源問題。例如,積極開發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興建沼氣池,推廣省柴灶,減輕對林、草地等資源的破壞。
3.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治沙。恢復天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例如,種植耐旱的梭梭、檸條、沙拐棗等優良固沙植物。“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有效改善了局部地區生態環境。另外,寧夏中衛沙坡頭草方格治沙成效顯著,包蘭鐵路自1958年通車起,一直暢通無阻。
4.合理利用水資源,在干旱的內陸地區要合理分配上、中、下游水資源,既考慮上、中游的開發,又要顧及下游生態環境保護。在農作區改善耕作和灌溉技術,推廣節水農業,避免土壤的鹽堿化。在牧區草原減少水井數量,避免牲畜大量無序增長。
5.加快城市化進程,吸引生態脆弱區農牧民向城市轉移。
6.大力加強環保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生態保護意識。
我國西北各族人民很早就開始了同土地退化和不利自然條件的斗爭,創造出許多成功的治理措施,有效改善了局部地區生態環境,延緩了荒漠化擴大的趨勢。恢復西部生態環境,再造秀美山川,正在艱難而堅定地進行。
【責編 金 東】